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生态”理念下的EBD园区建筑空间发展研究
——以重庆北部新区EBD园区为例

2014-03-02

重庆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海王星适应性园区

“复合生态”理念下的EBD园区建筑空间发展研究
——以重庆北部新区EBD园区为例

戴志中,陈康龙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该文以北部新区EBD园区2001年至2013年间的发展历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复合生态”理念对建筑空间演变的影响。从设计策略层面对建筑空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建筑空间系统发展提出了改善建议。

EBD;复合生态;建筑空间;适应性;多元经济

1 “复合生态”理念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城市扩张与郊区环境的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国内生态学者马世骏认为:“此类问题不能单一地看成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或自然生态学问题,而是若干系统相结合的复杂问题,并将其称为 ‘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问题。[1]”

EBD园区建设自始至终坚持的“复合生态”理念,它强调将“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与“社会生态”视为三个相互交织的子系统,注重其和谐共生所带来的综合效益。然而EBD园区建设之初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先注重“自然生态”的建设;随着入驻企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退二进三”,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经济——自然”的复合;再进而随着人口规模的发展对社会人文方面要素进行补充形成“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这同时也契合了大都市产业空间在后工业时代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再到“多元经济”的发展趋势[2]。

2 “复合生态”理念下的建筑空间发展

显而易见的是,EBD园区在从“自然生态”为起点最终过渡到 “复合生态”过程中,不可能通过拆除重建的方式来使建筑空间系统满足新的功能性质需求,只能通过对已存建筑空间系统的改造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EBD园区建筑空间系统设计的目标是:适应园区整体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筑空间性质不断变化的需求,即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建筑空间系统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建筑空间形态、空间联系、空间界面、空间功能和意义等层面的变化,而建筑空间系统设计的适应性则表现为实现上述变化的技术可行性、成本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

2.1 “自然生态”主导阶段的建筑空间

在“自然生态”主导阶段(2001-2008年),EBD园区与周边城市建设刚刚起步,新建筑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较为突出。本阶段的“自然生态”理念强调EBD园区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对自然生态的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朝向、形态体量、接地方式、建筑绿化、结构材料等方面。

2.1.1 基于“融入自然”的理念

在对自然生态的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念下,为了给园区预留更多的绿地,必须采用适量高层建筑的开发模式。但同时地面以上的建筑体量不宜尺度过大,以免造成大进深建筑内部空间与自然要素的远离,宜采用多面围合 (如 “海王星”)或分散的(如后文将分析的“山顶总部”)建筑体量组合方式。同时利用地形高差将其“半地下化”,使大体量的建筑空间“消隐”于自然环境中,如海王星项目采取了“地下中庭+玻璃屋顶+大台阶”的设计策略(图1)。

图1 “海王星”半地下空间图

2.1.2 基于“亲近绿色”的理念

建筑室内空间(尤其是大进深的建筑空间)往往与外部自然环境要素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距离,显著表现是建筑使用者与绿化的空间疏离。而亲近绿化的环境不仅能够改善局部微气候,还能够营造舒适放松的氛围,提高工作效率[3]。可参照“海王星”绿色生态大厅的做法,4600㎡的生态大厅中种植了大量的绿色植物,为整个建筑群注入了自然的生机(图2)。此外,宜在各楼层结合公共活动空间配置室内或半室内绿化。

图2 “海王星”绿色生态大厅

2.2 “产业生态”主导阶段的建筑空间及第一次转型

在 “产业生态”理念主导阶段(2008年-2011年),EBD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顺应宏观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形成产业生态链,向“知识经济”转型。对建筑空间而言,就要求有更多的商务办公、科研类功能空间,并且支持同类产业的空间聚集,增强上下游产业链的空间联系。

2.2.1 建筑空间营造特点分析

(1)基于“聚集效应”的理念

“两江星界”、“凤凰座”、“双子座”等项目是以高层建筑为主要载体,其空间容量更大,空间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促进入驻企业类型的多元化和产业关联性。EBD园区在追求同类型企业集聚效应的同时,注意上下游企业的适度搭配,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除高层办公建筑模式以外,EBD园区从发展总部经济的新思路出发,提出企业总部别墅化办公的模式。将数十栋建筑分为独栋、双拼的形式,沿山脊依次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顶总部基地”(图3)。

图3 “山顶总部基地”鸟瞰图

(2)基于“资源共享”的理念

企业内部或者多家企业之间不时需要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等功能空间。如果将这些空间分配到各个企业内部,将提高单个企业的空间租赁成本,并且因其有效使用率不高而造成空间资源浪费。因此,EBD园区建筑空间系统建设采取设置可供不同企业分时段共享的功能空间的策略,采用预约式管理,有效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海王星项目为例,建筑底层设置的生态大厅和多功能会议厅等空间可以根据不同入驻企业的临时需要而相应变更空间使用权。

