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2014-03-08周斌袁啸龙李磊

商洛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历个体量表

周斌,袁啸龙,李磊

(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陕西西安710054)

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周斌,袁啸龙,李磊

(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陕西西安710054)

为了调查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的影响状况。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中的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人格量表(CCSPS)对673名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和704名普通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双方外出留守的比例最高(47.92%),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比例增大;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健康量表多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格量表的率真、重情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部分同学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减少心理症状的发生。

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思想政治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代理监护人抚养或自行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这是中国特有的长期城乡二元体系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事故的高发性和严重性引起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集中在18岁以前,不同年龄段有其发展目标和任务,教育的失误会给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关键成长过程中缺席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近80%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并存在抑郁情绪[3],自我评价低,情绪不稳定[4]、人际敏感度高,内向[5]等。但父母在子女不同年龄段的缺席对个体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细化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留守经历,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中的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统计分析留守经历对个体现行心理发展状况的影响状况,为高校对这一群体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某高校2 323名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的同时调查学生的留守经历。调查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共计673人,占28.97%,平均年龄为18.43±0.93。其中,男生353人,占52.5%,女生320人,占47.5%;独生子女185人,占27.5%,非独生子女488人,占72.5%;陕西籍学生551人,占81.9%,外地学生122人,占18.1%。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普通大学生704人进行对比研究。

(二)研究工具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统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包括104道题,12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心理状况越差;“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包括68道题,7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该特征越明显。

大学生留守经历调查问卷:根据已有文献资料自编五级计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具体留守经历等基本情况共计31道题目。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新生留守经历的基本状况

大学新生在学龄前期、学龄期不同年龄段,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比率为47.92%;父亲单独外出的比例为33.62%;母亲单独外出的比率为18.42%(见图1)。由于1-3岁、4-6岁母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留守学生的人数小于30,在统计分析时将两个年龄段的学生合并。

图1大学新生在不同年龄段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二)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结果分析

t检验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其中躯体化、抑郁、依赖、焦虑、自卑、社交退缩、冲动因子呈现显著差异(P<0.01,或P<0.05)(见表1)。

性别差异:有留守经历的女大学生在焦虑、自卑、冲动因子上显著高分(P<0.01,或P<0.05);无留守经历的女大学生(df=252)在冲动因子上显著高分(df男=453)(P<0.05)。

独生子女差异:有留守经历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卑、社交退缩因子上显著高分(P<0.01,或P<0.05),“有留守经历”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冲动因子上显著高分(P<0.05);无留守经历的独生子女大学生(df=192)在冲动因子(P<0.05)上显著高分(df男=512)。

家庭所在地差异:方差分析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抑郁、自卑、依赖、社交退缩上达到显著差异(P<0.01,或P<0.05),事后检验发现各因子得分基本呈现农村(df=418)>城镇(df=99)>中小城市(df=99)>大城市(df=57)学生的趋势。“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冲动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城市学生的冲动性更高。

留守状态差异:有父亲外出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依赖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P<0.05),基本呈现出留守时的年龄越大得分越高,13-17岁留守的学生显著高分(P<0.05);有母亲外出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抑郁、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P<0.01,或P<0.05),1-6岁母亲外出的学生显著高分,性心理障碍因子13-17岁留守的学生显著高于6-12岁年龄段,精神病倾向因子6-12岁留守的学生显著低分;有双亲外出“留守经历”的学生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P<0.01,或P<0.05),1-3岁留守在这些因子上得分显著高分,6-12岁留守在这些因子上显著低分,13-17岁留守在性心理障碍因子上显著高分。

表1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在CCSMHS各因子的差异情况(M±SD)

(三)人格量表(CCSPS)结果分析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率真(t=1.987,P<0.05)、重情(t=2.998,P<0.01)因子上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独生子女差异:有留守经历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严谨因子(P<0.05)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

留守状态差异:有母亲外出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坚韧因子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0.05),1-6岁留守的学生显著低于13-17岁留守的学生;有父亲外出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活跃、坚韧、随和因子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0.01,或P<0.05),13-17岁留守学生在活跃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在坚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3-6岁、7-12岁年龄段,1-3岁、13-17岁留守学生在随和因子显著低于6-12岁年龄段;父母双亲外出的学生在利他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P<0.05),6-12岁留守的学生显著低于13-17岁学生。

三、分析和讨论

(一)留守经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第一场所,家长是个体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对于个体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处于分离状况,由此引起亲子关系疏远,进而影响心理依恋关系的形成。监护人虽然可以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但由于自身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无法替代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英国精神分析师Bowbly在1969年发现二战中的孤儿虽然在身体上得到看护,但由于母爱被剥夺而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虽然并未被剥夺母爱,但长时间的分离和电话沟通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和模仿学习。连续发展观更强调早期的亲子关系会持续影响个体后续的所有关系。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依赖、焦虑、自卑、社交退缩、冲动因子上呈现显著差异,且表现出双亲外出留守的影响>母亲外出留守>父亲留守的规律;人格量表(CCSPS)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率真和重情因子上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充分说明留守的影响直至个体已经进入成年早期还依然存在,个体与他人交流更多表现出心直口快、直截了当,注重与他人情感联系的特点,心理健康方面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焦虑、自卑;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卑,出现社交退缩;农村学生抑郁、焦虑、依赖、社交退缩等问题。

