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儿眼中的父亲罗家伦

2014-02-25陈华文

出版广角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央大学罗家伦梅贻琦

陈华文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梅贻琦是人尽皆知的人物,其实,还有一个罗家伦,和梅贻琦并驾齐驱。随着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中带来的诸多问题,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并发掘罗家伦的价值。罗久芳作为罗家伦的女儿,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长期在美国大学任职,20世纪70年代开始整理父亲译稿,不久前她推出了回忆录《我的父亲罗家伦》。她以亲身回忆为主线,用真挚的感情,客观地展现了罗家伦不平凡的一生:北大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运动、留学欧美、收获爱情、操办教育等,期间交织着爱情与亲情,以及那一代人的教育理想和中国富强之梦。

在罗久芳的眼中,父亲罗家伦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位和蔼的好爸爸。罗家伦虽然满腹才学,但是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却采取宽松政策。然而他在众人眼里,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家伦与胡适一样,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并且是 “五四运动”的命名者。他早年求学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民国时期,长期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南京大学(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他所倡导。

罗家伦在教育领域是身体力行的改革派人物。1928年,国民政府将“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并任命罗家伦为首任校长。阅读本书不难发现,他虽然在清华大学仅担任两年校长,但是他对清华的革新可谓空前绝后,为后来梅贻琦掌管清华铺平了道路。刚任职之时,他发表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说:“我们的发展,应先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同时他又指出:“我想不出理由,清华的师资设备,不能嘉惠于女生。我更不愿意看见清华的大门,劈面对女生关了!”而之前的清华,是不招收女生的,从他开始,一扫传统观念,首先实现了男女同校。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优秀的管理人才,其次才应该是一名学者。罗家伦就是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他出任清华校长时,学校原有55位教授,他一次性就解聘了37位学术平庸的教授。这在当时无异于晴天霹雳。随即,他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历史学家蒋廷黻,政治学家张奚若、萧公权,哲学史家冯友兰,化学家张子高等,多达几十人。这些人加盟清华,大大增强了清华的办学实力。为了聘请到著名教授,罗家伦常常放下校长的架子,甚至用“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化学者。比如,他到南开大学聘请蒋廷黻,蒋廷黻是不愿意离开的,但罗家伦硬是“死缠烂打”,磨了一夜,蒋廷黻被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最后终于答应。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南京岌岌可危,为了延续中国文脉,保留读书的种子,罗家伦组织国立中央大学有计划地西迁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全体师生、眷属,及全部教学科研设备,用船载运,溯江抵达重庆。较之北大清华南开的迁徙,国立中央大学有着周密的准备和部署,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悲壮而豪迈的。迁徙到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经常遭到敌机的轰炸,在这种不利的办学环境里,罗家伦激励师生:“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在他的眼里,环境不论怎样恶劣,教育是不能停止的,这同样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存亡。

罗久芳在抗战前生于南京,抗战中在重庆度过童年。当时她印象中的父亲,总是一边忙工作,一边躲避日军的炸弹。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罗家伦和所有有骨气的中国人一样,非常镇定,对战火丝毫也不畏惧。她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写作,由于过于劳累,腰痛得厉害,连连在床上打滚。她在本书中回忆,如果父亲出门在外,每周必写一封家信,其中有一段文字用正楷毛笔字写,其目的是方便年幼的儿女们阅读。父亲做事的细腻、认真和周密,成为子女们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罗家伦的一生丰富而多彩,在一本书中显然不能面面俱到地涵盖他的全部。罗家伦作为教育家,真正心怀教育报国的梦想,不计较个人的名位之得失。而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界,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严重,学术风气令人忧心,真正的大学理想、大学精神却渐行渐远。罗家伦这样的教育家,今何在?

猜你喜欢

中央大学罗家伦梅贻琦
1932年中央大学教授索薪事件研究
罗家伦:登门求贤彻夜不眠
罗家伦的倔劲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唐圭璋与中央大学简述
从学人刊物看学人谱系
《国风》半月刊的思想理念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