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几个不为人熟知的传统节日

2014-03-12程治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晋文公寒食传统节日

程治国

程治国,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节日中许多都被我们继承了下来,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一些节日现在只存在于局部地区,有的则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拟结合具体的唐宋诗词,对其中几种不为我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加以介绍。

人日 又称“人胜节”、“人庆节”等,在农历正月初七。传说女娲造物,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而人们把这一天定为人类的生日。习俗有戴“人胜”(一种装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帐上,戴在头上)、饮酴醾酒、登高赋诗等。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阎朝隐《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有句云:“彩胜年年逢七日,酴醿岁岁满千钟。”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社日 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是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唐宋人对春社很重视,不仅要祭神,还伴之以箫鼓,以祈求上天赐福、五谷丰登,在祭神结束之后人们常常聚餐并纵情欢饮。如杜甫《社日两篇》其一:“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报效神如在,馨香旧不违。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宋人诗词中提及社日的诗句更为常见,如陆游《游西山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中有“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中有“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刘辰翁的《永遇乐》中有“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晏殊的《破阵子》中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寒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功勋卓著。晋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事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晋文公焚山以求之,他坚决不出山,被烧死。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之日禁火寒食,来寄托哀思,后相沿成俗。其习俗主要禁止生火,吃冷食,后来又增加了扫墓、踏青等风俗。杨万里《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最著名的是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花朝 又叫百花生日,在农历二月十二。传说该日为百花之神的生日,这一天宫廷民间都剪彩条为幡,系在花树之上,名曰“赏红”,以表示对花神的祝贺。如果该日天朗气清,则预示一年作物的成熟。习俗有祝神庙会、摊晒各类种子、制作花糕等。唐司空图《早春》有句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南宋戴复古《花朝侄孙子固家小集》:“今朝当社日,明日是花朝。佳节唯宣饮,东池适见招。绿深杨柳重,红秀海棠娇。自笑鬓边雪,多年不肯消。”刘辰翁词《摘红英·赋花朝月晴》:“花朝月。朦胧别。朦胧也胜檐声咽。亲曾说。令人悦。落花情绪,上坟时节。花阴雪。花阴灭。柳风一似秋千掣。晴未决。晴还缺。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上巳 原定在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后来把节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主要习俗有修禊或沐浴活动等。崔颢《上巳》:“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辛弃疾《鹧鸪天》词云:“上巳风光好放怀,忆君犹未看花回。茂林映带谁家竹,曲水流传第几杯。摛锦绣,写玫瑰。长年富贵属多才。要知此日生男好,曾有周公祓禊来。”许多女性也参与到上巳节中,因而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如杜甫《丽人行》有句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不为我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有一些,兹不一一列举。以上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它们在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都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因而我们必须做到对其有所了解。

猜你喜欢

晋文公寒食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足下”的由来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五鹿老人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