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
2014-03-03穆建华
穆建华
[摘要] 目的 评价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 方法 对58例(58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参数变化。 结果 患者眼压由术前的(33.75±4.10)mm Hg降至术后的(16.24±3.72)mm Hg;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74±0.32)mm加深至术后的(2.63±0.52)mm,12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1.62±2.83)°加宽至术后的(38.79±4.16)°;6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3.89±3.54)°加宽至术后的(42.76±3.12)°,手术前后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加宽房角,并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
[关键词] 超声乳化技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前房
[中图分类号] R7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045-02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是临床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发现,晶状体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经过临床实践,晶状体摘除术已被公认为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途径,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是进行性损害,本研究对58例(58眼)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观察了术后眼前段结构狭窄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 年1月~2012 年6月收治的58例(58眼) CPACG患者,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7~72岁;房角狭窄范围≥180°,病程3~24个月。所有患者均经测眼压,房角镜、检眼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及Humphrey视野计等检查确诊,入院前患者未曾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其他眼部手术史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所有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非接触性眼压、裂隙灯、角膜内皮镜、UBM等相关检查,观察记录患者中央前房深度、6点及12点位房角宽度等。术前均采用药物控制眼压,将眼压控制在13~28 mm Hg。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用复方托吡卡胺点眼散瞳,常规消毒术眼,铺无菌巾,盐酸丙美卡因(商品名:爱尔凯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前房注入黏弹剂,环形撕开晶状体前囊,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净晶状体皮质,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吸除黏弹剂,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商品名:典必殊)滴眼,4次/d,持续2周,术后随访3~6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变化的比较
患者术后眼压明显下降,术前眼压为(33.75±4.10)mm Hg,术后3个月的眼压为(16.24±3.7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73,P <0.05)。
2.2 患者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变化的比较
所有病例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加深,术前为(1.74±0.32)mm,术后3个月为(2.63±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85,P<0.05)。
2.3 患者手术前后眼前段各象限前房角测量参数变化的比较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各象限房角宽度均有所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改善眼前段拥挤现象(表1)。
表1 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前房角各象限参数变化的比较(°,x±s)
3 讨论
CPAC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其发病因素与晶状体及眼前段结构狭窄有密切关系。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展过程中晶状体厚度不断增加,前房随之变浅,加重了眼前段结构的狭窄和瞳孔阻滞程度,特别是部分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与晶状体的老年性变化密切相关,青光眼发病往往加快了白内障的进展[2-3],其特点是周边虹膜膨隆、前房角进行性狭窄,从而导致眼压逐渐升高而影响视功能,临床上其治疗方案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基本相同,即应用药物控制眼压,待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值内,再选择内滤过或外滤过手术。青光眼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并不复杂,但是术后并发症很多,如浅前房、白内障、滤过泡瘢痕化等,会导致患者需第2次甚至第3次手术。针对这些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中对于房角粘连范围<180°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尤其是晶状体处于膨胀期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其具有切口小、时间短、恢复快的特点[4],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除瞳孔阻滞、降低眼压,并降低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房角的开放程度、小梁网能否恢复其房水排出功能是决定术后眼压水平的关键[5-6]。本组58例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患者眼压明显下降,眼前段结构的狭窄及瞳孔阻滞程度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各象限房角宽度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证明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以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7],缓解瞳孔阻滞,增加虹膜与小梁网之间的距离[8],明显改善眼前段拥挤现象[9-11]。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CPACG患者的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加宽房角,并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能够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边俊杰,戴惟葭,刘大川.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8,8(4):797-799.
[2] 李芳,唐小球,尹华,等.浅谈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55-156.
[3] 王华,梁远波,范肃洁,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下降后中央角膜厚度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1,31(1):32-34.
[4]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4-250.
[5] 梁远波,王宁利,乔利亚,等.对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23-725.
[6] 顾东霞,赵宏,丁相奇.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9,31(5):340-342.
[7] 于佳,石磊,刘鹤南,等.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2):309-310.
[8] 王彦,刘德成,刘懿,等.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手术前后眼前段参数变化[J].临床眼科杂志,2012,20(5):389-391.
[9] 李乃洋,赵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前段参数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1, 31(7):654-656.
[10] 刘爱玲.超声乳化治疗合并自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173-174.
