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和地点性
——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设计

2014-03-02

重庆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江北空间建筑

建筑创作的地域性和地点性
——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设计

戴志中,陈林霞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建筑创作的地点性是对“地点”这一具体环境的唯一性的表达,是对地域性的更高追求。该文首先总结了老江北城建筑文脉的成因和特征,再通过对实际项目——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的分析,说明地点性在建筑创作中的整体意向、空间环境、建筑形态方面的表达及其具备的生态意义。

地域性;地点性;老江北城;CBD;风情街

引言

地域性(regionality)是指特定地理空间所具备的鲜明特性和领域属性,包括地理气候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地域文化包括地域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线性的历史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多元移植,共同构成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脉[1]。而地点性(placeness)是在充分表达“地域性”的基础上的更高追求,是对“地点”这一具体环境的唯一性的表达,与“场所性”类同。建筑的地点性的核心应该是建筑应融入其所在地点,并与之互动,包括对其所在场地的周边环境、基地地形、建筑风格做出回应。

江北城具有与重庆相似的地域性特征,而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使其建筑具有强烈的地点性特色。2003年,江北城整体拆迁,新的规划将江北城定位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江北嘴CBD),与渝中区、弹子石片区一起建成重庆市中央商务区。江北城反映了重庆的发展与变化,在大力建设江北嘴CBD的今天,应注重延续老江北城的历史文脉、建设“记忆之城”。而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这一项目所在的三洞桥传统风貌区,不仅要体现老江北城建筑的地域性,更要表达建筑的地点性。为了使项目创作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对老江北城建筑文脉的形成及特征进行分析。

1 老江北城建筑文脉的成因

1.1 对基地自然特征的回应

原江北城位于重庆市江北区中部,地处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具有典型的山地滨水自然特征(图1)。为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基地环境相融合,建筑随地形展开灵活多变的布置,或顺应地形起伏、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或沿江临坎、形成吊脚,形成多维簇群山地建筑群体空间形态。

图1 清代重庆地图

1.2 对气候条件的回应

江北城属于盆地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因此,老江北城建筑之间间距适当,以防止夏季过热;利用院落空间增强建筑的采光与通风,同时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利用檐廊、吊脚楼等,进行遮阳、避雨。

1.3 对历史文化的回应

1.3.1 巴渝传统特色文化

早在殷周时期,江北城就是巴人聚居地之一;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在现渝中半岛和江北嘴一带修筑江州土城,秦灭六国后,将巴郡郡治设在江州城;随后江北城属巴县管辖长达一千多年,在1933年勘定重庆市界时,江北城被列入重庆市市区。发展至此,为了适应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江北城形成了具有巴渝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形成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建筑布局及吊脚、天井等建筑形态。

1.3.2 近代西方文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教会大批进入重庆,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江北城成为一个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区域。江北城的建筑类型因此开始多样化,涌现了一批宗教建筑和工业建筑,江北城建筑在延续传统巴渝建筑风格的同时,呈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特征。在陪都时期,杨廷宝、梁思成等建筑师结合山地城市特色,使用本地建筑材料,采用传统技法和西方技术,提取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陪都建筑风格[2]。

2 老江北城建筑文脉的特征

2.1 整体意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老江北城整体意向是对其所在山水自然环境内在肌理与规律的适应与呼应。一方面,建筑化整为零依山而建,随自然地形展开自由灵活的组团布局,点缀于青山碧水的背景中;另一方面,各建筑组团之间通过街巷、道路和景观相互联系,并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形成隐落于群山林木之中的建筑群组,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图2)。

图2 老江北城全貌

2.2 空间环境——与基地环境的融合

为了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封闭、曲折、局促等特征,建筑在水平和竖向方向进行组合,并通过灵活多变的手段来解决交通、地形坡度、功能分区等问题[3]。

(1)街巷空间,是老江北城城市空间环境的骨架,是在封闭、局促的山地环境下结合地形创造出公共空间环境,并融入周围环境所构建出的独特秩序。受地形限制,街巷空间依山就势进行自由布置,呈不规则网状结构。

(2)院落空间,具有节地、通风、隔热和采光功能,并结合地形起伏形成山地院落空间。

(3)合理的建筑接地形态设计,充分适应基地地形,节约与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

(4)结合地形的分层入口,解决用地高差及消防问题。

以上措施是对混乱无序的山地环境所蕴含的隐形秩序的有序表达,在加强建筑内外空间联系的同时,增加了建筑空间环境的丰富性,强化出山地建筑空间环境特征,创造人性的有序的空间环境。

