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4-02-20王永志
[摘要]新形势下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社会规范、认知评判、自我激励等功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着力点,积极实现其内化,使其成为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78-05
[作者简介]王永志,天津城建大学社科部(天津300384)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反映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和概括,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对我们推进“兴国之魂”工程提出了具体目标,也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努力方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比其他课程更加突出的育人功能,它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大学生,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使其正确认识世界、社会、自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思想认识,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引导和促进他们健康、顺利成才。价值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统领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宏观上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着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观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将“三个倡导”的精神实质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进而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种价值观要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必然表现出较高的吸引力,能够反映人们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就必然要反映大学生的利益和诉求,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学科定位的同时,必须将其育人功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和内化。
当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和内化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导向功能的认识。要实现这一功能,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载体和依托作用。按照“05方案”,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共设置了四门课程,这四门课程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契合了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彰显了民族、时代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有利于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四门课程不能截然分开,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此,我们要从宏观上予以把握,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教学,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头脑的重任。课堂教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熟悉教学内容,从大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人手,聚焦社会热点,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课堂的目的。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他们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大学生会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但是由于大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展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所以他们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极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要通过有效组织课堂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区分善恶、明辨是非、识别美丑,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从课堂教育教学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精神动力。
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
价值观是人们的世界观在价值问题上的具体反映。价值观具有层次性,既有个体价值观,又有社会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从属于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规范和制约着个体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活动既要受到个体价值观的影响,也要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当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将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统一起来时,人们就会自觉地以社会价值观为指导,通过规范自身的社会活动,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人们排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以个体价值观为导向,割裂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时,就会过分强调个体,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推崇个人主义,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规范个人行为,避免社会价值失范,维护社会秩序,就要发挥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对个体进行价值观教育。价值导向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基本功能,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价值导向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通过价值导向,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才能为个体所认识、接受和认同,才能为实现其个体内化创造前提条件,才能引导、规范、激励和调节个体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中西文化相互激荡,新旧价值观不断碰撞,各种矛盾彼此交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不能消极应对,只能通过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和实现其价值的导向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规范和约束力。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相对单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正确的、及时的价值观教育,既是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一般而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不高,不能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他们一般难以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有效辨别,更易为错误的价值观所影响和左右。要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消除大学生在价值观问题上的迷茫与困惑,首要的措施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会偏离方向,难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是一致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受到广泛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大量充斥校园,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不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主动占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地,那么我们将要失去的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引导
价值教育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始终围绕的中心任务。这一中心任务的确立,既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所规定的,也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于通过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教育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引导大学生澄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区分善恶、美丑、荣辱,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价值旨趣,契合了教书与育人两大职能,彰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塑造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弘扬其民族精神、培养其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社会规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和培养人的一门课程,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最终指向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因此,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作为被教育者,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智力训练,获得一定的社会技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实现社会化的中心环节,而其能否有效实现社会化,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施效果。实现社会价值规范内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规范内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规范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以集体主义价值规范为准则,引导自己的思想,规范自身的行为;能够教育大学生知规范、守准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3.认知评判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进人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大转型和大发展时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影响着人们原有的传统价值观,改变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认知和评判标准。当前,我国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评判标准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遵循,价值评判标准的日益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更加突出其主体性、独立性、功利性,其评判标准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实用、功利、个人与非理性因素在其价值评判中往往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内在地规定着大学生所应遵循的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性较大,易于感情用事,难以有效进行价值评判。因此,在价值评判标准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消除价值观困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评判标准,积极进行理性价值评判,摒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直线型思维方式,能够不断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4.自我激励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铸就着时代的精神,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谁赢得了大学生,谁就赢得了未来。对于高校而言,要赢得大学生,就要全面履行育人职责,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民族和时代精神为动力,培养大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和自觉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激励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传递着正能量,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大学生能够加深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提高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自觉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能够激励大学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勇于争先的时代风貌,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顽强拼搏,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奉献青春和力量。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导向功能的基本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任务。培育是践行的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培育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其价值导向功能的内在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应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从培育和践行两个基本路径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维护着社会秩序,统领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其健康成长,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突出其育人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内化为他们的理想信念,为自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外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对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端正思想认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教材编写、章节安排、内容选编等工作,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实效性。第三,围绕大学生思考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现实,聚焦社会热点,把握国际动态,摆事实,讲道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第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必须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着力点。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旨在从理论层面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认识,消除其价值观困惑,树立起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理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于抽象,缺乏直观性,而且枯燥乏味的“灌输”和“说教”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使其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认识的升华,最终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规范、评判和激励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和发挥出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而是为了使其真正掌握实质,用于指导社会实践,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大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角,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只有投身大学校园生活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课外活动的实效性。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课外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拓宽活动领域,在活动中凝聚力量、扩大共识、增长才干。第二,依托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深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到基层体验生活,了解国情,锻炼意志,塑造品格,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开展养成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在躬行践履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承担育人使命,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责任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但当前还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不清,对学科性质、课程定位、教学任务认识不足,教育教学方法不得当;不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到位;不太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缺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导向功能的发挥,有悖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无法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计划和任务落到实处。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切入点,并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
(责任编辑:刘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