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刍议

2014-03-11孔德永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公民政治文化

孔德永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刍议

孔德永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前提与基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政治认同的研究领域与内容需要拓展,不仅要进行政治认同客体的研究,而且要加强政治认同主体(公民)本身结构等问题的研究;研究视角需要更新,应从积极认同角度研究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拓展研究公民政治不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研究的话语体系需要转换,从简单套用西方概念与理论,转化为立足中国国情,运用中国民众所熟悉的概念与理论分析问题。

政治认同;政治稳定;研究现状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其所在的政治共同体一种情感归属,它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它是凝聚社会力量的一种重要社会心理。政治稳定主要是指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政治稳定必须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对政治共同体自觉认同和支持的基础上。政治认同是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变量,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前提与基础。“任何一种国家,人民要是不服从,因而不协调的话,他们非但不能繁荣,而且不久就会解体。”[1]目前,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尤其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出现了新的变化,政治稳定也面临新的问题,梳理与探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显得尤为必要。

一、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曾经提及促成政治稳定的心态因素:“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2]并从中探讨了政治稳定以及革命发生的心理基础。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较早的探讨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即使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3]卢梭指出人民拥有的公意是政治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和政治稳定的最基本保障。后来,西方学者从不同学科与视角研究了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从政治认同的不同层次与内容研究政治稳定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研究政治稳定问题主要侧重经验研究,主要探讨了政体类型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从政治制度的视角研究政治稳定问题,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稳定概念与理论,对政治体制与社会稳定之间相关性的理论进行了明确的解释,亨廷顿由此成为二战以来西方学者研究政治稳定问题的最主要代表。

政治合法性与政治认同问题相互联系,它们之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追求的是政治合法性问题,从被统治者角度来说是政治认同问题。合法性是对政治的价值判断,合法性资源的实质是公民政治认同。从政治合法性视角研究政治稳定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马克斯·韦伯开创了从政治合法性基础研究政治稳定问题的先河;美国政治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进一步探讨了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任何一种特定民主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而且取决于它的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合法性。”[4]李普塞特从政府绩效的角度考察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他对政治冲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分析社会稳定问题,“任何一种政治系统,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这也就是说,就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随它前进。”[5]哈贝马斯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原因,并指出合法性危机是一种政治认同危机,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应该成为调节国家与社会、公民关系的缓冲地带,维护社会稳定的途径是彰显沟通理性。德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用社会学的方法,从结构——功能的视角分析了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来源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政治产品输入与输出的角度研究政治稳定问题,伊斯顿将“政治支持”视为维持体系稳定的重要输入来源,将民众对政治统治的支持分为三个结构层面,即当局、典则和政治共同体;美国政治学家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重点从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认同)方面,从正义的价值和公共理性的价值论述了政治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德国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仁道夫在《现代社会冲突》中分析了现代社会的冲突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机制问题,从阶级冲突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政治稳定问题,提出现代社会的冲突主要是由于权利分配而引起的。

