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诊治流程的远程会诊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014-03-04叶文标

现代医院 2014年1期
关键词:基层医院病历子系统

叶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们对高质量的健康保健需求也随之日益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环境现状是优质的医疗资源基本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基层医院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的客户事实,并且这种现状短期内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样势必造成大中型医院排长队,看病难的社会问题。面对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平衡,与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所产生的矛盾,在现有体制和资源环境下,不受地域限制的远程医疗服务就成为解决此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1]。

远程医疗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远程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护理、在线检查、信息服务、远程医学教育、技术交流等[2]。远程医疗的应用也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由当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图文一体、语音和高清晰图像同步传输、双向交流阶段,并继续向着更多更新的项目发展,逐步走进社区,走向家庭,更多的面向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远程会诊属于远程医疗中的一项基础服务,它使得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方式,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远程医学教育,专家可以为下级基层医院提供远程授课,远程诊断指导,从而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经验[3]。

鉴于远程会诊对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医院三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效益,我院经过不断的调研和实践,从医院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构建了融合了医院诊疗流程,并与HIS,PACS,LIS,EMR等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无缝连接,病人病历数据信息同步一致的远程会诊系统。通过该系统与上级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相连接,实现两院间的远程会诊交流,为我院周边地区的广大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远程医疗服务[4][5]。

1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

1.1 系统总体结构

我院的远程会诊中心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会诊中心通过10M的虚拟专网相连,向上作为上级医院会诊中心的申请端,向下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远程会诊的中心端;区县级医疗机构则作为基层会诊的申请端,直接为病患提供服务。

我院远程会诊系统主要以视频系统为核心,整合医院PACS、LIS、超声、手术、病理等临床业务系统,医生和患者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面对面”交谈、会诊,并且能随时对患者的PACS、病理、超声等病历信息进行调阅,提高了远程诊断效果。整体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见图1。

目前我院建设的远程会诊中心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1.1.1 多路传输控制与数据中心部分 该部分主要是以多路医学动态图像解析转换矩阵及多点交互系统为核心,负责多点控制单元服务、会议控制服务、录播服务、数据服务、应用服务、网络通信服务。能够实现全高清图像传输,在远程会诊多方终端形成虚拟诊室,为处于不同地点的医学专家和医师、患者创造了交流平台,实现了点对点、点对多点之间的视频交流及数据共享,从而能够开展实时交互式面对面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

1.1.2 医学诊断数据采集部分 会诊病历数据质量是远程会诊业务的关键,能够为远程的专家提供清晰完整的高质量患者病历资料,是达到专家会诊良好诊断效果的前提,因此医疗数据诊断采集部分,也是整个远程会诊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部分。我院目前采用以下三种方式采集数据:①直接从医疗设备采集、②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相连采集、③扫描仪方式采集。由PACS系统、超声影像、数字心电图、多功能检查等医疗设备采集的各种影像图片、诊断数据,通过该医学诊断数据交互系统,能够显示各类数字化医学影像资料,医学影像数据采用DICOM3.0标准,辅以专业软件,医师、专家之间能够浏览、分析各类医学影像资料,进行各种图像测量、特技处理等,实现了远程数字化阅片,突破了传统用观片灯阅片的模式和制约,并且远程会诊各远程终端能同步呈现相同的病历数据,可多人、异地同时浏览同一医学影像图像,并进行实时交互式讨论[6-7]。

1.1.3 网络通信部分 该部分主要负责上下级远程端网络的传输连接,根据业务带宽及网络安全的要求,配置相应的网络设备,设置相应的网络安全策略,以保证网络的顺畅。由于远程会诊需要传输高质量的图片、影像、以及视频等大容量数据,这需要稳定快速的网络带宽,为了保证网络通信的顺畅稳定,我们采用10M的虚拟专网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端相连,并做好相关的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及QOS规则设定,保证高清图像的传输要求。

虚拟专网技术目前已是一种常用的远程访问技术,它是在公用网络上通过隧道技术、加密技术建立的一个逻辑虚拟专网,远程两端通过虚拟专网连接,既能保证远程两端安全、高速的互访,又比传统的物理接入方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1.1.4 远程会诊管理部分 该部分主要是对会诊申请预约、专家库维护、会诊科室、会诊时间、病人诊疗病历信息、医疗数据资源共享、统计分析、远程教育培训等业务的管理和维护。远程会诊管理系统作为我院信息化整体建设的一部分,与现有的 HIS、PACS、LIS、EMR等系统实现数据接口融合,使得患者的各类病历信息数据能够在远程会诊系统调阅过程中保持它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1.2 系统功能架构

