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入门课程教学探讨
2014-03-10曹永年
曹永年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8000)
《基础会计》入门课程教学探讨
曹永年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8000)
《基础会计》主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是高职高专会计及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初学者来说,学好《基础会计》入门课程非常重要,它是打开会计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的确让初学者难以理解。为此,文章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如何利用一些“小诀窍”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会计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增添学习兴趣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基础会计;法律;账户结构;本年利润;错账更正;坏账准备
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劳动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想尽办法提高生产力,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但是如果生产经营管理不到位,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因此,还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分析[1]。出于这样的实际需要,会计应运而生,并逐渐演变为经济管理类的一门主要专业。然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在教授《基础会计》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浅出、易懂易记的“小窍门”,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会计的总体结构,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正确地掌握基本知识,牢固地记住基本原理。《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关基本概念很多,一定要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只有把握了基本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内容。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成靠本人。”对于《基础会计》入门课程教学,教师应如何正确地把学生“领进门”,现作如下几点有益的探讨。
一、“图示法”的运用窍门
“图示法”在“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辨别”中巧妙运用,学生一目了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会计主体假设中,涉及到一个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概念区分。会计主体就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法律主体是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人”主要指自然人和法人。[1]一般来说,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常常死记硬背还是混淆不清,导致考试失分。为此,利用图形介入,如图1所示:
图1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图1 其实就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大圆套小圆”原理。从这幅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谁包含谁,谁属于谁,谁不一定是谁的相关信息。很明显,“会计主体”包含着“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从属于会计主体。同学们见图知义,过目不忘,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概念了。这就是运用“图示法”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比喻法”的运用窍门
巧妙运用“比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理解。由于会计核算工作要分期进行,经常会发生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各项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款项的实际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不尽一致的情况。在会计处理上有两种确认原则: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的用会计专业术语去解释这些概念,只会让学生更加是雾里看花,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对这两种确认基础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学,帮助学生领悟:“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就是不看结果,只关注过程。要考察收入和支出是否属于本期,而不管是否发生在本期,是按照收入、费用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方法;“收付实现制”(现收现付制)就是只在乎结果,只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是按照收入、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方法。通俗一点讲,就像我们做事一样,只要自己尽力了,结果已经无所谓了,这就是权责发生制。比如同学们刚刚经历的“高考”就是收付实现制,它只看你高考分数,不问你是否平时努力或者发挥失常。很多学生在如此通俗的语言中就自然领会了两种会计确认基础的含义和应用。通过两种确认原则的含义比较,可以看出权责发生制核算比较准确,不像收入实现制比较粗放。因而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都采用权责发生制,而行政事业单位仍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2]这就是运用“比喻”的最佳教学效果。
三、“图表法”的运用窍门
(一)巧妙运用“图表法”可以加深对“账户结构”的理解。在借贷记账下,任何账户的基本结构都分为借方和贷方两个部分,通常规定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在学习《基础会计》中的难点“借贷记账法”时,很多学生对于各类账户究竟哪方记录增加,哪方记录减少无从记忆。但这却关系到后面会计分录的编制,因此务必要熟记各类账户的增减方向。同样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法表示。如图2所示:
图2 账户结构
实际这个图形就是扩展会计等式转化而来,扩展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然后将其进行变形,就成了图2所示。这个图形综合了各类账户在T型账下的结构,只需记住变形后的扩展会计等式,借方(等号左边)增加的就是资产、成本、费用三大类,贷方(等号右边)增加的就是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三大类,以后编制会计分录时,就不用再为方向犯愁了。这也是运用“图示法”的最佳教学效果。
(二)巧妙运用“图表法”可以加深理解“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结构。在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中,有一个必须掌握的账户“待处理财产损溢”,它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各种财产物资盘盈、盘亏、毁损及其上报审批后的处理情况的账户。[3]它的结构是复杂的,也是考试的必考点。很多学生对它诚惶诚恐,我现在将它的结构简化如下:
资产类账户,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但是它的账户是有四层含义的,分别借贷方各有两层含义。且财产清查的结果是分审批前和审批后两个层次的,因此T型账下有四层含义。如图3所示:
