APP下载

“罔”“殆”正义
——以“罔”“殆”为例辨析字义方法略谈

2014-03-13黄祥本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渔猎本字本义

○ 黄祥本

(甘肃省民勤县大坝中学,甘肃 武威 73330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论语》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语句,历来被人们奉为学思结合的经典的学习方法,但“罔”“殆”二字的意义却一直众说纷纭,似乎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各类辞书、教材对它们的解释存在很大的差异。人教版教材虽几易其注解,但每次变换的注解,乍一看来也合理,细究起来又不够确切。总让人觉得合理中有所不足,有失偏颇。如从字词的本义和发展脉络上探究字词意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现以“罔”“殆”为例谈谈辨析字义的方法。

“罔”其实就是网,网是罔的本字,罔是网的异体字。在早期的甲骨文中,“罔”作 ,像两根木桩 之间绳线交织,意为结绳来捕猎的工具。晚期甲骨文作 、 ,简化了格状的绳线。金文作 ,可能是将晚期甲骨文 简化的绳编格状 写成 “ ”,即(亾) “亡”。也可能是渔猎时的网的形状多样化的缘故,依据网的形状而改变了字形。如也有的将其写成 这样的形状,也可能将它的下半部分误写成“ ”了。众所周知,在那时字形还没有统一,没有固定。也许甲骨文时的网为猎兽之网,金文时的网为捕鱼之网,做成圆形的,从三面固定或人拉。“罗”( )、“罕”( )等字的上面部分 则为捕鸟之网。

篆文 基本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 。篆文 是在 的基础上,加“ ”即“糸”,加 “ ”即“亡”而造的新字;或在 的基础上加“ ” 即“糸”而成。只不过有的将“ ”加在 的外面,把“ ”留在里面;有的将“ ”也加在 的里面。这就是后来的网字的繁体。即“ ”。意为一人隐藏着,手牵绳索拉网渔猎。(“ ”为绳索,“ ”即亡(亾),意为逃亡者自藏之状,这里为便于捕猎而自藏。)由此看来,是先有了网字,后在网字的基础上,经过“由简到繁”的发展演变,又产生了几个新的变形。因此, 、 、 、 是网的异体字,网是罔的本字。现在简化为“网”,恢复了网字的甲骨文字形,返其本字。

《说文》:“网,庖牺氏所结绳以渔也。”从 ,幂其上也,下象网交文。 象网目,石经文作 。 即罔,网或加亡,即罔为网之异体。 或从“糸”,以结绳为之也。 古文网,从 亡声;网,籀文作, 从 。

因为是网,是用来渔猎的,对于捕猎者来说,有时能网到,有时网不到;网有疏有密,有时网得多,有时网得少;既然是网猎,就会有疏漏,故有“网疏而兽失”;网得多了,猎物就会变少,故有成语“网开一面”、“网开三面”之说。

学习如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像用网渔猎一样,就有疏漏,不可能是全部、所有,至少说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也许只是个大概,不清楚,受迷惑。

因为是网,对于被渔猎的对象来说,往往会看不到隐藏的拉网捕猎之人,更不会看清所拉之网,就会受到蒙蔽、欺骗而被网,因此引申为“蒙蔽、欺骗”,故有成语“欺君罔上”。因为是网,对于猎物来说,看不到网,就象没有一样,所以又引申为“无”,故有成语“置若罔闻”。

学而不思如“网”。只学习不思考,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思考对知识就不能很好地领会,所学知识就不灵活,就会把书读成死书,知识变得僵化,显得呆头呆脑,对知识不能深入理解,不会运用,这样就欺骗了老师,自己也受蒙蔽。

学而不思如“网”。只学习不思考,就可能是只网到了一部分。只网了一部分,就可能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断章取义。只学不思考,对所学知识想不清、辨不明。

学而不思如“网”。只学习不思考,所学知识就肯定会有疏漏,漏的少些,知识就不全面,不系统,使自己、老师受蒙蔽;漏的多了,就不会有收获,那便成了“无”了。

因此,“罔”就是“网”。“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只学习不思考就如用网渔猎一样。

殆,篆文作 , 即死( )字的省略,象床上躺着一人(残骨), 即“胎”的省略。本义应是“胎死腹中”,但现已基本消亡,不再使用。《说文》:殆,危也。从歺,台声。这“危险”的意思应该比本义稍晚点,是引申义了。

胎死腹中时,对于胎儿来说,已无任何发展了;对于怀胎的大人来说,就有危险了;危险了,或许就有害了,没有发展了。因此好多书籍、资料上把“殆”解释为“危险、有害”。但对于大人将要出现的情况,仅仅是人们的一种猜测,是一个推测而来的大概,因此,又引申为“几乎、差不多、大概”。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如用老子的思想去解释,“殆”则是无极而终。即没有发展就终止,也就是还处于没有中心、没有边际的原始状态就终止了。

思而不学,就是胎死腹中,没有任何发展,就是无极而终;思而不学,就是没有任何中心、没有边际的幻想、空想,也就不会有任何发展了。不学只思那想什么呢?思而不学,会有结果吗?思而不学,能有发展吗?思而不学,对所要学的知识来说,只能是还没有发展就终止了。

总之,上古时,字形比较单一,它为了便于使用,经过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逐步变得复杂了;后来因过于复杂,为便于书写,又将它们简化了。同样,上古时字词的意义也不是很多,表面上意义比较单一,应该说大部分字词的运用还仅仅以本义为主,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略作引申或比喻,意义不多。随着使用的范围、频率变大后,在本义的基础上词义逐步扩大、引申,变得多义化了。如果我们以此为例,由字词的本义入手,寻其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把握意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虽然上古时的字词意义少,但它包含的范围广,留给人的空间大,词约意丰,包罗万象。正如《易经》,至所以后来人读不懂,就是因为它字词里面包罗的内涵太大,不好把握,不好理解,不好确定的缘故。《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那时的罔、殆用的应该还是它的本义。因此,“罔”解释为“如用网渔猎一样(收获不确定,有疏漏,不系统,不全面)”;“殆”解释为“没有发展就终止”应该更确切些。

猜你喜欢

渔猎本字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酉”字初探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