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014-02-25余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细节课文分析

教学方法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创新教法一定要从课堂实践中来,回到课堂实践中去。

一.一线贯串抓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的课文,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线索,逐步深入,一线贯穿,这种教学法,我们称之为“一线贯穿法”。这种教法是用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个线索可以是景、物或人、事,甚至是双线索或多线索。其特点是层层深入,脉络清晰,浑然一体,一串到底,利于整体把握教学步骤,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思维。此方法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点作为线索,教师要善于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去寻找和发现这个线索。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可以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或者穿着变化为线索,让学生揣测玛蒂尔德的性格及其变化,打破传统的人物性格分析,学生跳出思维的老框框,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氛围。

鲁迅的《祝福》可以抓很多线索把小说的内容串起来。如祥林嫂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的变化,或者柳妈的态度变化等都可以作为线索,总之,抓一个“变”字,就能把各种人和事串联起来。

有的文章有双线索或多线索,鲁迅的小说《药》就是典型的双线索——华小拴的死和夏瑜的牺牲,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们的死?“药方”应该是什么?沿着这条线分析,就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逐步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种方法对诗歌教学也同样适用。所谓“诗言志”,诗歌都要表达一定的感情,抓住线索,关键在于把握诗眼。抓住了诗眼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达到全面而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

利用一线贯串法抓关键,抓住了线索,老师就能更好地驾驭课文,驾驭课堂。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自然过渡,课堂环节也显得脉络清晰。一线贯穿法的运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小结也是对课文分析的一次升华,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细节分析挖深度

细节之处见真情,细节之中寓真义,细节设置显深度。尤其是不以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取胜的文章,更要注重细节分析。读者细细揣摩,方能品出更多文字之外的东西。

细节分析法关键在于确定课文的分析点。这个点切入得好不好,决定了课文讲解的成败。分析的切入点可以是景物、情感、人物形象或人生哲理等,因文而定。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着力分析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据此来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第一幅秋院图,由“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到作者追求宁静的心态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由“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作者内心蓝色的悲凉;从“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看作者向往清静的生活状态。这种分析一定要细致入微,言之有理,学生就自然能领会到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细节分析法挖深度,通过选取恰当的点带领学生慢慢思考,细细品味,就能把握住课文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重心。涵咏细节,对一些情节性不强的课文,可以用找细节、品细节的方式授课,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抓细节反复涵咏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尤其重要,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置疑解疑找突破

置疑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要善于提问,提问题要适时、得当,提出问题的难易度要适中。如讲解《失街亭》节选课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将领?请结合文中出现的两位将领(诸葛亮和马谡)从正反两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整篇课文的内容串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了。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因为时代原因,学生觉得隔膜难读。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接着问: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最后又问: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加上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进一步清楚了作者的态度观点,文中一些比喻论证的内涵就迎刃而解了。

置疑解疑找突破,关键在于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应从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探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大的跨越。

余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金华。责任编校:蔡三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细节课文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