2.2.2 第一次转型的建筑空间系统自适应

从“自然生态”向“产业生态”转型,EBD园区建筑空间系统适应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建筑内部空间应对产业结构“退二进三”进行的空间重新划分;建筑外立面风格历久弥新的适应性。这两点几乎在“星系列”各个楼宇中均有体现。

(1)多层大跨度空间的适应性

EBD园区在建设初期工业厂房所占比重较大,由于预测到“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趋势,园区内的工业厂房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单层厂房模式,而是采用多层大跨度框架结构。从目前的使用状态来看,大跨空间在功能转型之后通过内部隔墙的重新划分即可满足现在企业办公的要求,可变化墙体的适应性设计普遍适用于厂房的初期设计中。

(2)建筑外立面的适应性

“星系列”产业楼宇在设计之初的用地性质是工业厂房用地,但由于预见到了产业经济发展可能导致建筑空间功能构成逐渐演变。因此,其建筑形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厂房建筑,而是采用了现代办公类建筑的国际式风格,通过精心设计和建造,使得建筑形象在内部功能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仍能经久不衰(图4)。

图4 “海王星”外观图

2.3 “社会生态”主导阶段的建筑空间及第二次转型

在“社会生态”理念主导阶段(2011-至今),EBD园区建设目标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打造宜居生活品质。对建筑空间系统而言,提出了更为丰富的空间功能需求,包括市政系统、社会服务、休闲集会、商业餐饮、文化教育与艺术交流等等。直接影响到新建项目的功能定位,并且导致了若干既有建筑内部空间的适应性改造。

2.3.1 建筑项目内部空间营造特点分析

(1)基于“与时俱进,融入城市”的理念

根据产业园区整体的功能关系及在城市中区位关系的变化,在用地性质的层面对建筑的主体功能进行调整。通常表现为产业功能向城市服务功能的转变,如后文将详细分析的 “星汇两江”从产业楼宇转变为文化艺术商业综合体。“总部广场”在“海王星”、“星汇两江”等项目适应性设计与不断演变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从企业办公楼到城市综合体”的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阶段便奠定了项目的前瞻性。

图5 “星汇两江”效果图

(2)基于“工作生活环境一体化”的理念

针对企业不同人员需求,设置周到、便捷的配套功能。高层建筑单体或群体除了办公、研发、会议等主要功能外,应根据实际需求提供足够的停车、快捷餐饮、日常小卖、文化展览、休闲交谈、专业培训等场所。通过周到、便捷的配套功能,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生活成本,提高工作大环境的舒适度,充分体现产业园区对使用主体的人文关怀和发展远见。

“两江幸福广场”包含停车、酒店、餐饮和休闲等复合功能空间,根据不同功能对自然、通风、采光和外部景观需求的差异,采取半地下化的设计策略,在贡献大尺度城市广场的同时获得了足够规模的配套空间(图6)。

图6 “两江幸福广场”分析图

2.3.2 从产业生态到社会生态:第二次转型的建筑空间自适应

从“产业生态”向“社会生态”转型,EBD园区建筑空间系统的功能构成发生重要变化。较大规模的商业配套和人文艺术类空间的需求显著增长,表现为以“海王星”和“火星”为代表的若干既有建筑的局部或整体改造。

(1)海王星:人文艺术公共空间的植入

“海王星”主入口处4600多㎡的生态大厅在使用功能上具有包容性,可以作为一个室内场馆容纳艺术展览等公共活动。“海王星”中部办公楼北向次入口门厅是一个四层通高的大空间,被灵活改造为“汉象当代艺术中心”。该适应性设计体现在大空间对于功能的包容性,预留的大空间为空间功能变化提供了充足的可能性。

(2)星汇两江:从产业楼宇到城市综合体

“星汇两江”是由原来的“火星”产业大厦改造而成,利用框架结构具有的一定适应性,对原有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空间进行新的功能设置、空间划分、交通组织和立面设计(图5)。

“星汇两江”项目在总体布局上将原有的多层厂房和高层一共分为了7个区:1区——改造成为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艺术展示空间;2区——改造成为一个星级酒店;3区——改造成为下部三层的一个艺术中心和上部四层一个高级电影院;4区——改造成为餐饮配套楼;5、6区——改造为精品店形式的商业;另外高层部分为办公。该建筑原来作为产业楼宇使用时外墙多为玻璃幕墙,而转变为文化艺术商业综合体后,外墙将设置大面积橱窗、户外广告等,因此对建筑整个外立面进行重新改造设计。

3 建筑空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及建议

3.1 建筑空间系统建设经验

EBD园区建筑空间系统建设的主要经验是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基于对园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认知,在“生态理念”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建筑空间适应性设计,主要经验涉及建筑空间的功能、形态和结构这三个相互影响的层面。

3.1.1 建筑空间功能的适应性设计

建筑空间功能的适应性是指建筑空间的功能构成能够支持园区使用者工作与休闲上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并且能够根据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从EBD园区建设经验来看,相应的设计策略包括四个方面:

