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2待0绽14放

2014-03-13王左利

中国教育网络 2014年1期
关键词:变革大学信息化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2待0绽14放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大学IT部门肩负的使命如此艰巨,最终它将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变革,从而推动着大学迈向现代化大学,它将使大学更加开放、也更加具有创新的活力。要实现这一切,IT部门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更要有决心和气魄。

这是大数据的时代,这是碎片化的时代。爆炸式增长的海量信息与呈碎片化分布的信息资源,形成巨与微的两个极端。2013年,微博、微信、微课……各种“微”占据了人们的终端。

促进“微”文化的最大推手则是移动互联网。有数据表明:每一台PC出货意味着2台智能终端的出货。《中国教育网络》一年多前对高校移动平台进行报道,那时候学校里的智能终端和非智能终端之比大概为6:4,短短一年,情况发生了巨变,智能终端几乎占据了全部的天下。回顾过去,有一点必须注意到:我们所要改变的事情本身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信息化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总体来看,信息化环境发生着剧烈或者潜移默化的改变。

首先,以移动终端为首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使用个人技术工具开展学习。2013年,《地平线报告》指出,平板电脑迅速成长为世界各地校园的一个重要现象。有的学校甚至支持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计划。专家分析认为,利用特定设备开展学习已经变得非常个人化。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模式的不断反思,一些教育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应用,如MOOC,翻转课堂等被广泛关注。这些看似简单的理念背后蕴藏着无限深意。就以在线教育来说,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和挖掘出来,因而遭遇着一种窘境,在技术的参与下,蕴藏在教师的劳动中但尚未被发现的巨大价值有了被挖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技术重新挖掘了教育过程中以往隐藏着的潜力,让人们看到了变革教育的曙光。

其次,政府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重大支持。这显然与整个社会对信息化的重新认识无法分开。既然信息技术可以变革人们的购物、通讯、医疗甚至金融,那有何疑问不可以变革教育?正是基于这种大环境的变革,国家相关部门也对信息化之于教育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年前,高校里的智能终端和非智能终端之比大概为6:4,现在,几乎全是智能终端的天下。

2013年4月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做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报告——《坚定信心,创新机制,真抓实干加巧干,确保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他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来形容,并提及,“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个报告非常重要,指明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向,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发展方案。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十个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风向标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教育信息化的下一步发展做出铺垫。

我们也许可以判断:下一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机就在此时。时机是一切事物能否顺利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密歇根大学前校长杜德斯达特在其《21世纪的大学》中所分享的关于信息技术变革大学的心得,他说,“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正在试图对由一个处于变革中的世界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做出回应,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还是在沿袭着传统发展模式的老路……但在很大程度上却都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而并非是适时做出的战略之举。”所以,“适时的战略”就显得弥足珍贵了。那么,眼下是一个信息化变革大学的好时机吗?很多现象显示:这至少是一个时机到来之前的铺垫,是时候更加努力了。

下一站要入主教学与科研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有识之士就指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使命是:如何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模式上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商业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先进经验,构建一个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正是现代化大学的一大要求。

然而,当我们谈到信息化,我们在谈些什么?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焦点已经从信息技术自身应用问题转向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教学方式及科研方式变革等深层次、影响大学整体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议题。

相关人士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当我们提及教育信息化,总是会提起对管理、教学、科研的支持,但实际上,信息化这几年真正卓有成效的是对业务以及管理的支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受企业管理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得益于高校的行政层级制度,自上而下地推行管理信息化,所涉及的使用人群较少,遭遇的阻力比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相对较小。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全面发展,对教学和科研的支持将成为未来几年高校信息化无法回避的两大任务。或者换言之,未来的几年,它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对教学的支持,二是对科研的支持。对于前者,这几年也有不少的实践,尤其是在2013年,在线教育打通了从教师到技术部门的神经,让大家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与兴趣。而且,许多对技术感兴趣的教师对信息化需求旺盛,他们使用IT手段辅助教学得心应手。在工具方面,也涌现了诸如Moodle和Sakai等第三方以及开源在线教学平台等,这成为技术深入教学的一个重要前奏。

但在另一个主战场——科研信息化中,信息化的脚步却有些踟蹰不前。专家表示IT与科研的融合可以是多方面的。信息化要成为解决科学问题中的一个过程,并要不断与科研进行融合。要实现这些,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是极其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注重对科研大数据的管理与利用。海量数据是科研工作中的主要特点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信息化发展与应用广泛而迅速,数据密集型和数据驱动型科研方式不断涌现,使得如何做好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成为高校科研信息化的关键。