2.3 建筑形态——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建筑形态是基于建筑整体意向与空间环境的建筑表现方式,对于老江北城这一特殊区域,建筑形态还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它包括了建筑外在的形式,如空间、构造、装饰、色彩(图3、图4),以及建筑内在的联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图3 老江北城建筑形象

图4 三洞桥老建筑

(1)挑、吊、架、跌、退等建筑接地形态以及院落、天井,合理且充分利用地形,提高建筑的经济性与适应性;

(2)吊脚、退台、院落、天井与建筑朝向合理结合,避开夏季阳光直射而争取冬季南向阳光,具有通风、防潮等作用,提高建筑的节能性;

(3)庭院、檐廊、廊道、屋顶平台等作为建筑室内外过渡空间,同时为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中介空间。

图5 法国天主教德肋撒堂

(4)券廊、拱形门窗、壁柱、石砌栏杆等西方建筑元素,以及中西结合的建筑处理手法,例如法国天主教德肋撒堂的立面处理(图5)。

3 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创作特点分析

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位于“江北嘴CBD”内,江北江溉路三洞桥段(图6)。本项目与用地东面坝腰的由重庆传统民居风格组成的“半边街”滨水服务设施,及用地北面的以重庆地方建筑风格为开发意象的地块形成一个展现重庆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共同打造三洞桥传统风貌片区。这一项目定位,是从江北城的历史文脉方面来挖掘“江北嘴CBD”潜存的城市触媒,是提高CBD活力与人气的重要策略。

图6 项目区位图

山地建筑形态创作应该考量形态和空间两个方面:一是建筑形态与环境形态的关系,要求两者有机协调;二是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要求建筑形态服从城市空间塑造的需要[[4]为了在项目中充分表达老江北城的建筑文脉,使建筑创作具有地点性,结合项目性质,采取了以下方法。

3.1 借鉴老江北城建筑手法,嵌入整体环境

(1)借鉴老江北城建筑意向,适应局促地形的同时,与项目后方百米高层建筑对比协调。

项目总用地面积1.7万m2,而建筑面积高达4.8万m2。为了降低建筑容积率达到规划的1.7的限制,减小大体量建筑的压迫感,项目在建筑下部结合大空间的需求设置大平台,消隐近2万m2的建筑体量;上部建筑化整为零,分为七栋置于底部大平台上的小体量建筑。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体现出老江北城建筑意向的同时,和其余两个地块共同形成三洞桥传统风貌区,与项目后方的规划中的百米高层建筑群对比协调(图7)。

图7 项目效果图

(2)结合建筑功能,充分利用地形,借鉴老江北城建筑空间环境处理手法解决地下建筑的消防和采光通风问题。

为了满足建筑对大空间的使用需求,结合基地地形设置吊层及地下层。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为车库空间,吊一层为大空间商业,此三层形成了整体建筑的基座,结合地形,消隐了建筑体量。一方面,借鉴老江北城建筑中分层入口的处理方式,于东西两侧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并结合三洞桥涵一侧的步行下街和西面陡坡一侧的后街设置吊层商业空间出入口,解决建筑底层基座的消防出口问题。另一方面,借鉴老江北城建筑中天井院落和堡坎的运用,在吊层设置精致小巧的院落及天井,在地下层将挡土墙脱开建筑,改善建筑底层基座的采光、通风情况。

(3)借鉴老江北城建筑形态,引入自然环境。

项目用地依山面水(用地西侧为山坡景观、东侧为江水景观),为了充分引入自然景观,首先,结合上部七栋建筑体量山墙之间的空间将街道局部扩宽,形成观景平台;其次,在外侧江景一侧设置步行街道、下沉广场和吊脚楼,在形成观景空间的同时,通过三洞桥涵与外侧滨水服务设施联系;最后,设置一步阳台、挑廊、屋顶敞廊等观景空间。

3.2 形成老江北城传统“街区·院落”空间

3.2.1 在狭窄的用地中创造出立体街区空间意向

项目用地南北长约212m,东西宽约85m,为了在狭小的用地内形成丰富多变的街区空间,采用了以下布局方式,灵活设置了五条街道。

(1)借鉴老江北城建筑中“半边街”的形态,分别于吊一层临江溉路一侧和临场地西面陡坡一侧设置“下街”和“后街”。这样布置的优点有:第一,利用场地周边建筑与用地红线之间的退距布置街道,不占用局促用地中的建筑建设用地,且变建筑中的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第二,街道结合场地周边自然环境景观和室外绿化,优化建筑外部环境;第三,下街结合临江一侧的下沉广场和吊脚楼,形成丰富的临江公共空间。

(2)于吊一层大空间商场中设置“内街”,结合街道布置天井,且临街铺面采用拱形门窗,为大空间注入老江北城的建筑意向,并发挥老江北城建筑中街道的消防疏散、通风的作用。同时,内街与后街、下街直接相连,形成丰富的平面街道网络。