(1)同类产业空间相对集中,上下游产业空间合理搭配,联系便捷。

(2)设置足够数量和容量的可供不同企业错时共享的多功能空间。

(3)设置与工作空间联系便捷,类型丰富的休闲服务类空间。

(4)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城市生活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建筑空间系统中的功能构成类型和规模比例。

3.1.2 建筑空间形态的适应性设计

建筑空间形态的适应性是指建筑空间的形状、尺寸和光线等属性能够适应多种空间布置方案,并且能够以较少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进行适度改造。从EBD园区建设经验来看,相应的设计策略包括[4]:

(1)建筑空间均质化。通过采取小进深、院落围和、采光天井等方式,使得与外部环境有较为直接的联系,以获得相对均质的景观和通风采光条件。

(2)建筑空间单元尺度中立。通过对建筑空间单元在水平和竖向多种布置方案的分析,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开间、进深和层高尺度。

(3)适度营建大尺度建筑空间。结合建筑物门厅、中庭等核心位置设置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流动人员容量弹性和功能更替适应性。

3.1.3 建筑空间结构的适应性设计

建筑空间结构的适应性是指形成建筑空间的结构体系、建筑材料、构造做法等能够有力支持建筑空间功能与形态的变化。从EBD园区建设经验来看,相应的设计策略包括[4]:

(1)采用层级结构。把建筑的骨架、外墙体系、内部装修以及服务管线系统作为相对独立的层级来设计,由于各个层级的变更不会影响到比它高的层级,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层级结构上做出不同的变更。

(2)采取简单体系。尽量减少一组空间形态尺寸的规格种类,增大功能互换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功能适应性。

(3)设置灵活构件。空间围护构件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其位置、方向、状态等因素可被改变。灵活构件可以通过改变空间形态来适应不同的功能,如可变化的墙体和地面。

3.2 建筑空间系统现存不足

3.2.1 部分建筑空间利用率较低

“海王星”等建筑存在异形平面,空间使用不便;厂房空间功能分区转变后缺乏足够的楼梯和电梯等竖向交通体支撑;停车、餐饮等配套功能空间相互独立、分散,利用不均衡;相邻的建筑的地下空间往往是相互独立,缺乏直接联系的。

3.2.2 配套空间类型少,可达性弱

尽管“海王星”、“两江幸福广场”和即将改造完成的“星汇两江”等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EBD园区生活配套设施的不足,但是从不同消费类型、档次需求和空间可达性等方面来看,EBD既有建筑空间仍需要大力完善配套功能。

3.2.3 对未来建筑空间系统的改善建议

针对建筑空间利用率低,配套空间可达性弱等问题的改善建议包括:

(1)调整建筑平面划分和功能布局,弱化异形空间带来的使用不便。

(2)根据新的功能需求适当增设楼梯、电梯等交通体。

(3)整合相邻建筑地下空间。如果能将相邻的建筑地下空间进行适当整合,不仅可以对车库容量进行扩充和整合,提高利用效率,也可以服务于多栋建筑的商业空间。

(4)增强建筑单体间的室内联系。通过相邻建筑单体之间廊道的连接,使相邻建筑群在室内连接成体系从而整合服务空间。当建筑单体之间的连廊或通道跨越城市道路时,可借鉴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对城市空间加以分层利用[5]。

4 结语

北部新区在EBD园区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复合生态”的园区建设理念,目前,已成为各类企业总部争相进驻的区域、城市密不可分的组成部份。而EBD园区建筑空间作为功能的载体,具有前瞻性的适应性设计理念是园区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建筑空间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继续坚持适应性设计,对现有不足进行妥善改善,必要的时候寻求有关部门的立法支持,使EBD园区成为“自然—经济—社会”更加高度复合的新型园区。

[1]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01):1-2.

[2]杨德进.大都市新产业空间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结构响应[D].天津:天津大学,2012:70-78.

[3]傅徽楠,周锡成,秦俊,等.绿化对室内环境及人的反应力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园林,2001(02):60-62.

[4]李海乐.多义空间——空间适应性研究及设计策略[D].重庆:重庆大学,2004:29-75.

[5]沈金箴.城市跨路连廊规划建设中的空间权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10(02):32-35.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Study on Building Space Development of EBD Park under"Complex Ecology"Concep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BD Park from 2001-2013 in Northern New District,Chongqing,the impact of"complex ecology"concept on architectural spatial evolution is introduced in detail.The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rchitectural space are summarized form the aspect of design strategy.Meanwhile,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or future architecutural space system are presented.

EBD;complex ecology;architectural space;adaptability;pluralistic economy

TU-024

A

1671-9107(2014)04-0031-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4.031

2014-01-16

戴志中(1948-),男,四川遂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山地城镇空间和建筑设计研究。

陈康龙(1989-),男,四川自贡人,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山地城镇空间和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海王星适应性园区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海王星是谁发现的?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海王星的故事
海王星
海王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