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女孩的老城记忆地图
2014-02-25
林丹娜,一个1982年出生的汕头姑娘,2009年开始和两个朋友一起画老城的手绘地图。为什么想起画手绘地图?在汕头老城出生、成长,成年后去外地求学工作,之后再回到汕头的丹娜告诉我们,她从小在汕头老城里长大,以前习惯了老城的一切,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成年之后去到外面的世界,再回来看到老城的大部分建筑渐渐荒废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它的美,几个朋友一商量,便决定开始为她们从小生活的地方画一份地图。
这是汕头老城区的第一份手绘地图,3个姑娘花了1年零8个月才将它画好。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踩点,丹娜和她的两个朋友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将她们从小生活的地方重新细致地走了一遍。有一些建筑连当地人都不知道他们最早的用途,遇到这种情况她们就去查图书馆资料,探寻每一座建筑的前世今生。这一个过程,是回忆——儿时的记忆在大街小巷中遍布都是,被逐一重温;亦是探索——原来老城不仅美丽,而且有那么丰厚的陈年往事她们至今才知。
这份地图不仅包括了汕头老城的主要街道和建筑,还有老城人常去的美食小店和手艺人的铺子。拿着地图听丹娜讲关于她画地图的故事时,许多老城的生活画面自然而然地窜进了我们脑中。同平路上,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嫲正在给一中年女人“挽面”,这是丹娜小时候经常看到的场景。有一首俗谜:“四脚相碰,四目相向,一人咬牙根,一人在忍痛。”说的便是挽面。专为人挽面的阿嫲被称为“挽面婶”,她们用线将女人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如今这种习俗在潮汕民间还保存着,但丹娜说汕头老城里已难觅“挽面婶”。地图再转到镇平路上,一个青年抱着一堆CD,旁边写着“可以淘到打口CD哦。”20世纪90年代,当时打口CD还很流行的时候,汕头老城区的人就是在这淘货的。再看美食,也不仅仅是画了福合埕牛肉丸、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洛、爱西干面、广场豆腐花这些极受汕头老城人甚至是游客拥趸的老字号店铺,还有一些现在已无处可寻的小摊铺。至平路上,一位戴草帽的老爷爷骑着三轮车,车上写着豆花草粿。丹娜小时候经常到这位老爷爷的摊上买草粿,那时住在这一带的小朋友几乎都认得他,虽然已多年未再见他卖草粿,但那画面一直留存在她们的记忆里。
我于是明白这份地图跟我们平日所见的地图有太大的不同,准确地说,它还是一份80后有关90年代儿时生活的追忆,是过去和现在的叠加,是几个在老城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关老城记忆的表达。
冯骥才先生说过:“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坎坷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城市承载这些记忆的物质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城市的记忆和本地人的记忆是互相交融的。将留在城中的记忆——那些消失的和尚未消失的——记录下来,老城也变得更加立体而深厚。
丹娜和朋友们绘制完地图后,自费印了7000份。这份地图让正在走向衰败的老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着丹娜的地图走进汕头老城,像寻宝一般,在这片乍看沧桑斑驳之地,寻找近百年前的繁华,和汕头老城人的生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