(3)在建筑一层(下部基座的顶部),于七栋小体量建筑之间设置“中街”,以公共空间的方式串联建筑底层空间,加强七栋建筑之间的联系,同时兼做消防车道。

(4)将两栋小体量建筑的一层扩大相连,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并在二层分解成以过街楼相连的四个体块,于体块中部形成“上街”,街道兼做其连接建筑的消防疏散通道。

五条街道通过大梯坎、扶梯两种方式相互联系,形成老江北城建筑中立体、丰富的街区空间意向,同时兼具交通、疏散、休闲和商业等复合功能(图8)。

图8 项目总平面图

3.2.2 对院落空间的运用

项目中利用建筑上部分开形成的七栋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结合街道及建筑入口,形成天井院落。院落空间在项目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建筑,尤其是地下建筑的采光通风。

(2)作为室内空间与外部街道空间的过渡,延伸并扩大建筑的沿街面。

(3)建筑沿院落周边布置,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并具有保温隔热的功能。

(4)在局促的用地中,丰富公共活动空间。

3.3 老江北城形象特征表达

(1)建筑风格:陪都风格,体现老江北城“多层砖混+吊脚楼”的城市风貌。

(2)建筑结构:项目采用框架结构,但为体现老江北城建筑的砖混结构特征,于砖墙面以4m为间距设置壁柱,并居中开设门窗洞口。

(3)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白色为点缀的简洁淡雅色调。

(4)建筑材料:灰砖(墙面)、木材(天桥)、石材(栏杆、门窗套)。

(5)空间形态:立体街巷和小巧精致的院落空间。

(6)建筑接地形态:吊脚、堡坎、退台。

(7)中介空间:檐廊、挑廊、券廊、屋顶平台。

(8)传统巴渝建筑元素:山墙借鉴老江北城法国天主教德肋撒堂立面的处理手法,作成对称的高低脊顶、硬山双坡屋顶、山墙上部的三洞桥风貌灰雕图案、传统空花木格装饰、木质栏杆。

(9)西方建筑元素:竖缝栏杆并带有西式线条的扶手,带拱门窗,窗套及门套。

4 结语

重庆江北嘴三洞桥民俗风情街这一现代建筑对老江北城建筑地点性的表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对地点性的表达是基于对建筑文脉的深入认识,并不是机械式的照搬照套,而是应首要满足现代娱乐休闲设施的功能需求,兼顾功能和流线的合理性。

(2)如何处理好传统建筑小体量的形态与大规模建筑之间的矛盾。本项目建筑面积4.8万m2,若按常规建筑手法,项目形成的是高层建筑形态,与老江北城建筑形态相差甚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建筑下部设置大平台以消化3万m2,从而用平台上1.8万m2的小部分建筑来“仿”老江北的建筑形态。

(3)借鉴老江北城传统建筑在节地、节能、消防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关注如何提高局促地段的土地利用率。采用 “半边街”、“街巷”、“院落”等建筑形态,充分利用地形,同时增加建筑的空间感和趣味性。

(4)提取最具有老江北城建筑地点性的建筑元素,并解决传统建筑建造手法与现代建筑建造手法的差异性。项目采用框架结构,为了表达出老江北城砖混结构的建筑风格,在框架柱之间填充砖墙,并设凸出于墙面的假壁柱,最后居框架柱与假壁柱之中开设矩形门窗。

建筑创作的地点性表达应处理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矛盾,用传统建筑手法解决现代建筑的需求,实现传统建筑文化在特定场所中的适合表达与延续。

[1]王纪武.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6.

[2]李秉奇.坡地·空间·历史—重庆抗战陪都风格系列建筑创作思考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3(06).

[3]陈纲,戴志中.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05).

[4]戴志中,戴蕾.山地建筑形态创作的审美思维[J].新建筑,2013(03).

图片来源:图1来自百度百科;图2~图5来自何智亚《老城》;图6~图9来自项目设计文本。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Regionalism and Localit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localit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uniqueness of some specific environment and higher pursuit for regionalism.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actors and features of the architectural condition of old Jiangbei.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folk custom and scenery street of Sandong Bridge in Jiangbei,Chongqing,the expression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ism is presented in overall architectural intentions, space environment,architectural form.

regionalism;locality;Old Jiangbei;CBD;folk custom and scenery street

TU984.13

A

1671-9107(2014)04-0016-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4.016

2014-03-03

戴志中(1948-),男,四川遂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山地城镇空间和建筑设计研究。

陈林霞(1988-),女,贵州织金人,在读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山地城镇空间和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江北空间建筑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江南的水与江北的沙
湘江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