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科学数据能否走商业化道路?
2014-03-13
争议:科学数据能否走商业化道路?
科研信息化是否建设商业化平台?互联网特别是在产业界,数据已经被认为是资产,有人提出数据交给市场,那么,科学数据交给市场有没有可能性,是否可行?“第三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学术界的专家汇聚一堂,提出自己的见解。
孙九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孙九林:政府部门投资所产生的数据资源应该共享
没有共享,e-Science发展不起来。“十八大”提出来“四化”融合,信息化如何跟科学研究结合?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信息化或者是科学信息化,不能仅仅是从事信息技术的人员在呼吁,更重要的是提高科学研究专家的认识。
2000年左右,我们调查数据共享,当时非常踊跃,但是现在却在走回头路,什么问题呢?很多人看到数据非常重要,就不愿意共享了。现在对数据越抱越紧,即使是科研部门内部,共享情况也不乐观。
美国人在“数据商业化”问题上曾经进行过较量,什么较量呢?就是科学家和政府议员进行较量,就是否完全公开数据的政策进行较量。有些议员建议商业化,数据不能无偿地给科学家用,这遭到了科学家的反对。最后美国政府否定了议员收钱的提案,这点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数据共享,无偿共享也好,或者有偿共享也好,前提条件是,这些共享平台上的数据,主要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投资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这个应该是国家政策要求的,只有这样对科学发展才是有利的。
钱德沛:“书非借不能读”的纠结
对于计算来说,国内外都在研讨公益化和商业化两条路怎么能持续发展,国内矛盾或许更突出。
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建设上,可以投放巨资建成,但运行经费和应用的经费往往不能保证。欧洲、美国,在到底是国家出钱还是通过商业的手段来提供使用,也有激烈的探讨。他们有一种忧虑,如果完全商业化,有可能使政府的投资不能对科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为商业行为以后,一些公益的、无偿的东西可能得不到保障,而且也使纳税人的钱不一定能够以无偿的方式得到体现;然而同时也遇到问题,完全没有商业,也会导致效率不高。人们常说“书非借不能读”,自己买的书就不看,免费用有可能不被重视。
我们现在的想法是两条腿走路,希望政府能拿出经费来作为基金,支持科学家的科研选题。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政府的支持,有些科研工作很难从低水平提高到高水平。
我们也在尝试,能够通过商业的调节手段,使得高性能计算资源更充分地得到利用。如果能够把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即所提供的十几台高性能计算资源作为原始资源,在它们与应用之间建立起一种商业模式,应用社区面对的是最终的用户,最终用户使用的是软件服务,并支付软件的使用费。这种方式使得用户更珍惜这些服务,同时,也避免有些用户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高性能环境,特别是工业类用户可直接购买服务,避免重复建设。两种模式相互补充,使得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戴国强:服务必然走向商业化
关于科学数据商业化,有三个概念值得探讨。
第一个概念,原始数据。第一,数据从哪里来的?是国家支持的,或是商业合作的。第二,应用,是在科学的上的应用,还是在商业活动上的应用?如此细分之后,可以确定,国家支持的项目或者是研究获得的数据,用于科研的时候应该是无偿的。比如说高血压的种族和区域人均寿命的数据,在“十一五”“863计划”支持下,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数据,这一数据用于研究,谁都可以无偿获取。但是,当它作为药厂新药生产使用的时候,应该给予提供数据方一定的收益。
第二个概念,数据的二次加工,应该承认其劳动成果。国家科技平台中心正在研究一个标准,即科技资源技术标注。此外,二次加工后的数据如果获得了经济效益,应该给原始数据创造者一定的补偿。这样,科研信息化才能真正走向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个概念,数据的交易市场。信息孤岛、碎片化的情况在当下是越来越严重,需要平台整合和互联互通。所以,服务是肯定要走向商业化的,由大公司参与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