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潜行者的大脑体操
2014-02-25
哲学家说,人与动物之间的一项根本差别,就在于人的“时空潜行能力”:动物总是被束缚于具体环境,只能针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相反,人在原则上却具有跃出一时一地境况的超越性,哪怕是身在牢笼,我们仍能够凭借想象力思接千载,心骛八极,到全然相异的时空中旅行一番。在这个意义上,文艺作品中的“穿越时空”题材之受欢迎,也应该是具有蕴含在人性深处的内在理由。
但恐怕很少有人估量过时空潜行者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了要掩人耳目,不被识破自己异乎寻常的身份,我们在潜入另一个时空前要做哪些准备?本期杂志中的《如何去宋代旅行》一文对此进行了饶有兴味的讨论:虽然“时空旅行”的前提纯属假想,但文章中的剖析则有十足的文献根据,旅行者要带怎样的证件和货币,采用何种交通工具,选择何种进发路线,留意哪些规则与禁忌,我们的作者都做出了详尽的(如果不说是煞有介事的)介绍。作为一篇“时空旅行的装备攻略”,该文值得意欲前往古中国的穿越爱好者反复研读。
不过,为了不露行藏地潜入那个古代世界,仅有外在的旅行装备大概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问题或许反倒是:我们心灵的钟表是否能够迎合古人的时间节拍?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旅行者,是否能像10个世纪之前的中国人一样感受、思考和表达?在这方面,本期杂志的特别策划文章《隐游古中国》也许能为读者带来有益的视野:古琴、传统手工艺、古典茶文化,它们曾是古代中国生活世界的构成性要素,现在则可以成为我们通达古代心灵的捷径。
那么,我们真的还能潜回古人的精神世界吗?或者说到底,一场通向古代中国的旅行究竟会怎样改变我们?我以为,至少在三个方面,古中国的文化境界仍具有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首先是对修辞的注重,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古人的言谈应对、酬唱赠答,都渗透着对语词本身的挑剔与挚爱;率直而不善言辞的现代旅行者落入这样的环境中,恐怕会被当成野人看待。
其次是对自身有限性的体认:古人完全不能分享我们对于技术万能的崇拜,因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是古典诗文中主调。对于那个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时光易逝,世事多变,就连人之生存本身简直都是个脆弱的例外事件,一觞一咏由此变得格外可贵。这种珍重“一期一会”的心境,浮躁忙碌的现代人也许很难重温了。
最后,恰恰是因为古人正视自身的有限性,所以他们才更加投入地追求极致,凡事都要臻于完美。传承下来的古代器物,往往具有今日科技都无法追摹的精确与美感,这正是来源于古人“在有限中寻求无限”的执着决断。
说句正经话,“时空穿越”对凡人来说没什么可操作性可言,从根本上讲,这无非是个智力游戏或思维实验。但就像钢琴师要每天练琴以保持手指肌肉的弹性一样,为保持我们心智的灵活与弹性,我们也该常做做类似的“大脑体操”。设想自己潜入另一个时空游历,能让我们具备跳出自身局限的视野、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虚拟的旅行有益于我们在人生中的真实旅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