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纳西族教育文化自觉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
2014-03-12和克纯和敬韡
和克纯 和敬韡
一、教育文化自觉及纳西族教育文化的涵义
教育文化是教育生态的关键要素。教育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性。教育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范围的人对自己的教育文化有认同感并能主动传习。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教育文化,理解并接受多元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教育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教育乃国家民族之根基,国家之所以兴,由于教育;民族之所以旺,由于教育。一个地方的教育文化关乎到这个地方的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教育文化同文化、教育一样属于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纳西族教育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西族自古就有深厚的教育文化根基,并形成了重视教育的良好传统。纳西族聚居的地方,不论在城乡,不论书香门第抑或普通家庭,都十分重视教育文化的养成和传承。我们可以从纳西族谚语中感受到它的浓厚气息。如:“没提没兹玉于供”(Me zzi me teeq ssiul miq gu,意为:不吃不喝也要供孩子读书)。同时,纳西族极为重视家庭文化和村社文化功能,他们把教育文化渗透于教育子女、邻里相处、婚丧嫁娶、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纳西族家庭都十分注重“以礼相待,以诚待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乐群贵和”等教育文化自觉。因为他们懂得教育文化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既没有前途,更没有希望的民族。
纳西族教育文化同样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和制约。据史书记载,纳西族是原祖国西北陕甘青地区古羌族人的后裔,数千年前不断从西北迁徙至西南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古纳西族繁盛时曾有上百万人口,但因上千年的争战辗转,几起几落,到新中国建立时有20万人左右,目前只有30万人口。为了生存发展,纳西人必须学会建设和平的生活环境、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本领;必须学会不断积累知识创造财富的本领;必须学会妥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本领。要想赢得发展的机遇,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合包容、好学上进、诚实守信是纳西族必须长期坚守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纳西族教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作为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当前纳西族教育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作为观念形态的教育文化无论从目的、内容、观念,还是方法、手段都不可能超于社会而存在。客观地说,丽江当下的社会环境对丽江教育文化发展有着诸多不利的因素:
1. 对教育促进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功能认识不足,特别对山区、农村的教育重视不够、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教育的周期长,投入多而见效慢,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显现政绩,因此,很少有专心为教育、一心为教育攻坚克难、排忧解难,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的“孺子牛”式的领导。一方面,教师的劳动付出与工资待遇不成正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与教师的劳动付出不成正比,极大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育文化自觉意识。由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资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文化自觉意识越来越淡薄,师德滑坡、敬业精神减弱的现象较普遍存在,教师承载的教育文化功能正不断弱化。
2.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盛行强烈冲击着纳西族传统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及周边百姓的财富迅速增长。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歪风邪气有所抬头,冲击着传统教育文化自觉。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习载体为家庭和社区,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主动传习教育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民族文化的自觉。然而,当下的纳西族聚居地,无论是在城镇或是在乡村,人们不再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习,转而将财富的积累作为生产生活的主要目的。这无疑对传统教育文化的传习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影响。
3.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对纳西族教育文化自觉的传承有其不利的影响。一方面旅游业推动了丽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丽江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盛行,强烈地冲击着纳西族传统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冲击不仅影响了纳西族教育文化的自觉,也深刻地影响着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言,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具有独特文化的丽江。而当下独一无二的纳西族文化很难免遭各种文化的冲击,再加上不少民众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纳西族传统教育文化和教育文化自觉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纳西族独特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文化自觉一旦失去,对未来的丽江,特别是对未来的纳西族和纳西文化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4.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文化传习功能不断弱化。作为教育文化的传承主体,家庭和社区都担负着传承传统教育文化的重任。然而,“核心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双职工父母的产生,使得传统家庭观念、社区教育功能有所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和社区对于子女的影响和教育。
5.学校缺乏独立的办学精神。办学主体的学校缺乏独立的办学精神,惟上、惟文、惟书,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搞“一刀切”、“一锅煮”,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不断滑坡。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社会树立新的教育文化自觉,深刻认识教育以及教育文化对于民族振兴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感。