根据我院业务和管理上的要求,远程会诊系统包括远程会诊管理子系统、病历资料采集子系统、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远程教育子系统、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子系统、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子系统八个子系统[8]。见图2。

1.3 具体功能简述

按照实现方式,远程会诊包括交互式远程会诊和离线式远程会诊。

1.3.1 交互式远程会诊 会诊专家与申请医生、患者间的实时交互式远程会诊;会诊专家对异地病床上的患者视频画面进行远程控制;针对危重症患者,支持床边监护仪等生命体征数据的实时传输,为会诊专家提供连续、动态的诊断依据。

1.3.2 离线式远程会诊 申请医生提交会诊申请信息和病历资料后,会诊专家根据实际情况,非实时浏览会诊申请信息和病理资料,并编写和发布会诊报告返回给申请医生,申请医生也可非实时浏览会诊报告。

1.3.2.1 远程会诊管理子系统 远程会诊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是对会诊过程中涉及的申请、会诊时间、专家、科室、以及患者的病历数据信息的维护和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会诊申请、会诊管理、专家会诊、专家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①会诊申请:主要对会诊申请维护和管理,其中包括会诊申请的提交与修改;专家信息查询;病历资料提交与查询等;②会诊管理:会诊申请管理;病历资料管理;会诊报告浏览等;③专家会诊:病历资料浏览(医学影像、心电图、病理图片等);会诊报告编写、修改与发布;会诊报告模板管理等;④专家管理:专家信息管理;权限管理等;⑤ 统计分析:按医生、医院、病种等进行统计分析;⑥系统管理:基础数据维护;权限管理;服务器信息监控等

1.3.2.2 病历资料采集子系统 主要功能如下:①模拟信号处理病人的胶片及纸质病历、化验单、图文报告等通过扫描方式实现数字化,并可以将扫描的文件进行传输、存储和阅读。②数字信号处理 系统从影像设备或者PACS工作站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并可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中心等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③实时生命体征信号处理 支持床边呼吸机、监护仪等生命体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实现对患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动态观察。

1.3.2.3 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 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支持影像、心电、病理的远程诊断功能。①远程影像诊断支持从DICOM标准接口的影像设备或PACS系统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并进行存储、再现以及相应的标注、书写报告等后处理操作。

②远程心电诊断支持从数字心电图机采集心电图信息,并进行无损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再现,把基层医院的静态心电图数据传送给上级医院会诊专家。支持专家对心电图的判读、打印,支持报告的书写、发布。

1.3.2.4 视频会议子系统 视频会议子系统为远程会诊服务提供音视频交互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下:①医学专家与申请医院医生、病人的远程互动交流、会诊。②会诊申请医院与不同卫生部属(管)医院及不同省级三级甲等医院间开展远程会诊服务;支持跨专科、跨机构、跨区域的多专家同时对同一基层患者进行实时联合会诊。③实现学术交流、病例讨论、经验分享等高清视频业务。

1.3.2.5 远程教育子系统 该子系统可以实现实时交互和课件点播两种培训模式。通过该系统实现了医学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手术观摩等教学培训要求。

1.3.2.6 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子系统 上级医院提供典型病历、案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资料与下级医院共享,供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参考、学习,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1.3.2.7 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子系统 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支持上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自动下转至病人所属基层医疗机构,由基层医院对病人进行随访与院后管理,引导病人当地复查复诊。支持基层医院完成预约挂号、预约检查、转院申请等操作,支持上级医院完成相关申请受理及信息反馈。

2 结束语

目前我院远程会诊系统平台,主要实现了远程专家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医学教育培训,视频会议等基础应用,通过上述功能的实现基本满足我院现阶段的远程会诊需求。通过该系统,远程端的专家教授可以清晰完整地观看到患者的病历信息,加上通过高清的视频会议系统,为诊治过程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数据依据,极大的提高了远程诊断效果。

[1]陆 敏,温 剑,胡永峰.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武警医学,2008,19(10):947 -948.

[2]朱士俊.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4):60 -63.

[3]谭 斐.远程医疗会诊的应用实践与心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71 -372.

[4]刘海静,游向东,兰美娟,等.我院门诊化远程会诊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1,8(5):36 -38.

[5]吴连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3):487.

[6]陈祖林,彭 渝,石 兵,等.远程会诊医疗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3,8(1):66 -68.

[7]赵亚龙,黎海峰.数字医学影像在医学应用中的网络存储标准探讨[J].现代医院,2012,12(8):139 -141.

[8]陈晓旺,伍晓明.桂北地区远程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7):28 -32.

猜你喜欢

基层医院病历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强迫症病历簿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为何要公开全部病历?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