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
2014-02-20苑英科李荣
苑英科 李荣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推进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吸收和借鉴相近学科的理论成果,从多维度把握大学生思想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态度改变理论入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可操作性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力求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的新途径。
[关键词]态度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74-04
[作者简介]苑英科,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荣,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北京102206)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和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上的依附性和盲从性不断消减,自主意识和独立性不断增强;精神需求逐渐多样化,思想活动的选择性不断增强;思想的可预测性明显减少,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增加;思想上差异性增大,在政治态度、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总体效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的态度。态度既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成份和情感成分,也包含着在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行为倾向。因此,态度就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所构成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不仅有着很强的稳定性,而且最终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改变旧有的态度,形成一定的新态度的过程。因此,运用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一、打破抵制与反驳
思想观点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稳定性的重要表现就是为了维护自身思想体系的结构,对外来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抵制和反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毫无例外地要受到大学生的抵制和反驳。作为被教育者,大学生这种抵制和反驳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反应。有的比较激烈,有的比较缓和,但是,抵制和反驳一定会发生。只有抵制和反驳不起作用时,其思想观点才有可能改变。
大学生的抵制和反驳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贬损教育者。通过贬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甚至个人品格,使他们丧失权威性、可靠性和可信性,从而导致他们所持的思想观点不具备任何说服力。这样,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就得到了保护。第二,反驳教育内容。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这种反驳可能是含蓄清晰的、也可能是激烈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内心无声的,也可能是口头的和书面的。反驳的目的是证明自身思想观点的合理性。第三,歪曲教育内容。歪曲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当教育内容与自身思想观点比较接近时,大学生往往采取同化的方法,抹杀两者的本质差别,使教育者的观点与自己的思想观点混为一体,从而使自身的思想观点得到维持。其二是当教育内容与自己的思想观点差异较大时,大学生往往采取抛开前提条件,或偷换概念等方式,把教育内容的思想观点故意推向极端,使这些思想和观点显得荒谬可笑,不具备科学性,从而为保护自己的思想观点找到所谓的合理依据。第四,对自己的观点文过饰非。为了固守自己的观点,大学生有时会千方百计地美化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解,过分夸大自己观点的优点,掩盖其缺欠。第五,一概拒绝。当大学生感到抵制和反驳比较困难时,往往会以一种非逻辑、非推理的方式,即采取蛮横不讲理的方式,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一概拒绝,挽救自己的态度。
上述几种抵制和反驳的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打破这种抵制和反驳。这一工作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即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创造性思维水平,能够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树立自己的可信性,即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从而有效地打破大学生的抵制和反驳。
二、善于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影响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点改变的进程和程度,这种影响力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强制性影响力,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法定权力等因素所构成。这种法定权力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对象的奖惩权和使用权,可以使大学生产生服从感。充分行使权力性影响力,可以压服工作对象,其本质是压制大学生的抵制和反驳。但是这种压制,并不意味着态度的改变,只是使不同的思想观点处于潜伏状态。过多使用权力性影响力,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满、消极抵抗等不良情绪,使被压制后的抵制与反驳变得更加强烈。
非权力性影响力由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所组成。优秀的品德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突出的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广博的知识使学生产生信赖感、与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其产生钦佩感。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体现,是一种自然性的影响力,使大学生心服口服。这种影响力见效可能较为迟缓,但效果较为持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非权力性影响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可靠性和可信性,最有效地打破大学生的抵制和反驳。一般来讲,在时间比较紧迫、任务比较繁重、工作对象众多的状况下,应该以运用权力性影响力为主;在时间要求不严格,工作对象单一的情况下,应以非权力性影响力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工作对象,把非权力性影响力和权力性影响力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灵活运用。
三、准确评估思想观点的差异性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意味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在思想观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能否正确评估这种差异性的大小,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收到实效的重要因素。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权威地位,他们注重的是自己思想观点的阐述,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评估。与此相反,大学生却对两者在思想观点上差异性十分敏感,因此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会产生一定的思想压力。有了压力,就要想方设法解除。解除的途径,一般有以下两种:当差异较小时,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较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抵制和反驳的动机不太强烈,一般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来解决问题。当差异水平在中等以上程度时,即教育者和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多半、甚至全部不同时,大学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抵制与反驳的动机十分强烈,因此他们往往会固守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欲改变工作对象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评估两者之间思想观点的差异性,采取恰当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当思想观点差异较大时,为了有效地避免抵制和反驳,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点要循序渐进,确定数个递进的分目标分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耐心和爱心,防止产生急躁和恼怒等不良情绪。欲速则不达,急于一步到位,可能会增加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和裂痕,使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失败。
四、了解原有思想观点的公开程度
