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海外统战工作研究
2014-03-11姜智红
姜智红
(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4)
文化认同与海外统战工作研究
姜智红
(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4)
海外统战工作是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华侨华人总数激增,分布状况有很大变化;华侨华人的文化素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大幅度提升;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各方面联系空前密切。海外侨情的新特征、新问题,加大了海外统战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海外统战工作必须适应变化,调整思路,有效发挥同根文化的感召力,凝聚人心、增强认同、形成合力。
海外统战;文化认同;着力点
海外统战工作是我们党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统战工作以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侨华人、海外留学人员为主要对象,他们在我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海外侨情出现若干新特征、新问题,海外统战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加大,需要全面调整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的整体思路,全面推进海外统战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强调合作双赢的基础上,把海外侨胞的热情和力量引导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用海内外同胞认同的同根文化凝聚人心,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是新形势下海外统战工作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一、现实侨情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期的华人移民在克服重重阻力努力融入国外社会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和习俗带到了国外。传统移民职业局限在洗衣、餐饮、建筑等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的服务和制造行业。他们通常有自己相对封闭的华人社区,有着强烈的过客心态与叶落归根的情结。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实力渐增、华人参政热情高、华媒影响力提升、社团力量逐步壮大,是当前海外华侨华人呈现出的五大特征。
海外华侨华人知识型群体的发展和壮大改变了原有的海外华侨华人的构成,海外统战工作的战略意义和工作重点无疑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对新生代海外华侨华人的政策原则,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重视同他们情感上的交流,信息上的沟通,利益上的互惠,政见上的商榷,观点上的保留,真正做到求同存异。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海外,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据2012年底发布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2)》显示,我国海外同胞遍布世界五大洲,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5000万。移民问题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源于它折射着社会方方面面的现状,与政治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污染、教育问题等密切相连,他们移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更安全的投资环境和更高的生活品质,移入国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移民国家。如何使精英人才不外流,这也是政府及统战部门应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文化认同与海外统战工作
(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让一个民族在遭受灭顶之灾后还依然能够顽强生存,并继续发展的一种力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经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共同创造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概括起来有: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中华一统、民惟邦本、重义轻利、富国富民、勤劳勇敢、贵和持中、群体至上、舍生取义、正道直行、崇德重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旗帜,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内在动力,也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牢固纽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应对全球化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主张。它意味着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包括内地各民族、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创新
文化凝聚力有着它的历史内涵,又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时,需要借鉴吸收世界上各种优秀文明成果,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中华民族新的共同的文化认同,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生的需要,从而更能引起海外华人华侨的共鸣,成为凝聚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炎黄子孙共同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构成该文化的灵魂。我们所要提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符合民族心理,体现民族性格,反映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深层的价值追求,得到各民族的广泛认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价值信念。这种信念是现代社会广泛价值共识的凝练,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它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又深深扎根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更易为海外侨胞所理解与响应。
三、推进海外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一)增强综合实力,提升海外同胞的向心力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也会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中国梦的实现。精英人才移民海外的速度才会减缓。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困难和问题要求我们:首先,要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其次,要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最后,要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在实践中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突出质的飞跃。中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优秀人才移民海外的趋势才会彻底改变。
(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利于统战的积极因素
1.继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一统思想
在当代中国,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哪个不盼望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昂首自立、扬眉吐气?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和民族的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象征,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刻苦耐劳、刚健有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深深地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只有在民族精神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之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也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我国现代化建设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人民、团结群众的重要思想基础。大一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经历代传承,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象征,升华为一种伟大民族的内心力和凝聚力。国家统一是历朝历代的主导思想,是民心所向。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这种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经验。”[2]价值观的一体化或同质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保障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2.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凝聚功能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载体。比如春节是对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节日,思乡心切,希望能够同家人团聚的情感,让大家不畏艰难踏上回家的旅程,足见中国人心中“家”这个概念的重要程度。清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春祭节日。在生命之花竞相绽放的明媚春天,中国人传承着古老的祭祀传统,践行着生命传递的意义。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传统节日在维系亲情、族情、国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乡土情结和亲情情结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国主义,是凝聚十几亿中华儿女强大的精神粘合剂,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海外侨胞虽属不同的国度和地区,政治、经济环境也各异,并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是他们都以中华儿女的身份在参与节日文化的活动中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这对于增强民族共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以民族传统节日为桥梁,让大陆和港澳台在文化上走得更近,让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在文化上更亲。以民族传统节日为纽带,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鼓励和支持他们发挥血缘、亲缘的优势,以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民族感情、共同的民族利益为基础,构建和谐的海内外同胞关系,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尽力为海外同胞排忧解难