(二)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最佳塑造期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认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苏联心理学奠基人维果茨基认为习得知识和机能有最佳年龄期,也称作敏感年龄期,脱离了学习某一机能的最佳年龄,可能会造成某方面的发展障碍。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中留守状态差异的结果说明1-3岁是个体良好情绪、自信心培养、独立性锻炼的最佳发展期,13-17岁的青春期则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敏感和萌芽期,同时,青春期父亲的缺席不有利于个体独立性的培养。人格量表(CCSPS)中留守状态差异的结果可能说明1-3岁是个体培养机智灵活、诙谐乐观品质的塑造期,3-12岁是做事明确目标、坚定执着、踏实努力品质的塑造期,6-12岁是随和友好、谦逊豁达品质的塑造期,13-17岁是积极主动与人交往,温和自然,机智灵活品质的塑造期。在每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量的变化,在达到一定积累后发展为质的变化。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个人发展都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留守经历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品质的最佳塑造期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影响,并在成年初期对比同龄人有显著的差异,说明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监护人的照顾并不能代替亲子关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作用。

(三)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表现在不同方面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母亲缺席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母亲外出留守经历的学生在抑郁、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1-6岁时留守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说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且孩子的年龄越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后续影响越大,个体容易表现出情绪低落,压抑,与人交往明显退缩,容易紧张,喜欢回避,存在一些精神病性的可疑症状;青春期的缺席则容易引发孩子性心理困惑[6]。而父亲外出仅对孩子的依赖心理影响显著,并表现在留守年龄越大影响越大的特点。父亲缺席影响个体的人格形成。有父亲外出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活跃、坚韧、随和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且表现出父亲外出留守的影响明显大于母亲外出留守、双亲外出留守的规律[7],具体表现为1-3岁留守表现出刻板敏感的特点,3-12岁留守表现出做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容易放弃的特点,13-17岁留守表现出与人交往紧张、拘束、不擅言辞、甚至被动退缩的特点。1-6岁母亲外出留守仅影响孩子的坚韧特质,使得孩子容易放弃目标。

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我国学者邵瑞珍认为,人格是以素质为基础,通过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征。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人生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这部分学生及时走出阴影,成就健康心理。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要解决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水平,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8]。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判,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只有人格健全,才能有效的做到自我排解忧虑和化解矛盾,实现自我调节,进而从根源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9]。最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意识地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调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升华。

(二)重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普查工作,加强沟通交流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高等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普查工作的力度。尤其对出现较大问题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应指定专职思想德育和心理健康老师进行及时的教育疏导,并与学生所在学院进行沟通,建立需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跟踪档案,定期谈话咨询,加强沟通交流,实施反馈教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学生自身情况的变化对教育方式进行适时准确的调整。

(三)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因此,高校应努力建设完善校园文化设施,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让开朗、外向、活泼的同学在活动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环境熏染和文化活动中强化积极行为,弱化消极行为,及时走出阴影,成就健康心理。同时,要针对有留守经历的学生群体,尤其是自卑、内向的学生,专门设计并提供一些校园文化交流平台,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加此类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目前,各高校均按照学生人数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心理委员,但是同时也存在着配备人数和实际需求人数有一定差距,配备人员中多数缺乏心理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或发现了又不能及时给予引导,或引导不到位等不足。因此学校一方面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的配备数量,尤其是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配备,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11-12]。另一方面应定期开展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心理委员的专业培训,使他们逐渐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更到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五、结语

家庭为子女提供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寄托,促进孩子人格品质的养成,对生理、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18岁以前是个体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心理品质培养的最佳塑造期,建议父母尽量不要缺席亲子教育,以保证孩子心理功能的顺利发展。已有研究认为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加不可或缺[7],但本研究结果发现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对于已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说,成长经历不可逆行,但可以通过个体对自身的调节作用和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个体充分认识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通过与父母沟通、同伴交往、学校教育的积极发展得到心理功能的有效补偿,使自身建立起正确、健康的心智模式,走好大学之路,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1]洪恬,王珊珊,黄平.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状况及其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12,20(2):221-224.

[2]李晓敏,袁静.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行为与人际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954-956.

[3]杨曙民,李素敏,李建秀,等.某高校留守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4):417-418.

[4]胡江辉,李潜,赵文健,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 (4):440.

[5]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46-147.

[6]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7]李光友,罗太敏,陶方标.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危险行为和心理因素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 924-926.

[8]周斌,马子雯,方姝.基于单亲家庭成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陕西教育,2012,1(2):159-160.

[9]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9-33.

[10]贾文英,马彦民.不同类型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4,21(5):349-350.

[11]胡江辉,李潜,赵文健,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 (4):439-440.

[12]房海鹏.馈论视野下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J].旅游纵览,2011(10):63-64.

(责任编辑:李继高)

On Influence of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ZHOU Bin,YUAN Xiao-long,LI Lei
(Division of Students Work,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Shaanxi)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traits,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and using the mental health scale(CCSMHS)and personality inventory are employed(CCSPS),which emanates from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CSPA),to comparatively study the 673 leftbehind students and 704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whose both parents are out-migrantion for work stay the highest proportion(47.92%),and the ratio increases as the children'age grow.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rudents who possess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and the ordinary students in multiple factor on the health scale,sincere and affection factor on the personality inventory.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the college should make a full pla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is part of students,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mental health,and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left-behind experience;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atus;investig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521

:A

:1674-0033(2014)03-0055-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4.03.012

2014-04-23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2Z03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G073)

周斌,男,陕西绥德人,教授

猜你喜欢

经历个体量表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