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塑国家发展之魂

2014-03-11韩秀红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设工作

韩秀红

(昆明市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5)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塑国家发展之魂

韩秀红

(昆明市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以“无形胜有形”的方式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主流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灵魂和中枢,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守的政治底线。

国家发展;意识形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站在时代发展、历史发展和阶段发展的制高点上,依据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客观实际,以改革开放30余年来从未有过的认识深刻程度,特别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个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也为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发展之魂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理论旗帜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意志和政治制度的根本体现,关系到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立什么制度等根本政治问题。意识形态工作决定了一个政权的稳固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定的意识形式(指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由于意识形态具有政治上的维护、论证功能;经济上的节约功能;社会的整合、塑造功能和外交上的观念导向功能。因此,意识形态以“无形胜有形”的方式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主流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灵魂和中枢,是国家发展的灵魂。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稳定,一个政党能否稳固自身的执政地位,既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技术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民族精神感召力、民族凝聚力、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意识形态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国家自身的安全也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无法巩固,苏东剧变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苏东剧变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思想领域内的混乱是最难治理的混乱,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控制和整合的重要手段,历来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并运用多种方法与措施掌控意识形态,有效地强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西方发达国家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将其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继《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的又一力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不仅表示了对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担忧,而且提出了加强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议。

在中国,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后,还是改革开放前后,我们都始终在紧紧抓住党的工作中心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奠立了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必须从国家根本制度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必须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定位;必须把学习和世界观改造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思想斗争,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改革式建构,确立了中国意识形态建构的三大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世界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时代潮流(现代化建设);三是中国特色(前两者在当代中国的结合)。其中,“中国特色”这一价值取向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核心理念及其更新的依据,是当代中国最具标志性的形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点,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2]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特别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对于中国来说,思想意识形态出了问题,中国道路就会出现偏差,而中国道路出现偏差,中国就会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这已经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过的。因此,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关系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守的政治底线。

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阶层分化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难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开明催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在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社会逐步形成了多种阶层类型,社会阶层的分化意味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的难度,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如何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而建构广泛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社会阶层分化和多样化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课题。

(二)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多种所有制的并存、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关心和维护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体的利益和感受,并以此作为价值评判尺度,好坏优劣皆依主体自身加以判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不可避免。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入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三)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

上世纪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催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发展,也改变了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与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海量性等特点。借助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平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新的技术载体、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同时,信息网络化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无线广播、网络电视、移动通信技术等综合信息交流平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言论表达的新途径,网络一定程度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减压阀;另一方面,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人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动接受主导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

(四)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但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势也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他们不再限于兜售西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生活价值观,而是向政治、哲学价值观发展。布热津斯基攻击共产主义学说的“大简化理论”,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然挑战。这些社会思潮极具迷惑性,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赢得人们的信服和认同,从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因其系统性、理论性,容易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

(五)社会文化多元化影响了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政治动员能力

在文化多元化格局下,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多元化,造成社会成员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困惑、迷茫和混乱。市场主体行为功利价值取向、等价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理性”,公民人生价值天平逐渐向经济价值和个人主义倾斜,传统的国家至上、集体主义价值观趋于弱化;与此同时,随着政治民主化特别是公民社会的兴起,个人主体性、独立性日益彰显,公众意识日趋多样化,部分人不再盲目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和社会动员已从以政治为中心转变为以物质利益为中心,政治动员的范围、力度、能力逐步缩小和降低,极大地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以灌输和说教为主,往往给人居高临下和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在多元文化的态势下,西方的意识形态观念却渗透在形式丰富多彩、语言诙谐幽默、声情并茂、贴近人性的各种文化产品中,紧紧抓住了受众的心灵和眼球,因而在受众中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疏离感,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和政治动员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三、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文化自主性,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意识形态建设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强调时代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意识形态是时代的产物,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无论是理论形态的完善还是实践工作的要求,都必然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形势变化,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认识,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会因为人们对它的反感、厌恶而被抛弃,而抛弃意识形态的后果,最终就是抛弃拥有这种意识形态的政党和制度。主流意识形态应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实践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变化。不然,就会落后于生活实践,甚至被生活实践所抛弃。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实践证明,我们的理论只要同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只要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要求,它就变得鲜活,变得生机勃勃,就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就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很难想象,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意识形态会是先进的意识形态。

为此,意识形态建设一定要适时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紧跟时代发展进步潮流,在不断应对和回答时代与实践的挑战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实现它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指导作用。

(二)强化主流意识,注重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问题。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它是统治阶级意志在上层建筑的集中反映。同时,任何社会的思想意识又是多样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互为前提的。失去“一元主导”统领,就失去主心骨,意识形态必然陷入一片混乱,进而导致社会动荡;没有兼容并存,意识形态清一色,就会导致封闭僵化,一潭死水,丧失思想活力和文化创造力。目前在我国,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已是客观事实,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程度,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除了那些敌对的意识形态之外,有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补充。列宁曾明确指出:“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4]在我国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除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思想体系外,还有其他的思想形态存在。这种多样性既符合人们对现实不同的生存感悟,又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归宿。为此,主流意识形态应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在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有益的或无害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并存和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既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的统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性中谋共识,又积极用主导性去影响和带动多样性,用多样性去培植和激励主导性,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强化阵地意识,就是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抢占时机、道义、表达的制高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就是要掌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强化阵地意识,一定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对所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都要做到可管可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3]对意识形态阵地,要牢固占领红色地带,着力转化灰色地带,极力压缩打击黑色地带。目前应着重加强网络和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强化网上舆论区管理,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引导机制,从源头上防范有害数据和信息的进入,杜绝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的违规失范现象,全力掌握互联网这个主战场的舆论主导权。通过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壮大网上主流舆论,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同时,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阵地和渠道,积极占领各类新兴舆论阵地,打造全媒体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信息为核心,报刊台网整体联动,突破媒体形态边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衔接,构建信息内容生产、传播、共享、互动一体化开放平台,主动把管理延伸到手机短信、微信等新兴媒体,使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上抢占先机。

(四)强化创新意识,增强理论和舆论引导力为意识形态注入新的活力

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至关重要,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将使自身充满活力,而且将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反之,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封闭保守,那么,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也将万马齐喑,停滞不前。要通过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同其它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当前,要特别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运行方式。因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与传播的方法与形式直接相关。我们必须在创新形式上下工夫,以更鲜活的语言、更切合时代特点的表达方式把话说好,让人们更易于接受主流声音、接受主流价值观。要善于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自己。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不妨多些人文关怀,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吸取民间话语,在保持权威大气时不妨有些平民风格。摈弃过去那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从而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

(五)遏制党内腐败,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对广大群众而言,我们党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党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始终是我们党意识形态的主题。面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市场经济在摸索中发展的历史背景,党员以身作则地践行党对人民的承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就可以在实践中证明我党意识形态较其他社会思潮的先进性。现阶段之所以有少数人对我党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产生质疑,主要是由于少数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以公化私,从而削弱了我党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因此,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党的意识形态才能说服人、吸引人。因此,要通过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来增强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六)强调“系统化”,形成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转化成社会公众的社会心理,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毕竟意识形态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理论体系,更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伦理。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抽象的理论、价值观融化在日常具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统一规划和协调的作用,实现对各种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大系统。

综上所述,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只有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增强国家发展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列宁全集[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09.

责任编辑:丁忠兰

D64

A

1671-2811(2014)01-0112-05

韩秀红(1966- ),女,昆明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建设工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不工作,爽飞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选工作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