二战以来,西方行为主义学派更加关心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动因,自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以来,政治文化成为人们思考政治稳定问题的重要视角。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政治稳定问题,自觉地把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阐述了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得出了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秩序得以连续和持久的基础的结论。1962年,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合著了《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作者通过在对美国、英国、墨西哥、意大利、西德五国公民政治态度和价值的抽样问卷和访谈获取资料,分析了政治态度和价值与民主制的关系,提出了公民文化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的结论。美国政治学家卢西恩·派伊则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等方面分析了政治稳定的含义,从政治文化变革的角度探讨政治不稳定发生的原因,从认同危机与合法性危机等视角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问题。美国政治学家伯特·D·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探讨了政治文化与民主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社会资本与文化传统对于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问题的研究也有所涉及。卢西恩·派伊在研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性问题中则涉及到中国问题,他在《中国政治的精神——对政治发展中权威危机的文化心理研究》(1968年)中探讨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美籍华裔唐(Tang,W.F.)的《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该著作研究了(1987年到2004年)中国公众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态变迁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探讨了政治支持和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关系,该著作是第一部从全国范围研究中国公民政治态度和行为的英文著作。美籍华裔学者陈捷的《中国民众政治支持的测量与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该著作以作者在北京的三次调查数据为分析材料(1995年12月、1997年12月、1999年12月),从普遍支持和特定支持两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居民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度进行了科学测度和分析,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该著作对国内学者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问题有着较多的启发。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的《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从政治稳定和合法性角度研究农村和城市居民区的转型及其对地方政府的政权稳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政治稳定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概念与理论,开创了政治稳定问题研究的实证方法,尤其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研究政治稳定问题,对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也开始涉及,因此,西方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西方学者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他们是以西方的民主价值为研究取向,未能从中国政治、文化与其它社会构成要素的相关性中去全面地研究和把握政治稳定问题;对当代中国公民不同阶层的比较研究还有待深入,在对资料与文献的把握上面也很难做到详实和准确,因此,其研究结论也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随意性,也难以解释中国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学者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视角、不同群体、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等进行了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比较早的系统研究的相关著作是闵琦的《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该著作以1987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公民政治心理调查”为基础展开讨论,运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公民的政权取向、政治信任、政治能力与政治效能等政治认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解释了公民政治认同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但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没有做进一步解读。张明澍的《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该著作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公民的政治观、政治态度、政治参与行为等,提出了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应当渐进等看法,该著作重点还是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对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则较少涉及。南京大学周晓虹主编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该著作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五大城市的3000余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和数百人的深度访谈,就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政治参与等八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分析了中产阶层的政治认同、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南京大学沈晖的《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该著作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描述和论证了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对中间阶层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国内运用实证方法系统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代表性的著作则为孙永芬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该著作对中国六大社会阶层的政治心态通过在广东的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从政治评价倾向、政治关注倾向、政治参与心理和政治认知等四个方面对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心态加以分析,从各阶层政治心态的角度探讨和论证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应然逻辑和有效途径,对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并没有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清华大学曹德本等著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关系的角度做了重要解读。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王庆兵的《发展中国家政党认同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论述了政党认同概念与建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培林等主编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该著作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中产阶层、农民工群体、贫困群体等进行了专题阐述,其研究成果对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沈明明等的《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该著作以2008年中国公民意识的调查为基础,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公众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知状况,其中的调查涉及到国家认同感、政治效能感等政治认同问题,对于研究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河南师范大学聂立清的《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以认同为纽带,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机制,提出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及途径,为研究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参考。目前,在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问题方面最为关注的成果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的房宁主编的《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该报告通过对10个省份6159分样本的问卷调查,对当前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状况做出基本评估,并对与政治认同相关的政治参与等情况作了说明,着重分析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偏好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数据分析篇则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政治面貌、不同职业、不同区域、不同户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收入的公民群体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情况作了具体说明。本次调查是首次全国性“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调查,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针对“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的首次尝试。该调查是目前国内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比较权威的资料,对以后国内学者研究该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内研究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从宏观上研究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的主要有:孔德永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该文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前提,但是,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该文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另外,张美慧、叶兴艺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解析》也是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二者的关系。从宏观上研究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关系的主要有:吴毅的《社会政治取向与政治稳定关系的结构分析》,该文从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涂用凯、郭艳妮的《论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从政治文化主体二分法角度的考察》,该文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对政治稳定的各自的作用,提出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自上而下的双向结合形成同质性文化是政治稳定的长久之计的研究结论;丁志刚、王树亮的《论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该文提出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文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深层因素,政治稳定的实现依赖于政治文化的性质与类型;其他论文有田为民的《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研究》、经纬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价值论》、刘文萍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影响》、马建中的《论现阶段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娄成武、张平的《中国政治稳定性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视》。研究政治认同的微观层次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有:胡润忠的《论相对剥夺感与政治稳定》、朱光磊、于丹的《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冯仕政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基于中国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研究国家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的主要成果有:云南大学周平的《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贺东航、谢伟民的《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吉林大学周光辉、刘向东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与治理》。从当代中国公民不同群体的政治认同层面研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的主要有:李春玲的《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该文从个人生活满意度、社会生活满意度、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权威认同程度、不平等感受程度、社会冲突意识,探讨了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其他还有刘江翔的《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稳定》,原方、于晓媛的《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心态与政治安定问题考察》、肖唐镖的《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从空间地域上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问题的主要有:肖勇的《民族认同机制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李海莲的《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心理与社会稳定》等等。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政治认同和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从研究内容方面,已经开始展开对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概念的研究,对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内容、层次、逻辑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政治认同建构与政治稳定实现途径的研究,对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做了梳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不同层面、群体、时期、地域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以上研究内容、视角、方法和结论对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上述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话语体系:理论分析上过多的借用了西方概念和话语。学术研究可以借鉴国外学者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但是,简单的套用西方学术概念和话语体系解释分析中国问题,显得语言晦涩难懂,使得人们很难理解其中所研究的问题,这样缺少一定的理论自信。第二,研究内容:国内学者对政治认同客体研究的比较多,从国家认同、政党认同、价值认同、制度认同等方面涉及的比较多,对政治认同主体关注的比较少,政治认同的主体是公民,从公民微观分层研究的较多,但从公民意识、资格、身份、责任、权利、文化和品德等方面研究的比较少,忽视了从公民个体层面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的影响的研究。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很少关注不同阶层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与差异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对古今中外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问题的比较研究还显得不足。对当前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的理论性研究多,而经验性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第三,研究视角:从政治心态、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等政治文化视角研究政治稳定关系的比较多,直接从政治认同视角研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比较少,较为系统的成果目前还没有发现。第四,研究结论:多是一些大而化之的结论或政策性注解,理论分析显得相对单薄。学科之间的交叉显得不够,政治认同问题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学理研究还显得不够深入。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的理论分析显得比较浅显,内容看倾向于一般化的讨论,研究结论缺乏一种解释力。

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上述研究现状分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下问题:

(一)运用中国话语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习惯于用西方概念与理论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忽略了中国的复杂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导致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问题研究的本土性不够,不仅使许多研究成果缺乏独创性,更不能解释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与西方国家有着诸多不同,其影响因素与中国文化等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都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运用中国民众所熟悉的概念与理论,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才能解释清楚。

(二)丰富政治认同研究内容

加强对当代中国公民不同社会群体政治认同的比较研究,加强中外公民政治认同特征的比较研究,加强对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群体政治认同特点的比较研究。加强对政治认同客体与主体的互动关系研究,更多地侧重从公民意识、权利、身份、美德、品格等研究其政治认同的产生、特点以及对政治稳定产生的影响,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科学性。

(三)拓宽研究视角与视野

公民政治认同变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公民从认同到不认同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从积极认同角度研究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拓展研究公民政治不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拓展对公民政治不认同的原因、特点以及趋势对政治稳定关系的影响研究;从政治认同历史演变的视角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传统社会以及当代社会不同时期政治认同特点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从中国与西方比较的视角研究中西政治认同不同特点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

[1][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高云)

D602

A

1671-0681(2014)05-0028-04

孔德永(1966-),男,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2014-03-23

猜你喜欢

公民政治文化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