杜占元副部长在2013年4月份的讲话中明确说:“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推进应用要注意两个方向,一是在教与学这个主战场中的应用,二是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要成为常规的教学活动。不注重这两个方向,而仅仅是在教与学的外围推进应用,或者仅仅是推进展示性的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焦点已经从信息技术自身应用问题转向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教学方式及科研方式变革等深层次、影响大学整体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议题。

以互联网思维审视大学信息化

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并进而使信息技术参与到现代大学的建立中?

这需要信息化工作人员跳出旧思维,用全新的视角和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这意味着两个方面,第一,我们是否可以跳出教育圈子,以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与信息化;第二,我们是否可以跳出信息化部门,站在全校整体的角度看待信息化的服务与支持。

在信息化领域耕耘多年,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认为,以全新视角审视信息化,信息化部门应当有几个转变:1.从“业务和管理”信息化转向有效信息化支持“教学、科研”;2.关注对象从“管理部门”转向“服务对象”(师生);3.信息技术管理转向重视用户体验和数据“反哺”服务;4. 了解企业信息化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5.IT人员要去开启大数据应用、要有数据思维,向数据分析角色转换。

其中,他提到,要以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大学的IT。他认为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在于:信息超越流程、IT全方位嵌入业务。

回顾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界的巨大变化:2013年,腾讯微信用户突破6亿;电子商务已将战场拉到移动平台;以支付宝为首的网上支付竞争格局的大幕已经拉开……互联网的多元生态确实让人惊叹,其成功的秘诀就是“求新,求变”,变化的基础在于对用户需求的广泛收集与准确把握。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刘臻2013年考察了美国大学的信息化建制,美国大学IT部门在需求收集中认真执着的态度让他大为感慨。如,美国布朗大学为了完成IT 战略规划,采访了超过120个大学相关人员,与70多名教师进行交流,获得了350多名本科生和30多名研究生对教学技术方面的意见和需求。在考察的过程中,刘臻和乔治·梅森大学前任校长Merton 博士一起探讨大学IT战略规划。其后他以此内容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内容值得回味。

Merton说道:大学信息化战略规划应该服务于四个方面的目标,分别是应用于教学的目标、应用于科学研究的目标、应用于大学管理以及服务于大学的全球化。同时他认为大学信息化战略规划不只是大学需要,每个学院也都需要为自己的业务建立相应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从一些美国主要大学的规划来看,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目标主要围绕服务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式变革创新、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和大学管理水平提高等几个方面。

因为此次考察,刘臻对高校信息化作了重新思考,他认为,大学信息化战略规划一定是围绕学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来展开的;信息化应用设计应当来源于学生成长、教师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以及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需求;IT部门需要巨大的使命感引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而不是被信息技术驱动。

其中,有几个观点非常值得借鉴:1.大学信息化部门的规划应该是在广泛收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2.大学信息化部门应当怀着使命感引领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是单纯被技术所驱动,成为技术的附庸而失去原本的方向;3.大学信息化一定是跟随大学本身的定位和远景规划而制定,要与大学的总体发展相互吻合,而不能仅仅追求当前的时髦;4.同样地,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的支持是主方向,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成长和服务社会的基本目标。

大学IT部门肩负的使命如此艰巨,最终它将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变革,从而推动着大学迈向现代化大学,它将使大学更加开放、也更加具有创新的活力。但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IT部门的创造性服务。这势必要求大学IT团队始终保持持续创新的状态和心态。以IT促进大学发展,不仅必须跳出技术主义的狭隘视野,更需要冲破大学现行体制、政策、观念的束缚。

总之,技术在进步,速度在加快。回想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回想过去的五年,又发生了多大的变化。Henry Patrosky是工程教育领域闻名的教授,他说,“工程有一个原则上的目标,不像物理学研究的是现有的世界,而是工程师自己创造的世界。而且,我们正在创造。”互联网的发展中,创新是其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信息化工作者拥有着一个巨大的创新舞台,关键是要去努力和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和不完美,最终让一个不完美的系统逐渐变得完美。“其实施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不要对成功率有过高和不切合实际的企盼,也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更要有决心和气魄。”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宓詠说。

猜你喜欢

变革大学信息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大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