[11] 蒋伟,田佳青,钱晓文,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55-56.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编辑:袁 成)
[摘要] 目的 评价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 方法 对58例(58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参数变化。 结果 患者眼压由术前的(33.75±4.10)mm Hg降至术后的(16.24±3.72)mm Hg;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74±0.32)mm加深至术后的(2.63±0.52)mm,12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1.62±2.83)°加宽至术后的(38.79±4.16)°;6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3.89±3.54)°加宽至术后的(42.76±3.12)°,手术前后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加宽房角,并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
[关键词] 超声乳化技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前房
[中图分类号] R7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045-02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是临床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发现,晶状体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经过临床实践,晶状体摘除术已被公认为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途径,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是进行性损害,本研究对58例(58眼)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观察了术后眼前段结构狭窄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 年1月~2012 年6月收治的58例(58眼) CPACG患者,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7~72岁;房角狭窄范围≥180°,病程3~24个月。所有患者均经测眼压,房角镜、检眼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及Humphrey视野计等检查确诊,入院前患者未曾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其他眼部手术史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所有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非接触性眼压、裂隙灯、角膜内皮镜、UBM等相关检查,观察记录患者中央前房深度、6点及12点位房角宽度等。术前均采用药物控制眼压,将眼压控制在13~28 mm Hg。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用复方托吡卡胺点眼散瞳,常规消毒术眼,铺无菌巾,盐酸丙美卡因(商品名:爱尔凯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前房注入黏弹剂,环形撕开晶状体前囊,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净晶状体皮质,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吸除黏弹剂,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商品名:典必殊)滴眼,4次/d,持续2周,术后随访3~6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变化的比较
患者术后眼压明显下降,术前眼压为(33.75±4.10)mm Hg,术后3个月的眼压为(16.24±3.7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73,P <0.05)。
2.2 患者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变化的比较
所有病例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加深,术前为(1.74±0.32)mm,术后3个月为(2.63±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85,P<0.05)。
2.3 患者手术前后眼前段各象限前房角测量参数变化的比较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各象限房角宽度均有所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改善眼前段拥挤现象(表1)。
表1 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前房角各象限参数变化的比较(°,x±s)
3 讨论
CPAC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其发病因素与晶状体及眼前段结构狭窄有密切关系。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展过程中晶状体厚度不断增加,前房随之变浅,加重了眼前段结构的狭窄和瞳孔阻滞程度,特别是部分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与晶状体的老年性变化密切相关,青光眼发病往往加快了白内障的进展[2-3],其特点是周边虹膜膨隆、前房角进行性狭窄,从而导致眼压逐渐升高而影响视功能,临床上其治疗方案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基本相同,即应用药物控制眼压,待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值内,再选择内滤过或外滤过手术。青光眼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并不复杂,但是术后并发症很多,如浅前房、白内障、滤过泡瘢痕化等,会导致患者需第2次甚至第3次手术。针对这些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中对于房角粘连范围<180°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尤其是晶状体处于膨胀期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其具有切口小、时间短、恢复快的特点[4],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除瞳孔阻滞、降低眼压,并降低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房角的开放程度、小梁网能否恢复其房水排出功能是决定术后眼压水平的关键[5-6]。本组58例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患者眼压明显下降,眼前段结构的狭窄及瞳孔阻滞程度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各象限房角宽度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证明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以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7],缓解瞳孔阻滞,增加虹膜与小梁网之间的距离[8],明显改善眼前段拥挤现象[9-11]。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CPACG患者的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加宽房角,并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能够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边俊杰,戴惟葭,刘大川.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8,8(4):797-799.
[2] 李芳,唐小球,尹华,等.浅谈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55-156.
[3] 王华,梁远波,范肃洁,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下降后中央角膜厚度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1,31(1):32-34.
[4]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4-250.
[5] 梁远波,王宁利,乔利亚,等.对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23-725.
[6] 顾东霞,赵宏,丁相奇.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9,31(5):340-342.
[7] 于佳,石磊,刘鹤南,等.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2):309-310.
[8] 王彦,刘德成,刘懿,等.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手术前后眼前段参数变化[J].临床眼科杂志,2012,20(5):389-391.
[9] 李乃洋,赵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前段参数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1, 31(7):654-656.
[10] 刘爱玲.超声乳化治疗合并自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173-174.
