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

2014-03-11李昆裕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

李昆裕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云南玉溪,653102)

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

李昆裕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云南玉溪,653102)

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立和发展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从创立之日起就牢牢地扎根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土壤,并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完善,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直到今天还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全面把握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对于我们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实践基础

在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是党的群众路线产生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深入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全面把握这一基础,对于深刻理解、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党的群众路线创立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依靠力量的认识萌发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与敌人相比其力量是非常弱小的,而当时中国的阶级结构现状是工人阶级数量很小,农村的贫困农民占多数,如果中国共产党照搬国外一些共产党组织的做法,把革命的依靠力量和群众基础仅限于城市的工人阶级范围,肯定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在现实面前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党的一大确定的第一纲领明确提出“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二大讨论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提出“号召全国工人农民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1]扩大了群众基础。党一开始就认识到“群众”的重要性,在1925年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案中明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2]为此,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的力量放在工农联合上,注重深入工农群众,启发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激起他们的革命热情。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并在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与国民党革命力量联合战斗,推翻了北洋军阀,取得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把广大工农群众作为革命主要力量的成功实践。可以说,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把广大工农群众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的认识萌发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2.土地革命战争中斗争形势的需要催生了党的群众路线

1927年4月国民党叛变革命后,建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联合专政的新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对象。广大工农群众在大革命时期取得的民主权利完全被剥夺,工会被封,农民协会被解散。此时中国共产党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在这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通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党也清醒的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要走这条路必须有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正是有这正确的认识,党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主要任务来抓,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贫下中农获得土地让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1928年党的六大做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此后,周恩来、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多次提到群众路线问题。

党提出群众路线,也是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来做的。党开展各项工作都以人民群众为基础。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是其重大任务。[3]对军队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党要关心群众的具体生活,1934年1月,党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4]这些论述都说明党已把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一切工作为了群众转化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初步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践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方法论思想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建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此时边区政府所处的环境非常严峻,外有日伪军的军事“扫荡”,内有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既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战争,又要解决边区的经济困难,其任务艰巨,但党毫不畏惧,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抗战和生产。并针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开展了整风运动,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5]这两个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6]这是毛泽东首次从认识论的高度,对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进行了阐述,使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理论形态。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从党的性质和宗旨方面、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7]此后,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写入党章,表明党的群众路线此时已经臻于成熟。正是在实践中得到升华的理论指导党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赢得了越来越多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迅速壮大了武装力量,最终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可见,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我们党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的群众观点,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践中,我们党丰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党的群众路线方法论,这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群众观点落到实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整体内容,使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走向成熟。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是党的群众路线探索发展的实践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要求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作为党的根本原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此时国内的形势错综复杂,首先是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仍在一些地区以武装骚扰、暗杀、散布谣言等方式进行破坏。其次是美国对我国采取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的政策。再次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还未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后是工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状况非常困难。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迅速地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好已取得的政权。中国共产党清楚的认识到要完成以上任务同样需要密切联系群众,所以党领导群众、依靠群众进行了“三大运动”,成功的完成以上任务,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最终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化问题》中提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8],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实践中,我们党深化了对群众路线的认识。

2.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能脱离群众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由阶级斗争转变为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其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变化使党的组织和党员容易出现脱离群众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也意识到这个变化,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传统的重要意义,他提醒全党注意:“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的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9]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同时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0]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指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11]由此可知,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3.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实践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群众路线不等于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虽然认识到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并不等于在贯彻过程中就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法。1957年后受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发生反右斗争扩大化、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运动形式上是群众运动,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使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1962年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总结了这段时间的教训,重申了八大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概括,批评了严重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刘少奇在会上批评那种把“把群众运动当作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好象不搞群众运动就不是群众路线”的错误倾向。指出“违反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12]可惜的是这种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纠正,时隔四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其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使党的群众路线遭到严重破坏和极为严重的挫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这种曲折探索实践使我们党认识到群众路线不等于群众运动,进一步端正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认识。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的实践基础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要求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经过拨乱反正的艰苦努力,在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面对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非常困难的现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的分析了国际形势,认为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从而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思想,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这条路线和方针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利益得到保障,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邓小平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3]但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针对这一错误思潮,邓小平提出了衡量党和政府工作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断,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基本国情结合起来,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结合起来,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落脚于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上,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实践要求,创新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变为一超多强,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的政治势力企图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作后盾,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让中国重蹈苏东覆辙。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状况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济成分和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群众利益矛盾出现扩大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党情也发生了变化,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少数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薄,不顾群众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滋生了许多严重的腐败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党群关系,动摇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个党长期执政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面临着如何正确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挑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严峻考验面前,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敌对势力从外部搞垮我们党是不容易的,真正可怕的是脱离群众,自己毁了自己”。他要求党员干部,任何情况下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千万不要忘记群众,千万不要脱离群众。[14]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5]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升到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3.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国与国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综合国力上,抢抓机遇求发展成为各个国家最关心的问题。我国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很突出,补偿不均、分配不公、保障不力等诱发社会矛盾的问题明显增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新变化我们党的少数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精神懈怠、工作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创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获得了更加丰富而又带有时代特征的内容。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要求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容。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针对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他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要管党,就要管好作风;从严治党,就要严在作风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6]这些观点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内容。对怎么管怎样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八项规定”为抓手,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17]对此次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并明确提出这次活动以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为主要任务,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把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贯穿活动始终。[18]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党组织加强督促检查,有力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总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立发展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做出的创新和重大发展;是指导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光辉理论。实践也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能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党和国家事业就得到发展和成功;什么时候背离群众路线,脱离群众,党和国家事业就遭受挫折。所以,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廖盖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七十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2]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关哲民,王佩宣,阎凤梧.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16]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玉溪日报,2012-11-19.

[18]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高云)

D616

A

1671-0681(2014)05-0048-04

李昆裕(1974-),女,云南梁河人,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讲师。

2014-05-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11XKS023)

基地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财经大学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