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记者莫要“被新闻”
2014-03-07刘意婷
刘意婷
摘 要:网络的诞生使新闻报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博、微信、论坛等都成为个人发布消息的工具。网络成就了一个自媒体时代,也成就了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这些消息,经过巨大的网络人脉的阅读和热评,就会成为一种网络舆论,影响着主流新闻媒体对报道题材的选择,甚至是议程设置。但是网络上的虚假消息、失实消息也很多,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如果不加以选择、核实就采用,往往会“被新闻”,造成新闻报道中的被动、甚至是严重的后果。本文探讨了在复杂媒介生态下谨防“被新闻”的一些方法,以期对记者同仁们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自媒体;公民新闻;记者;“被新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97-02
最近,网络“大谣”秦火火、“鞋歌”、《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拘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又一轮思考。现代社会,由于媒体工具的发达,个人和组织通过网络等渠道发布消息已经易如反掌。网络消息也成为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源和新闻素材。最近,网友曝光,余姚三七镇一中层干部下乡视察台风重灾户时,让60多岁村支书背进灾民家,事后官员被免职。白岩松根据这则网络消息评论说:“这属于鞋没进水,脑子进水。当地的快速反应体现了执行力,也反映出不管你是哪个级别的干部,只要脱离群众都是零容忍”。但真实事实却与网友的曝光材料大有出入,白岩松在此可以说是“被新闻”了一把。而对于秦火火事件,众多媒体引用了他所炮制的铁道部天价赔偿、我国著名军事专家兄弟在外企任高管等虚假消息,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也引发了自媒体时代记者等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避免“被新闻”的讨论。
一、自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
网络技术的发达,网络人脉的巨大,网络的普及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个人媒体时代。个人通过微博、微信、论坛、贴吧、QQ群等工具可以非常容易地发布一条消息,如果经过大规模的阅读、转发,这样的一条消息也就成为了一条新闻。
有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公民新闻也就随之崛起。911事件是最早的一次公民新闻的集中展现。当时,灾难的目击者在博客、论坛上发布了大量真实的图片、影像以及文字描述,其报道的及时性、现场性、细腻程度超过了传统媒体。近年来,我国的公民新闻也快速起跑,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级新闻媒体都引用、甚至是大量引用公民新闻报道,有一些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5年“麦莎”台风袭击青岛,一名摄影爱好者在用摄像机拍摄台风的场面,突然看到有人落水,紧接着又看到有人英雄地跳入水中救人。于是,这名摄影爱好者改变了拍摄目的,把镜头对准了救人英雄。很快,这段录像在青岛电视台播出,成为当年度非常有影响的新闻。救人英雄河南小伙在青岛沙子口三次下海救人的壮举,被人传颂,他本人也入选感动中国人物。
近年来,主流媒体更呈现出大规模引用公民新闻的态势。秦火火等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将铁道部天价赔偿等虚假内容先发到网上,然后堂而皇之地走向了全国好多主流媒体的版面。炒作事件、制造新闻已经成为一些利益集团有组织的行为,“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网上的造谣以及炒作活动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组织性特征”[2]。
二、自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的复杂化
在接入国际互联网前,政府对新闻报道有着近乎绝对的管控力,电视等几大传统媒体对新闻传播有着绝对的主导力。但是当网络出现以后,媒介生态就变得非常复杂。公民新闻借助网络崛起形成一种重要的新闻形态,受众可以借助网络对新闻进行转发,并可广泛地参与对新闻的讨论,“网络受众作为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2]。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介生态就有如几株参天大树独掌局面。而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媒介生态就变成了真正的茂密森林,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互动,任何形态的媒体都难做到一枝独秀,任何一种媒体都会受到其他媒体的影响。网络大量复制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网络上传播的各种消息也影响着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开放,大量的网络虚假新闻也随之出现,充斥在各大网络论坛和网站之中,严重误导了群众社会舆论的导向。[3]”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显示着巨大的力量,有时也会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力。在自媒体时代,一张虚假的照片可以篡改现实,一句不经意的话可以震撼整个世界。虚假新闻的影响范围并不仅仅在网络,它会像滚雪球一样以巨大的惯性冲力袭击整个新闻界。
三、新闻出新,莫要“被新闻”
