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效应研究
——基于财务视角下经典统计方法的实证分析

2014-03-10梁富山

税收经济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

◆梁富山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效应研究
——基于财务视角下经典统计方法的实证分析

◆梁富山

文章在梳理回顾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依据企业内在成长性经济理论,构建经典统计模型研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效应的关键节点。研究发现,企业融资能力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效应不凸显;创新能力和扩张能力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生命线和着力点;营运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效应;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期发展凸显负效应。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后逐步回归模型;效应研究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构想以来,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①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②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8号)。等一系列重要规范性文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为了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围绕国家和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升级,将南京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名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12年四季度南京市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的意见》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的意见(宁委发[2012]61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禀赋条件,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为路径,以建设新载体、引进新人才、集约新资源、发展新产业为抓手,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发展。因此,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国当前政府为实现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提出的重要举措,专家学者从多方面研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源泉动力。李玲,忻海然(2013)①李 玲,忻海然:《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径探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60-65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背景及人才队伍内涵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产学研合作适用性,认为政策主导、接轨市场需求、扎实生产技能、科研管理协调发展和加快中介平台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有效路径。王宇昕,吕伟(2013)②王宇昕,吕 伟:《促进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1期,第57-60页。认为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资金杠杆、加大政府采购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冯春林(2011)③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第110-112页。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费钟琳,魏巍(2013)④费钟琳,魏 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政策—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考量》,《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3期,第104-107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框架角度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调整期政策需求差异及政策有效性,指出政策手段取向应从直接财政支持转向间接财政支持,进而转向产业规制及组织协调,以实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环境及促进产业渗透融合和跨界融合目标。张忠寿,王世文(2013)⑤张忠寿,王世文:《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策略的探讨》,《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第72-76页。认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性、动态性、比较优势与阶段性原则相结合;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相结合;坚持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相融合;坚持鼓励微小中企业发展和产业重组并购相结合;营造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

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政策取向、成长机理等方面,国内学者做了一定研究。蒋珩(2013)⑥蒋 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理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2期,第103-106页。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理做了深入研究,指出系统在开放的条件下,自组织机制作用使系统微观层面各子系之间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当表征该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某一阈值时,系统宏观结构发生突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反之亦然。鉴于此,政府扶持政策宜有选择地作出。韩霞,朱克实(2014)⑦韩 霞,朱克实:《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分析》,《经济问题》,2014年第3期,第1-5页。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取向指出,后发国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以技术追赶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以技术标准战略为核心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话语权,以国际化为导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在具体的政策选择上,要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整合行业研发资源;加强组织协调与合理规划,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强化知识产权助推战略,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机制,而李春艳,徐喆(2014)⑧李春艳,徐 喆:《引导基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求实学刊》,2014年第1期,第63-69页。通过研究则建议由政府成立引导基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取向。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完善,现代计量和统计方法不断引入,相关学者逐步将研究视角拓宽为实证方向,让“睡着”的数据醒过来,实现“死”数据资料向“活”信息资源的转换,提高分析、研究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姚晓芳,李晓敏,龙丹(2013)⑨姚晓芳,李晓敏,龙 丹:《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与产出现状及效率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4期,第50-54页。基于2009年R&D数据建立DEA模型研究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指出应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创新人才;优化产业研发结构,配置研发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推广等措施改善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喻登科,陈华,涂国平(2013)⑩喻登科,陈 华,涂国平:《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情报杂志》,2013年第2期,第178-185页。得出了类似结论。李勃昕,惠宁(2013)①李勃昕,惠 宁:《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体系的省际区别:新能源汽车例证》,《产业经济》,2013年第3期,第45-52页。选取灰度选择评价模型测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方选择耦合度,研究指出将产业发展条件与现实基础的耦合作为产业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产业链的纵深度。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2013)②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2期,第60-65页。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博弈的复制者动态模型研究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过程,指出预期收益、风险和知识位势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李红锦,李胜会(2013)③李红锦,李胜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LED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75-80页。选取我国10家LED上市公司构建随机前沿模型(SFA) 测算创新效率,研究发现我国LED 企业总体创新效率水平不高且差异大,企业创新效率与竞争力无明显相关关系,邢红萍,卫平(2013)④邢红萍,卫 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模式研究—基于全国七省市企业调查问卷》,《经济学家》,2013年第4期,第56-65页。则认为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创新方式,研发人员流动过快是企业研发团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而赵玉林,石璋铭(2014)⑤赵玉林,石璋铭:《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第72-80页。通过考察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水平,指出应从提升产业技术效率、缓解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约束和长期内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契约环境等方面来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刘建民,胡小梅,王蓓(2013)⑥刘建民,胡小梅,王 蓓:《空间效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运用基于省域1997-2010 年高技术产业数据》,《财政研究》,2013年第1期,第62-66页。选取我国28个省域1997-2010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指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为一种空间趋同效应,省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正的空间相关关系,而对外开放度、劳动投入、企业投入、当地经济水平和交通完善度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政府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刘艳(2013)⑦刘 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第40-51页。利用产业集聚度指数从时间、产业及地理维度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集聚度水平低;空间结构上产业集聚和扩散两者并存。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我国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应研究领域和时间相对集中且尚没有统一定论,现有文献初期主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定位、内涵、成长机理、政策取向及提升对策等方面规范性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完善,现代计量和统计方法不断引入,相关学者逐步将研究视角拓宽为实证方向,引入DEA模型、灰度选择评价模型、演化博弈理论、随机前沿模型(SFA)、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演进态势及特征、耦合情况、投入产出效率。然而,尚缺乏从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扩张能力、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等方面研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效应。因此,本文依据企业内在成长性经济理论,结合研究内容和目的基于企业层面的财务视角,构建经典统计模型研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效应的关键节点,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根据企业成长性经济理论,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内部、外部各种效应因素相互综合作用,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间的优化而获得的企业价值的增长能力,具有持续性、动态性、波动性、效益性、扩张性等特征,广泛涉及企业行为、企业成长、组织结构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内涵,涵盖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