大学生原有思想观点的公开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思想观点的改变。思想观点的公开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内隐的,没有公开;二是公开的,但是没有产生相应的行为;三是公开的,已经产生了相应的行为。思想观点的公开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持这种思想观点的大学生要为其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思想观点的公开程度与思想观点改变的难易成反比,公开程度越高,观点越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调查研究,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网络,及时了解工作对象思想观点的公开程度。如果要想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其思想观点公开程度不高时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大学生没有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教育工作者就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或抱着让对方“献丑”的想法,逼迫大学生当众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大学生隐藏的观点变为公开的观点,从而提高其思想观点的公开程度,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大学生接受或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大学生当众公开阐述这种思想观点,使其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及时导之以行,最终达到巩固这种新观点的目的。
五、注重所处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既属于一定的正式群体,又存在于一定的非正式群体之中。非正式群体是由于思想、经历、背景、兴趣等相同或相近,自然而然形成的小集团,小集团内部成员沟通频繁,凝聚力强,相互影响巨大,影响力甚至超过正式群体。正式和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规范来实现的。群体规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当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违反群体规范时,群体就会向成员施加压力以维护群体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成员迫于群体压力,就会产生从众行为,与群体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格外注重大学生所处群体的状况,尤其要评估工作目标与大学生所处群体的群体规范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所处群体的群体规范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相冲突时,群体规范对大学生思想观点的改变起反作用。冲突越大,反作用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纯改变某一个人的思想观点是比较困难的,要立足于改变整个群体的规范——可能是正式群体规范,但大多是非正式群体规范。也就是说,在一定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和非正式群体的改造密切相关的。由于改变群体规范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群体,群体成员心理压力不大。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改变,关键是其“头目”思想观点的改变,只有“头目”的思想观点改变了,非正式群体规范才会改变,在此基础上,其他成员的思想观点改变就会变得轻而易举。当然,这只是对一般性质的非正式群体而言,对反动或反社会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必要手段坚决加以取缔。
六、合理运用单面论说和双面论说
单面论说只向工作对象提供对教育内容有利的资料和证据,双面论说则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和证据。究竟采取那种方式要视情况而定。首先,根据思想观点的差异性来确定论说方法。当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差异不大时,改变比较容易,因此采用单面论说即可。如果思想观点差异较大,应该采取双面论说,能够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公正可信的形象,缩小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如果采用单面论说,由于观点差异较大,大学生可能怀疑教育者的动机是否纯正。其次,根据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熟悉程度而定。教育内容为工作对象所熟悉时,双面论说效果较好;否则,由于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支撑,大学生很容易提出反驳意见,从而使教育者的论说变得无效。如果大学生对教育内容不熟悉,则应采取单面论说。由于工作对象对所论述的内容缺乏应有的知识经验,也就缺乏准确的评判标准,双面论说可能使工作对象产生犹豫和彷徨,甚至让反面论说的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七、慎重运用事先警告
如果事先警告工作对象将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点,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制,阻碍其思想观点的改变。因为事先警告意味着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提前受到了威胁,这样不仅会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反抗,而且使他们有时间建立起心理防御体系,使自己所持有的思想观点更加顽固,甚至是更加极端,以便能够对即将到来的改变进行有效抵制。所以,善于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总是在对方没有任何防御的情况下,即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改变其思想观点。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事先警告可以促进工作对象思想观点的改变。一是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不太稳固、不太坚信自己的观点时,事先警告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观点产生怀疑并重新审视,从而发现漏洞或谬误,促进思想观点的改变。二是当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与其切身利益不相关时,事先警告可以使其更加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思想观点,为思想观点的改变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
八、把握好恐惧唤醒的尺度
恐惧唤醒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附加一定的恐惧信息,使工作对象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焦虑,从而达到改变其思想观点的目的。这种恐惧信息主要是向工作对象指出,如果不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将要受到什么样的处惩。对工作对象而言,教育者大多居于领导地位,具有很强的权力性影响力,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惧唤醒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思想观点的改变,而且还会促进相应行为的改变。但是,如果恐惧信息太大,大学生往往由于过分害怕而拒绝相信恐惧信息,因此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为原有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解,例如很多人对“吸烟可以导致肺癌”这一恐惧信息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如果恐惧信息太强烈,也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让大学生不相信教育者拥有那么大的处惩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倾向于把“恐惧”解释为“可笑”,从而求得心理平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这一手段时要把握好分寸,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九、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思想观点
引导工作对象参加与其原有的思想观点不相符的一些活动,往往会有效地促进他们思想观点的改变。如有些人对农村和农村来的同学存有偏见,如果让这些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和农民广泛接触,其思想观点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做法又叫“强迫接受”,例如有人不愿吃香菜,强迫他吃几次,他也就习惯了,甚至可能变得喜欢香菜特有的气味。也就是说,工作对象是在一种不情愿或被迫的行为中,被事实或社会现实改变其思想观点中的认知和情感成分,进而发生态度转变,形成一种新的思想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到工作对象接受的程度,把握好尺度,如果工作对象有一种受到惩罚的感觉,那么这种带有一定强迫性的做法就会导致强烈的心理抵制,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其次,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把行为改变与说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消除大学生的反感情绪和抵抗心理。
十、巩固新的思想观点
工作对象的思想观点发生改变后,巩固这种新的思想观点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新观点巩固的过程可以分两步来进行:一是对新的思想观点提供支持援助,即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改变自身思想观点的必要性和正确性,通过对提供的新材料的分析,使之确信自身新的思想观点的正确性。二是有意识地对大学生形成新观点进行轻微地攻击,在攻击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对方的反应,确定攻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成功地保卫自己的新观点。这样,他们就会围绕新的思想观点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心理防御体系。这一步骤,就好像给新观点打了预防针,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抵御可能遇到的更为强烈的攻击,使新的思想观点较为持久地得到保持。必须注意的是:这种“预防注射”必须是小剂量的,即对新的思想观点的攻击必须是轻微的,以工作对象的成功自卫,建立起心理防御体系为原则。如果攻击太强烈,大学生不能自卫时,新形成的思想观点就会土崩瓦解,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