图3 资产类账户
学生要牢牢记住,这是一个“资产类账户”,审批后的结构符合账户的类别,借方是盘盈即增加,贷方是盘亏即减少。审批前正好倒过来,所以这个账户结构适合用“倒挤”的方法来记忆。在编制相关清查结果的会计分录时,要分批准前和批准后两步,每一步里都有这个账户的出现,前后正好在相反的方向,说明进行了财产物资的结转。这就是“T”型账运用“图示法”的最佳教学效果。
(三)巧妙运用“图表法”加强对“坏账准备”账户结构的记忆。在《基础会计》里,有一个最典型的难点就是对“坏账准备”账户的理解,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债权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发生的,若债权无法收回,应作为坏账处理,经批准予以转销。在我国,坏账准备金额是通过企业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形成坏账准备金,在发生时冲减坏账准备,减少相应的债权金额。坏账准备的账户结构同样可用图示法将其简单化。如图4所示:
图4 坏账准备
牢牢把握住图4这个账户下的四层不同时间段的含义,就可将坏账准备这个难题彻底消灭掉。这也是“T”型账运用“图示法”的最佳教学效果。
四、“归纳法”的运用窍门
“归纳法”在“仓库四部曲”的分录中运用。基础会计中的会计业务核算是以工业企业为主的,而工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就是:供→产→销,即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三个环节,以上三个环节即为一个营业周期,资金循环一次。了解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流程,对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也能触类旁通。在工业企业流程中,涉及到材料采购后的入库,发料到车间生产商品,生产完工入库和销售商品出库四大步。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每一步都有仓库保管员的参与和仓库地点的介入。
第一步:材料入库,仓管员验收材料,由在途物资账户转入原材料账户。
借“原材料”科目,贷“在途物资”科目。
第二步:车间人员来仓库领用材料进行生产,由原材料账户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借“生产成本”科目,贷“原材料”科目。
第三步:产品生产完工入库,由生产成本账户转入库存商品账户。
借“库存商品”科目,贷“生产成本”科目。
第四步:商品从仓库发出,进行结转成本,由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借“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库存商品”科目。
每一步都有仓库这个地点的介入,以此就可以找到每一步会计分录的介入点。
以上就是运用“归纳法”的最佳教学效果。
五、“分步骤法”的运用窍门
“分步骤法”在掌握期末“本年利润”账户的形成中的运用。在财务成果的形成业务里,最后结转计算当期实现的利润总额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掌握困难,其实,结转就是把它从原来的地方转到相反的方向。损益类账户包括收入(收益)、成本(费用、支出、税金)两方面,为计算当期实现的利润,所有的损益类账户的当期净发生额(期末结转前余额)都应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对该项经济业务必须分两方面进行会计处理。
第一步:结转各收入、收益等账户,本来收入收益类账户的增加在贷方,现在就应该把它结转到借方,然后贷“本年利润”。
第二步:结转各成本、费用、支出、税金等损益类账户,本来成本、费用、支出、税金的增加在借方,现在就把它们结转到贷方,然后借“本年利润”。
第三步:将两次结转的“本年利润”相减,就计算出当期实现的利润总额。然后再计算应交的所得税费用,并将其进行结转。
以上就是运用“分步骤”法的最佳教学效果。
六、“口诀法”的运用窍门
“口诀法”在“错账更正方法”的运用。尽管在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之前,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进行过数次的复核,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登记账簿时难免出现错误,这时不得随意涂改、挖补、刮擦,也不能重新抄写更换账页。必须采用专门的错账更正三方法:一是“划线更正法”、二是“红字更正法”、三是“补充登记法”。这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改错步骤是很多学生感到困惑的难点所在。下面用三个“口诀”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错账更正方法”的理解。
1.用于结账前“文字”和“数字”错误的口诀(划线更正法):划线更正结账前,记账凭证没错误,错在文字和数字。
2.用于记账后“科目”和“多记”错误的口诀(红字更正法):红字更正分两类,都在记账后发生,一是科目有错误,二是科目没错误,只是金额多记了。
3.用于记账后“少记”错误的口诀(补充登记法):补充也在记账后,凭证科目没错误,只是金额少记了。
只要学生记住了以上三个口诀,就能加深对“错账更正方法”的理解。这就是运用“口诀法”的最佳教学效果。
七、“公式法”的运用窍门
“公式法”可以加强对资产负债表中若干明细分类账户余额的“计算公式”速记。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期末余额”栏有根据若干个明细分类账户余额分析计算的科目填列。这些指标是“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项目。它们是根据相关的若干个明细分类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应收借+预收借—坏账准备
预付账款=预付借+应付借
应付账款=应付贷+预付贷
预收账款=预收贷+应收贷
以上四个公式,每一个公式的后半部分都是考试要记忆的内容。现以“应收账款”为例,它的右半部分公式就是应收账款,即要计算的账户的借方(它是资产类的)加上把“应收借”改掉第一个字,即把“应”改成“预”即为“预收借”,再加上预收账款的借方即可算出应收账款的账户余额。其它三个以此类推。这就是运用“公式法”的最佳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是会计的入门课程,是对会计核算业务的介绍,虽然是以经济业务比较全面的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但对经济业务的介绍都是很浅的,是以单位最基本、最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的。正是这样,所以对会计核算的深入讲解,是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内容,而对产品成本的核算,是成本会计的内容,通过会计核算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则要学习管理会计。同样,会计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财务管理、审计也都要以《基础会计》为基础的。因此《基础会计》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后面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学习《基础会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效果,追求教学质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是表象,理解是实质。各种记忆方法都是有诀窍的,只要找到了“诀窍”就能轻松牢固地记忆一些难度较大的理论和概念。以上这些小诀窍都是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归纳出来的,为那些一时“绕不过弯”的初学者找到了捷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让自己教得轻松,让学生感兴趣,听得懂,理解透,记得牢,学得实。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要探索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1]宋风长.基础会计[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光应,丁增稳,陈继林.初级会计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庆考,陈义雅.新编财务会计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郜宝林)
G424
A
1671-752X(2014)03-0090-04
2014-07-11
曹永年(1985-),女,安徽巢湖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