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探
2014-03-08杨双波刘清国李东阳
杨双波,刘清国,刘 慧,李东阳
(长沙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探
杨双波,刘清国,刘 慧,李东阳
(长沙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力求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才的缺乏,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要求纵横发展、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改革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新医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公共卫生是非医学领域和范畴,目标旨在通过公共政策的形成、法律法规的保证,创造一个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环境,以达到保护、改善公众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而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领域与范畴,关注人群的健康、疾病发生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五大卫生和监督监测等手段进行人群健康的保护,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都以促进健康为共同目的。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文明及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的人才质量和数量要求亦越来越高。
1 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中央财政安排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高达246亿,现逐年增加,并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列入了医改重点五项改革中,以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但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病也严重危害国民健康;职业病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持续存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体系与居民健康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低[2]。要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因果链条的第一环就是实用型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按照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实施了单一的过分强化的专业教育,按照培养“专家型”的框架,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卫生防疫事业急需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范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质存在明显缺陷、注重实验室技能培养、忽视现场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传统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的教育,忽略了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基本定位。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4-7],在加强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人文社会知识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努力,应该说目前的预防医学教育总体上基本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我国受传统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各学校差异明显,培养模式层次不清;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生物医学背景,缺少社会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生物医学的内容较多,社会学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2 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应立足中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方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包括医学科学和相关自然学科及人文学科的内容;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卫生服务教学;增加全科医学、全球卫生等;教师的学科背景应多元化,吸纳更多非医学专业人才加入预防医学师资队伍[2]。我国医药卫生体制随着新医改的深入而发生重大变革,目前凸显在面前的人才紧缺问题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数量的绝对缺少与质量的相对缺少上,对于预防医学专业尤显突出,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严重缺乏预防医学专业的实用性人才。作者所在校作为湖南省基层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了初步的构建。
2.1 人才培养目标转变
随着医改的深入,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卫生服务模式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以单纯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预防健教康复等为一体。这一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影响极大,尤其是预防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在新型卫生服务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针对此种状况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根据我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适应新医改政策的医药卫生人才这一定位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实用。
2.2 培养要求纵横发展
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技能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领悟;第二,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三,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五,创新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五个方面足可保证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发展。
2.3 课程体系优化
新课程体系以培养要求作为依据,突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新医改的需求,紧跟学校发展及学科发展的步伐,利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促进学生向综合性实用型人才发展。新课程体系主要整合成六大模块: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生物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拓展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这两大支柱基础上增加了“管理科学”这一支柱,形成三大支柱,且遵循“技术科学”与“社会管理科学”,“双轨”办学原则,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促进、社会(含社区)、立法四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
专业课程新增了“公共卫生导论”、“现场流行病学”、“ 卫生监督学”、“ 卫生信息管理学”、“ 社会医疗保险学”、“ 循证医学”、“ 专业技能训练”等课程;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临床技能实验(实训)课”;课外拓展模块设有“社区卫生服务实践”、“ 创新教育和学术讲座”、“ 医学新进展知识讲座”、“ 科研设计”、“ 专业技能课外训练”、“ 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实践”等。
在实践教学上为了便于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减少就业单位人才要求的差距,弥补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间的裂痕,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原有的两阶段实习由最终阶段实习取代,临床阶段实习时间为16周,专业实习时间26周,进行完临床实习之后马上进入专业实习,专业实习包含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习4周,疾控中心环境卫生学、儿少卫生学、食品卫生学及流行病学等各相关专业科室22周,专业实习由轮科与选科两种形式构成,既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各知识的实际应用,又突出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就业无缝对接。
新的培养计划减少了必修课课时,增大了选修课课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的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增加课外学习课时,强调自主学习;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时,通过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4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从目前来看具有不可替代性,仍是预防医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但在传统教学的同时作者也针对传统教学的某些方面的缺陷进行了改革。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试探:第一,以网络为平台开展职业病病案或食物中毒病例讨论;第二,利用网络进行网络化考试。此两种教学改革都是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所没有的,前一种改革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传统教学是一种补充,后者既可减少评卷工作量,又可保证学生成绩评定公正公平。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将在其他的课程不同的角度进行一些创新,这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实时——适应医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作者所在校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为我省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也使我省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一步透彻,帮助大家实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1]James W.Holsinger Jr.,赵 莉,李 蕊,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辨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1,15:3005-3006.
[2]胡永华,郝卫东,王培玉,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A].2009-2010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0:36.
[3]韦小敏,张志勇.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37-38.
[4]龙 斌,让蔚清,袁国保,等.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148-149.
[5]赵 莉,李晓松,朱昌蕙,等.反思与重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19:3678-3679.
[6]蔡志奇.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J].华南预防医学,2010(2):65-67.
[7]袁 利,王家骥,肖德生,等.我国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44-45,121.
(责任编辑:陈新东)
APreliminaryStudyontheTrainingModelReformonPreventiveMedicineProfessionalsintheNewMedicalReformContext
YANG Shuang-bo, LIU Qing-guo, LIU Hui, LI Dong-yang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19, China)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meet the demand on professionals training in our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reform and address the issue of lack of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grass-roots medical faciliti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raining model reform on preventive medicine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medical reform context, resp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s training target,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requirements, the adjustment of courses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reform.
the new medical reform; preventive medicine;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4-07-03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4-562);长沙医学院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14-42)
杨双波(1976-),女(汉族),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G642.0
:A
:1006-2769(2014)06-1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