三、重塑教育文化自觉的主要途径
教育的成败关乎千家万户,教育的兴衰事关民族的未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树立全民族重视教育,全社会支持教育的新的教育文化自觉行为和理念是重塑纳西族教育文化和教育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
一要政府主导。必须指出,“民众教育文化自觉的缺失,主要责任还是在政府”[1]。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如何,与这个地方的政府领导对教育的认识程度、关注程度、支持程度和投入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改善办学条件,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学校校长和教师思考与关注的问题,而且是地方政府领导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务应以政策为导向,必从长计议,现在做起,不失时机,统筹兼顾、城乡一体,把重视科学教育文化的思想观念落到实处,培育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教育文化土壤,引导社会树立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风尚,创建学习型社会,鼓励和肯定教师的辛勤劳动,切实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此发挥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府主导、领导示范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在这方面,国家级贫困县——宁蒗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宁蒗县一是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每年的教育投入始终保持在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在县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设立40万元的教育奖励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二是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确定每年8月为教育宣传月,拨专项资金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和教师节尊师重教活动。每年教师节县委政府及四套班子领导到学校拜师。实行乡村领导干部包保入学率、学校包管理保巩固率、教师包教学保合格率的“三包三保制度。”三是探索“开放式联合办学模式”。1988年与江苏教育强县海安县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和竞争激励机制,这种成功的办学模式,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成功经验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宁蒗县办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办好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氛围,鼓励和支持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切积极行为。
二要社会响应。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教育文化、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新风尚,把教育孩子、培养下一代作为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大事;形成有利于教育文化健康发展、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自觉的社会环境。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人也无法阻挡外来文化输入与渗透。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应对措施,采用“主动出击、以我为主、取人之长、优势互补、为我所用”的策略,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介绍有关纳西族文化和纳西族传统教育文化。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纳西族文化和纳西族教育文化之泉水流入到丽江每个人的心田,让纳西族教育文化发扬光大,让每一个到丽江的客人成为纳西族文化代言人,主动传承纳西族教育文化。
三要求教师有所作为。教师本身就是教育文化的载体,教师缺乏教育文化自觉的意识是导致师德滑坡、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养成教育文化自觉,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需要。在发展教育和建构教育文化方面,教师要有作为,学校要有作为。教师从事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文化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教师队伍必须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发展地方教育和引领地方教育文化的使命和义务。因此,学校和教师务必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深刻理解质量是衡量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准。质量是教育的核心,质量是人才的核心,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的一切行为必须以质量为核心、为前提。
四是统筹解决城乡教育平衡发展问题。一所学校是一盏明灯。学校是山村的希望,是山村的未来。解决民族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对山村学校给以倾斜和特殊扶持;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统筹安排,努力做到让好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让农村农民子女得到满意的良好的教育。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农村的教育问题仍然是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务必树立科学的大教育观,正确认识学校对于山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作用,重视和加强山村农村教育文化自觉的教育引导,重塑纳西族教育文化自觉。
五是坚持独立的办学精神。坚持独立的办学精神是形成教育文化特质、提升质量的关键。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唯上,不唯书,审慎对待来自各方的指令,设计和规划教育教学全程线路图,坚定不移地朝着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质量奋进。
六是提倡教育文化传习手段多元化。教育文化传承的问题不容忽视;教育文化传习多元化值得重视。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领域、立体式的教育文化网络。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教育文化传习多元化途径,从千百个有价值的纳西族教育文化自觉的事例中选取典型范例编辑成书、成画、成剧、成动漫、成影视,采取口口相传、书书相传、影视相传、网络传播等手段,在家庭、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和宣传有利于教育文化自觉的题材广泛的、形式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活动,使全社会真正形成教育文化自觉。
总之,应当举全社会之力做好重塑纳西族教育文化自觉,培植新的教育文化土壤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在全社会真正形成更加科学的教育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