[11] 蒋伟,田佳青,钱晓文,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55-56.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编辑:袁 成)
[摘要] 目的 评价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 方法 对58例(58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参数变化。 结果 患者眼压由术前的(33.75±4.10)mm Hg降至术后的(16.24±3.72)mm Hg;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74±0.32)mm加深至术后的(2.63±0.52)mm,12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1.62±2.83)°加宽至术后的(38.79±4.16)°;6点位房角宽度由术前的(23.89±3.54)°加宽至术后的(42.76±3.12)°,手术前后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加宽房角,并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
[关键词] 超声乳化技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前房
[中图分类号] R7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045-02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是临床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发现,晶状体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经过临床实践,晶状体摘除术已被公认为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途径,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是进行性损害,本研究对58例(58眼)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观察了术后眼前段结构狭窄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 年1月~2012 年6月收治的58例(58眼) CPACG患者,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7~72岁;房角狭窄范围≥180°,病程3~24个月。所有患者均经测眼压,房角镜、检眼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及Humphrey视野计等检查确诊,入院前患者未曾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其他眼部手术史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所有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非接触性眼压、裂隙灯、角膜内皮镜、UBM等相关检查,观察记录患者中央前房深度、6点及12点位房角宽度等。术前均采用药物控制眼压,将眼压控制在13~28 mm Hg。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用复方托吡卡胺点眼散瞳,常规消毒术眼,铺无菌巾,盐酸丙美卡因(商品名:爱尔凯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前房注入黏弹剂,环形撕开晶状体前囊,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净晶状体皮质,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吸除黏弹剂,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商品名:典必殊)滴眼,4次/d,持续2周,术后随访3~6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变化的比较
患者术后眼压明显下降,术前眼压为(33.75±4.10)mm Hg,术后3个月的眼压为(16.24±3.7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73,P <0.05)。
2.2 患者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变化的比较
所有病例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加深,术前为(1.74±0.32)mm,术后3个月为(2.63±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85,P<0.05)。
2.3 患者手术前后眼前段各象限前房角测量参数变化的比较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各象限房角宽度均有所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改善眼前段拥挤现象(表1)。
表1 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前房角各象限参数变化的比较(°,x±s)
3 讨论
CPAC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其发病因素与晶状体及眼前段结构狭窄有密切关系。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展过程中晶状体厚度不断增加,前房随之变浅,加重了眼前段结构的狭窄和瞳孔阻滞程度,特别是部分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与晶状体的老年性变化密切相关,青光眼发病往往加快了白内障的进展[2-3],其特点是周边虹膜膨隆、前房角进行性狭窄,从而导致眼压逐渐升高而影响视功能,临床上其治疗方案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基本相同,即应用药物控制眼压,待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值内,再选择内滤过或外滤过手术。青光眼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并不复杂,但是术后并发症很多,如浅前房、白内障、滤过泡瘢痕化等,会导致患者需第2次甚至第3次手术。针对这些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中对于房角粘连范围<180°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尤其是晶状体处于膨胀期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其具有切口小、时间短、恢复快的特点[4],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除瞳孔阻滞、降低眼压,并降低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房角的开放程度、小梁网能否恢复其房水排出功能是决定术后眼压水平的关键[5-6]。本组58例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后患者眼压明显下降,眼前段结构的狭窄及瞳孔阻滞程度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各象限房角宽度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证明C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以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7],缓解瞳孔阻滞,增加虹膜与小梁网之间的距离[8],明显改善眼前段拥挤现象[9-11]。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CPACG患者的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加宽房角,并改善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能够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边俊杰,戴惟葭,刘大川.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8,8(4):797-799.
[2] 李芳,唐小球,尹华,等.浅谈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55-156.
[3] 王华,梁远波,范肃洁,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下降后中央角膜厚度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1,31(1):32-34.
[4]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4-250.
[5] 梁远波,王宁利,乔利亚,等.对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23-725.
[6] 顾东霞,赵宏,丁相奇.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9,31(5):340-342.
[7] 于佳,石磊,刘鹤南,等.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2):309-310.
[8] 王彦,刘德成,刘懿,等.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手术前后眼前段参数变化[J].临床眼科杂志,2012,20(5):389-391.
[9] 李乃洋,赵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前段参数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1, 31(7):654-656.
[10] 刘爱玲.超声乳化治疗合并自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173-174.
[11] 蒋伟,田佳青,钱晓文,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55-56.
(收稿日期:2013-12-09 本文编辑: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