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提问能力 构建生本课堂

2014-03-12王代治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整体思维课堂

王代治

王代治,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现在,常听到有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题,年级越高,问题越少。”也常听培训专家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越富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因为他们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就是成功。”由此也想起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柳斌同志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个国际班,老师问学生:“你们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没有人能够回答。因为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紧缺”,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粮食”,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值得我们警惕啊。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又何谈创新呢?创新源于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最重要。

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小诗中写:“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无数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爱迪生从小好问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终成大发明家;牛顿看见苹果落地,问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见蒸汽顶起壶盖,问出了蒸汽机的改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构建出高效的生本课堂。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能提问,会提问呢?

1.创设安全课堂,激发学生提问。

马斯洛曾经指出,心理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简单地说,心理安全感是人们对现状及未来的一种确定感和可控制感。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学生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不要管对错,先要讲出来。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千万不要说:你这个问题就没有懂?或是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这不是本节课要学的。这样学生就会感觉不安全,以后再也不会提问了。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课堂,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能把学生的提问意识激发出来。当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时,你应该高兴,因为你的课堂正在体现生本理念。

2.留给学生提问的时空,保障学生提问。

一堂课上完后,老师的讲习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学生难免存在一些疑问。如果老师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鼓励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思想上的惰性失去积极地思考。所以,教师在引导学习之后,要给学生留一点时间,鼓励学生把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学生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思考得到了肯定,能更加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在教师引导学习之前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如就文章的写法、中心、选材、语言等方面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种学习前的思考发问,其空间更为广阔,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有意留下一些不讲,给学生留下发问的空间,让学生有问可提。充足的时间,适当的空间,能真正保证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权。

3.强化整体思维,指导学生提问。

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不能依赖于支离破碎的教学内容,而应掌握系统的教学内容,形成整体把握的能力。如语文阅读教学中若重文句轻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就不能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强调整体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提问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等全局性上,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局部与它们的关系。如教学《孔乙己》文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时,可以让学生提问。从整体情节上可问:面对众人的嘲笑,他为什么要“排”?从性格特征上可问:一个“排”字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从前后对比上可问:“排”与后面的“摸”对比能说明什么?“排”是一处细节描写,我们在思考时都是从整体着眼。整体思维能让提问高屋建瓴,也能让学生拥有通观全局的眼光。

4.正确的思维方向,升格学生提问。

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总会遵循一定的规律,遵守一定的规范,学生的提问也应在一定的规范内按一定的规律运行,才会有高的收益。如一位老师讲了“任意一个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对着这个结论提问,目的就是要把教学引到特殊四边形的学习上。这时学生的提问就要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学生具备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向,所提的问题就能让课堂高效。再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出示罗布泊昔今画面,学生就应问:美丽的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这就是从现象到原因的思考。除了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还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如教学《出师表》中“崩殂”一词,可发散提问:还有哪些词也是说死亡的?各适用于哪些人?还可换个角度发散:皇帝专用的词还有哪些?

正确的思维还应守一些规范。一是思考提问的范围。提问要紧扣主题内容,不能滥问。如这样一道《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题:武汉的陈玉蓉每天暴走十公里减肥割肝救子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假若你是报社记者,你想问她几个什么问题?有的学生因把握不住核心,随便问:你多大岁数?从事什么工作?你的孩子得了什么病?这些问题是无效的。要扣住减肥割肝救子的母亲的行为去问: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的?你最想对孩子说些什么?你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你的孩子有什么表现?这三个问题一个探究原因,一个了解母亲对孩子的愿望,一个想知道孩子是否有感恩心,这都是很有效益的问题。再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现在课堂上有一种倾向,只要学生大胆地说了问了,就一味的叫好,这是不对的。思考发问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愚公移山》有人问:愚公为什么不搬家?《鱼我所欲也》有人问: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什么要舍弃生命?这样的问题反映了学生的价值观存在问题,必须纠正。否则,学生的问题越多,收效越低,越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5.解决所提问题,满足学生提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提出的问题总希望得到解决,问题获得解决,学生会有求知的满足感和思考的成功感,会激励他以后更积极地思考提问。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给以指导和解决。一次做阅读练习时有一诗《七律 刺郭》:“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闻召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支。”一个学生问这是讽刺谁的。我不仅给了答案,还给他讲了郭沫若的一些相关故事,又引导他从梁漱溟先生身上学习文人的正气。结果学生很满足地离去,他以后的问题也不断增多。提问是一个过程,获得真知是结果,教学既要重过程也要有结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连环跟进,学生在求知的满足中会信心百倍。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这话实际上就是说,能抓住问题并及时向人们提出问题才是聪明的表现。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说:“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会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所以在漫漫学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地发问,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这也是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不二法门。

猜你喜欢

整体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