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探析

2014-02-25邢照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作文题题意安徽省

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是写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是审题立意的关键。本文试图以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为例,探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奥秘。

先来聚焦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事情”的条件,“却”字说明重点应该在最后一小句。

审题立意时,应紧扣材料,全面把握,既有“反思过去”,更有对梦想、未来的“追问”;也可扣住第二句,写“梦想”﹢“追问”(实现的条件)。也可紧扣材料,由材料自然落到探索、创造上,突出其意义和作用。而只扣材料的第一句,或只扣第二句的前半部分,或只写“已发生的事情”、“梦想”等都应视为偏离题意。

2009、2010两年,要求考生分别以“弯道超越”、哲理诗《吴兴杂诗》为材料作文。思辨性强是这两年作文题的共性。审题和选材的难度都很大。写“弯道超越”不能偏离题意。利用(抓住)机遇,实现超越(对手或自我)。两者是条件和目的的关系,缺一不可。只写前者或只写后者都是偏题。对“弯道”的理解失误或只写其本义也是不符合题意的。2010年的作文题,考生必须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阮元的《吴兴杂诗》的基本意思和哲理意蕴,才能正确立意。从以下几方面立意才能切合题意: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2.因材施教;3.充分利用,合理定位;4.把握规律,量体裁衣等。

2012年以“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为材料的作文题再次给考生带来审题上的麻烦。题目中暗示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材料缺少提示语,不好确定关键词,不好找到立意的“抓手”。必须深入思考,认真探究,才能把握材料的内涵。这段材料具有真实朴素、思辨性强、多指向性等特点。启发考生思考“标”与“本”、“言”与“行”、“小”与“大”之间的关系,启发考生明白在细节中体现人文关爱的道理。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与时代同步,与生活接轨;感性与理性并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难度大、不易把握。网络上多次把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评为“最难最怪”、“最坑爹”的作文题。必须找到突破审题立意瓶颈的办法。

全面理解,提取精要。材料、提示语、题目、要求语多位一体,要整体把握,不断章取义。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的导向作用。要善于从材料中摘取或概括升华出关键词语,并将关键词嵌入标题和论点中,确保作文切合题意不跑偏。

联系实际,学会置换。把寓言、童话、漫画类材料的寓意置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现象,从而提炼出观点。不能把材料作文理解为扩写、续写等。要吃透材料深层含意,读出隐含信息。学会发散思维,深入思考生活,拓宽选材范围。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精神,关注现实,有的放矢。

把握感情,明辨褒贬。要仔细揣摩材料流露出的感情倾向和褒贬色彩。立意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情趣高雅,力避低俗。

准确取舍,正中靶心。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有时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要合理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切合题意而正中十环,比较新颖且有话可说。选好角度,深入剖析。不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多项材料,辩证统一。若干材料不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不可能没有一点联系。要找到多个材料之间的共同点,以此作为审题立意的支点。有些多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矛盾对立的,但异中求同,仍可以在对立中寻求到统一,从而找到合适的立意。

洞悉思辨,摆正关系。要处理好材料中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条件关系等。辨明这些关系,才能准确审题立意。关系不是两方面或几方面的简单相加,更不能先写甲,再写乙。要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作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等剖析。

邢照允,语文教师,现居安徽界首。责任编校:秦晓燕

猜你喜欢

作文题题意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