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类型和危险因素分析

2014-03-04杨玉春周晓欢木胡牙提何鹏义刘志强

重庆医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房颤危险高血压

杨玉春,周晓欢,木胡牙提,何鹏义,刘志强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乌鲁木齐830054)

近年来,脑卒中已经成为了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脑卒中可引起脑源性心律失常,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0%~40%可发生心律失常,多见于脑卒中后7 d内。其中,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类型的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可高达25%,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房颤患病率为4%[1]。除此之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也可发生[2-3]。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和非脑卒中的心律失常患者有关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脑卒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入住本院的350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193例,女157例,年龄48~71岁,平均(60.8±16.5)岁,分为脑卒中心律失常(观察组)83例和非脑卒中心律失常(对照组)267例。所有病例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确诊为心律失常。

1.2 方法 登记两组患者病例时收集以下数据: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类型以及各种并发症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症、心脏病、慢性阻塞型肺疾病、肺栓塞、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消化道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实验数据收集包括血糖、三酰甘油、血肌酐、血尿酸和总胆固醇。对两组的收集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比患者心律失常构成类型和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与心律失常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构成类型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为28.8%,房颤发生率为5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3%,、33.5%(P<0.05);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6%,室颤发生率为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老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消化性溃疡以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等因素所占的比例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血肌酐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是老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高血压和糖尿病(P<0.01)。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构成比[n(%)]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数据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数据比较(±s)

组别 血糖(mmol/L) 三酰甘油(mmol/L) 血肌酐(μmol/L) 血尿酸(mmol/L) 总胆固醇(mmol/L)观察组(n=83) 5.44±1.77 1.45±0.95 94.23±38.21 311.99±103.84 4.55±1.05对照组(n=267) 5.51±1.81 1.47±0.93 89.55±37.51 313.59±105.63 4.56±1.04 t 2.47 2.32 9.88 2.48 1.79 P 1.01 1.32 <0.05 0.99 1.79

表4 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心律失常是危害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当心脏冲动的起源或传导出现异常,使心脏活动的频率发生异常,便形成心律失常[4]。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对该病症有所了解,防范有所提高,但是,最近调查报告发现,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出现脑源性心律失常[5-6]。众多患者以及人们对该类型心律失常不了解,本文研究通过记录患者病例以及收集数据分析脑卒中与非脑卒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危险因素。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以窦性心动过缓和房颤居多。其中观察组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为28.8%,房颤发生率为5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3%、33.5%。与Schnabel等[7]报道结果一致。这是因为大脑岛叶卒中极易引起脑源性心律失常,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解需要右侧大脑半球的岛叶的支撑,因此,当右侧岛叶发生卒中时,比其他部位的卒中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8-9]。

有关资料还揭示,脑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还可能与中枢自助神经受损和脑卒中早期血液循环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加相关联,脑卒中后脑组织被破坏,发生交感神经过度紧张,儿茶酚胺合成增多,应激和内因性类固醇分泌,继而导致内脏器官功能改变,冠状动脉收缩及痉挛、心律失常[10]。另外,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后发现,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消化性溃疡以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上所占的比例显著大于对照组,与郭方明等[11]报道结果一致。因此,考虑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以上合并症有关,以往的研究实验已经发现合并症与心律失常有关,最近又有研究发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与脑卒中及身体炎性反应有一定联系,并且炎性反应可能对房颤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实验室结果还表明,脑卒中患者的血肌酐含量为(94.23±38.2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非脑卒中患者(89.55±37.51)μmol/L,提示脑卒中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也与肾脏功能受损产生的代谢问题有相关,这与叶智明等[12]报道结果一致。而本文最后通过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是老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与Min等[13-14]的报道一致。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使病情得以缓解,老龄作为一种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最直接的因素。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常发的心律失常类型为窦性心动过缓和房颤,其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高血压和老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

[1]丁雪燕,秦永文.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防[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6(4):325-328.

[2]李树民,孙艳霞,冉华全,等.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因子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3):439-441.

[3]李起栋,廖凯,方石虎,等.常规电生理标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局灶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J].重庆医学,2012,41(7):709-711.

[4]Kamel H,Lees KR,Lyden PD,et al.Delayed detection of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9,18(6):453-457.

[5]Van Gelder IC,EHRA Education Committee,Boriani G,et al.Case of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fterstroke necessitating defibrillation[J].Europace,2008,10(1):77-78,124.

[6]Vivanco Hidalgo RM,Rodríguez Campello A,Ois Santiago A,et al.Cardiac monitoring in stroke units:importanceof diagnos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Rev Esp Cardiol,2009,62(5):564-567.

[7]Schnabel RB,Larson MG,Yamamoto JF,et al.Relation ofmultiple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to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J].Am J Cardiol,2009,104(1):92-96.

[8]余招平,徐文安,刘祖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学,2011,9(8):1284-1285.

[9]张玉生,徐安定.重视心房颤动筛查 优化心源性卒中预防[J/CD].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2,6(1):5-8.

[10]刘茜缮,王擎,胡大一.儿茶酚胺介导的多形性室速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3):409-412.

[11]郭方明,李广平,王效浣,等.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策略探讨[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9):1514-1519.

[12]叶智明,史伟,梁馨苓,等.基于血肌酐和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计算方程对老年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评估的价值和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8):2799-2802.

[13]Min J,Farooq MU,Greenberg E,et al.Cardiac dysfunction after left permanent cerebral focal ischemia:the brainand heart connection[J].Stroke,2009,40(7):2560-2563.

[14]Frontera JA,Parra A,Shimbo D,et al.Cardiac arrhythmia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risk factors and impacton outcome[J].Cerebrovasc Dis,2008,26(1):71-78.

猜你喜欢

房颤危险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喝水也会有危险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预防房颤九妙招
拥挤的危险(三)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