面对如此复杂的媒介形势,新闻记者很容易陷入到“被新闻”的尴尬境地。当从网络或公民记者处,获得一条觉着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后,记者兴冲冲地进行了报道,但后来却发现新闻根本为莫须有。有些记者还误入了职业敏感的歧途。比如,一见到“村支书背镇领导”的情节,马上就会套入“上级欺压下级”的隐喻;一见到城管激烈执法的画面,就立刻想到城管要打人,又有小贩会遭殃。新闻记者谨防“被新闻”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坚持深入一线采访,得到一手材料。“三贴近”是长期倡导的新闻工作方针,如果新闻记者坚持做到“三贴近”就不容易“被新闻”。“被新闻”情况的产生绝大多数时候是由于新闻记者没有深入一线,而满足于在各种网站上搜索到的材料以及读者和大众提供的爆料。在媒介多元化的背景下,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新闻线索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新闻报道经常是以这种形式编发的,必然会出现“被新闻”的情况。新闻的活力和真实性都来源于深入一线采访,记者只有得到一手材料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2013年8月16日早上,笔者在微博上看到,当地一位郭姓养殖户饲养的3万多条鱼一夜间全部死亡,损失惨重,他认为是因为附近市政工程施工填土,造成污水倒灌导致。当笔者赶到时,现场已经聚集了多家当地媒体,记者们都第一直觉的同情养殖户郭某,并帮助他给项目单位打电话询问赔偿事宜,遭到拒绝。此时,记者们都认为已经掌握充分的第一手资料,纷纷摩拳擦掌回去发稿,一边倒的谴责施工方。但是笔者却敏感的发现,养殖户鱼塘在政府的被征地范围,按说早就不允许继续养殖行为。于是立即调转镜头,去倾听来自所在街道的第三方声音。果然,郭某的鱼塘早已被征用,赔偿款已经下发,所在街道也再三劝导过养殖户不要继续放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事件真相大白,笔者也深刻意识到,新闻报道一定要深入一线采访。一手材料的真正价值在于正本清源,为受众提供鲜活而真实的新闻报道。
第二,对于没有核实,但却产生一定影响的网络消息在报到时要持谨慎的态度,不要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网络消息纷繁复杂,其中一些也确实在短时间内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金庸逝世、比尔·盖茨被刺杀、铁道部天价赔偿。对于这些消息,记者也不是不可以触碰,甚至报道有时是非常必要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网上出现了震动性的消息,这本身也是事实。但在报道时,一定要谨慎。由于在金庸逝世、比尔·盖茨被刺杀等突发事件中,我国媒体遭受到了大范围报道失实的重创,现在在报道网上出现的重大消息时,已经谨慎了很多。
如2013年2月间网上曾传出美国著名影星摩根弗里曼逝世的消息,这位曾主演过《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等影片的大明星“逝世”确实产生不少的影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时以《摩根弗里曼逝世?》、《网上传出摩根弗里曼离世——难道又是“被逝世”?》等报道内容出现,做的就比较恰当,避免了自身报道失实的风险。到最后真相大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消息竟然来自“necropedia”网站的一个恶作剧。这个网站是以娱乐、调侃的口吻发布的预期讣告,在流传中迅速变味,到最后就成了摩根弗里曼逝世。
第三,在报道网络热点时,不要人云亦云,尽量还原事实真相。“事实呈现出来的现象往往有真相、有假象,记者在报道事实时,如果不能区分真相和假象,就会导致新闻失实[4]”中国人有句成语叫“眼见为实”,但是在网络社会里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吗?2013年6月4日,一位网友发布一条微博,标题为“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微博说,在济南街头一对中年夫妇多次扇打一名老太耳光,并把老太拖行好几米,同时配发了一段30几秒的视频。几分钟内,微博引起大量网友转发、谴责。第二天,当地的五家媒体都报道了这条新闻,内容都是转述微博爆料,加上网友评论和各自的补充采访,一时间《中年男当街殴打白发老太》、《这对中年男女太嚣张》、《让人寒心》等标题满天飞。然而,当事人到底是谁,男子为什么在街头打人,媒体都没有给出答案。由于事件影响巨大,当地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通过层层走访,终于见到三位当事人,还原了事件真相。原来,所谓打人者不是中年夫妻,男子卢某是被打老太的老伴,女子是家里的保姆。被打的老太刘某有老年痴呆症,事发时她躺在车流不息的斑马线上不肯走,老伴情急之下才轻轻打了她两巴掌。就是这样一个事件,由于传统媒体没有把握好网络信息关,先入为主的急于抢发新闻,最终演变成一场“当街殴打老人”的社会舆论浪潮。
在人人都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穷尽一切可能,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生命,对于网络的各种信息,记者要冷静对待,客观分析,梳理修正,最终来形成值得信赖的报道。“当街殴打老人”的案例,也给所有的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敲响警钟,不管是弘扬真善美还是抨击假丑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抢题材不加核实,这样的“被新闻”不仅有损记者的职业操守,更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
四、结 语
“被新闻”丧失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使记者的新闻话语权喑哑,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品牌价值。更严重的是,记者“被新闻”造成了新闻报道的失实和虚假,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负面效应。同时,在“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故意、技术失误和与受众的共同文化错位[5]”之外我们看到了导致新闻报道的失实和虚假的另一种原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建设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艰难。提高记者的业务素质、端正记者的职业道德是解决“被新闻”的一条根本措施。自媒体时代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大力整治网络环境,防止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则是宏观的环境保证。
参考文献:
[1] 两高:网络造谣诽谤现象突出 炒作呈组织性特征[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fz/2013/09-09/5263289.shtml.
[2] 马婧.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J].新闻世界,2010(5).
[3] 杨杨.试析网络虚假新闻的形成与规范[J].青年文学家,2012(16).
[4] 赵金.失实新闻与新闻的真实性[J].青年记者,2010(6).
[5] 范文霈.论新闻摄影报道中的隐性失实[J].当代传播,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