长期以来,我们统战工作的内容偏重于动员海外华侨华人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但对海外侨胞自身的发展重视不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思想,忽视了海外侨胞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新生代海外华侨华人已经不像祖辈、父辈那样,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基础,乐意为祖国的发展慷慨解囊,他们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事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在坚持共赢的基础上,以“提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为目标,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将是今后我们统战工作应把握的着力点之一。目前,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也还处于少数民族的弱势地位。仅仅在20多年前,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还受到百般歧视、限制和排斥,甚至被赶尽杀绝、扫地出门。华侨是中国公民,中国政府有权力、有义务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中国政府有义务提醒华侨遵守当地的法律,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鼓励华侨为发展中国与住在国政府之间的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做贡献。对外籍华人的工作必须注意政策界限,对他们的工作不属于华侨工作的范畴,而属于同各国人民友好的范畴。它与华侨爱国统一战线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原则区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外国人,要尊重他们的民族感情,关怀他们的处境,对于他们反对种族迫害、争取民族平等权利的正义斗争,根据国际准则给予必要的道义支持,鼓励他们融合于当地社会,为入籍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入籍国与我国的友好发挥桥梁作用。加强联络海外的留学人员和留学生团体,努力拓宽他们同祖国联系的渠道。对内要全面开展为华侨、归国留学人员和归侨、侨眷的服务工作,维护侨商合法权益,为侨资企业提供服务。做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工作,使归侨侨眷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四)运用多种渠道与海外侨胞沟通、交流
1.充分发挥统战机构的功能
首先,海外统战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不仅涵盖统战系统各个单位,而且涉及人大、政府、政协等不同部门及民间团体,必须加强纵横结合,协调行动。近年来,我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借助民革、致公党、工商联、侨联、知联会、海联会、台联等党派和团体的资源优势,分别与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社团的代表人物建立了经常性联系,逐步壮大了海外朋友队伍。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各党派各团体、各界人士联系广泛的优势,拓宽渠道,积极发展与赞成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的社团和人士的关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级海外联谊会的作用。海联会是统战部做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对外联谊交友的窗口,是联系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海外侨胞乃至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所以,海联会要进一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开展活动、增强活力。要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的海联会机关干部队伍,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使办事机构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后,发挥各民主党派及政协组织在国家公共外交中的优势与作用。利用它们与海外的广泛联系,积极建立和健全包括各种形式的协会、基金会、委员会在内的、公共外交的外围组织体系,释放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力量。
2.支持海外的华文教育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性,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保持民族特性的根本保证,华文教育对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外侨胞联系祖国的情感纽带,无论是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考虑,还是从我们骨肉同胞的亲情考虑,支持海外华人社会开展华文教育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华文教育不仅是一种语言教育,还承载着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使命。正因为如此,华文教育也被称作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留根工程。多年来,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团结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接受华文教育的对象,除老华侨子女外,在外定居的新华侨和留学人员的子女已成为接受中文教育的新群体。华裔青少年是未来华侨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华文教育,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的了解和认同,强化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特性,将为未来培养更宏大的友好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新媒体改进中华文化传播和海外统战
新的统战对象不仅面孔新,而且知识层次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互联网及其他媒介,建立海外华裔、海外新生代、华侨华人及海外华人社团联谊网络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便利各地华侨社团的联系与交流,并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经常性的联谊活动,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交流信息,推动海外统战工作的开展。网上拜年,网上发布工作信息,网上对外宣传,已成为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一种新型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微课”可以借鉴并加以推广。“微课”是一种以时长5至10分钟甚至更短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大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微课”运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可面向境外侨胞推出“中华文化”专题,满足海外侨胞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需求,受众可以在咖啡厅、机场等公开场合随时在线收看,非常方便。
4.采取多种文化传播形式
首先,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便更好地让居住在全球各地的新生代华侨华人了解中国。其次,构建多元的文化交流形式,举办国际赛事、活动,推广城市文化影响力。文艺院团的世界巡演是将中华民族艺术展现给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建立点对点式文化交流活动,我国已同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文化年活动,文化年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化活动本身。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创建地区文化品牌活动,形成可持续性的交流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渠道不断拓宽,在交流演出、学术研究、艺术展览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最后,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多播出些宣扬中国传统美德的电视剧,可以让海外侨胞了解到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目前为止,中国制作的电视节目在全球的播出量不超过5%。如何使其他的国家、民族接受中国所制作的电视节目,扩大、增加对中国节目的接受度?这是中国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下韩国的做法。政府大力支持,是韩国影视节目得以风行世界成为“韩流”的最大原因。最近,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次积极探索,该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中国人在新时代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以独特的人文视角传递出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贴近真实,以情感人,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英]阿诺尔德·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 苟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责任编辑:蒲 跃
D613
A
1671-2811(2014)01-0015-05
姜智红(1968-),女,汉族,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统战文化。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2012-2013年度课题(编号GDSYKT[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