政府层面看来,分析企业成长性理论可以在政府职能部门对培育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整体判断,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企业层面看来,充分了解企业成长理论可以据此全面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判断企业在行业或全产业中的业绩水平;同时,依据评价结果能够进一步分析企业的成长源和潜力点,有助于企业明确强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成长速度的基本方向。

社会层面上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属起步阶段,基于企业成长理论有助于社会研究机构开展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有利于规范、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氛围和成长环境。

企业内在成长性已成为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标准,尤其是基于企业层面的财务视角构建相应模型,进一步分析企业的成长源和潜力点,有助于企业明确强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成长速度的基本方向,进而从政府层面作出整体判断,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理论联系实践,对指导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指标构建

抢抓发展机遇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首先从企业层面明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关键效应,尤其是当前国家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背景下产业分工链条的进一步细化,基于企业层面的财务视角完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政策、措施愈加突出。

为厘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关键效应,本文根据《意见》的阐述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①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国统字[2012]106号)。(国统字(2012)106号)分类对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共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结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从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扩张能力、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等六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指标,并以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及说明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意见》的阐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分类对照,数据来源于该市财税部门2012年横截面数据,构建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扩张能力、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六个方面度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能力基础上,借助经典统计方法—向后逐步回归模型,②根据对实际资料的分析,先确定一个多元回归模型,而后逐步删减自变量,构造较少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对这些模型加以比较,选择判定系数最大、估计标准误最小者为最佳模型,或者是计算出所有自变量形成的子集,找出最佳子集。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估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效应。

3.变量相关性分析

为更好地识别向后逐步回归模型对研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适用性,在估计结果之前首先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判别其是否符合回归前提假设,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其结果见表2。

表2 变量相关性检验

根据表2知,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弱,基本认定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满足回归分析前提要求。财务费用占比(FCR)与因变量(营业收入增长率)相关性最弱,整体上看借助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扩张能力、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六个方面建构向后逐步回归模型研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效应的适用性较强。

4.估计结果及结论

基于企业成长性理论和变量相关性检验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估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效应,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向后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表3结果,得出向后逐步回归模型形式为:

由估计结果看出,各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F检验认为在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模型中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回归关系显著。另外,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①方差膨胀因子(VIF)越大,显示共线性越严重。经验判断方法表明:当0<VIF<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当10≤VIF<100,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当VIF≥100,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都在1.5以下,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统计量为1.966,说明模型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于是,通过检验看出向后逐步回归模型是稳健且可靠的,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根据向后逐步回归估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向后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结果保留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扩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利润率、资产增长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这五项指标,而剔除了反映企业融资能力的财务费用占比指标,一方面说明企业财务费用占比指标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效应不显著,另一方面说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数企业自身实力相对雄厚,从另外角度也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准入门槛和起步平台都相对较高,初期发展需投入大量资本。

(2)向后逐步回归模型中存货周转率、资产增长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02、0.373和0.818,即存货周转率、资产增长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企业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变动0.2%、37.3%和81.8%,尤其是资产增长率和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两项指标效应凸显,这说明企业创新能力和扩张能力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效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和着力点,而存货周转率相对而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效应。

(3)同时,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润率指标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285、-0.588,且统计意义上显著,表明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期发展起到突出负效应。由此看出,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和扩张能力投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时也要权衡并兼顾企业一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降低,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稳定的包容性发展。

四、政策建议

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诠释企业创新能力和扩张能力的资产增长率和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两项指标效应凸显,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发展的生命线和着力点。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从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各种创新活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要成果转化、创新研发平台、产业基地建设和新产品推广应用等,并对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在政策及科技人才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承载力,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推广,形成良性创新循环,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状态,着力打通政产学研金介等各领域科技资源交流与合作的通道,强化合作机制,积极有效吸纳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2.优化融资渠道,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条

向后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企业财务费用占比指标对自身实力相对雄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效应不显著,然而其准入门槛和起步平台都相对较高,初期资本投入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条,必须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金融创新,支持和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民营资本和海外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如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 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加大科技型企业信贷投放等,进一步建立完善创业板融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上市资源培育,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等,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与各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系与互动,推动风险投资平台建设。

3.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推动中介服务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为支撑,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反过来也将带动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成长。在此背景下,要采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明确各类中介的地位、权力、业务范围、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中介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理顺科技中介机构与大学、研究机构在技术转让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明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中介发展环境,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推进科技服务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引导科技中介服务主体为企业提供技术评估、咨询、转让交易、专利代理、科技信息、融资培训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提高中介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责任编辑:灿亮)

F424.7

A

2095-1280(2014)03-0084-06

梁富山,男,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进修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