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2014-02-20李玉平
李玉平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及交流信息的能力,让他们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使他们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50
当前,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往往热衷于技术层面上的研究,忽视了针对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的研究和思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了一些基本操作,达到了传统计算机课的目标,但却不符合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精心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意义;相反,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学习效果将难以保证。很多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基础较差的同学,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失措,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会操作,还要有正确的示范,养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形成科学的操作习惯。
由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基础好的学生对一些常用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能力,但有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其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购买了电脑,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但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接触计算机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键盘操作”一节是最基本的电脑操作,但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一节,因为内容简单枯燥,教材中只要求输入一段英文、一段中文及相关标点符号,一学期下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正确操作键盘,甚至只会用几个手指头在键盘上敲击。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愿意学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在教学中,笔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键盘的分区、常用键以及正确的击键方法,剩余时间让学生操作预先准备好的“打字高手”软件。由于这一软件功能齐全,既有手形演示的指法训练、打字教学、指法练习、测试、聊天室等,又有漫游迷宫、采磨菇等打字游戏。对基础较差的同学练习指法基本训练,基础较好键盘操作较熟练的同学去练习打字游戏,愚教于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照顾到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又稳住了一些所谓的“高手”。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上课内容太简单,经常趁教师不注意就打游戏,而玩的游戏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的Flash动画游戏。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学习Flash软件,制作Flash动画,教师可帮助他们一起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防止学生打游戏的蔓延。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信息技术课就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课、操作课,扎实的理论可指导实践。由于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那么直观、生动,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教师也觉得理论课难上。有些教师把理论课转移到多媒体教室上,不愧为一种好办法,避免学生在机房中乱动键盘、鼠标而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但长期这样,把理论课变成了“演示课”,既偏离了教学要求,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切入点,多联系实际,如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内容时,内容比较抽象,如CPU、内存、硬盘等知识,由于一般学校没有硬件实验室,因此教师上课时可带上CPU、内存、硬盘,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如教师课前先提出问题:1. 家中有电脑的同学请举手,你知道你家电脑的配置吗?CPU的主频多少?内存、硬盘的容量多大?2. 请大家课后配置一台电脑,价格在5000元以下。学生爆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非常高。又如在讲到电子表格软件时,由于初中已学过,大部分学生感到太简单,但在教学过程中却暴露了许多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任务:请大家帮助班主任统计半期考或期末考成绩,具体要求:(1)统计每位学生的总分,并按降序排列,再填上名次;(2)统计各科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各分数段人数;(3)各科中不及格的分数用红色表示。
理论课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少而精”,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
三、加强信息道德意识教育,培养信息辨别能力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是空前的强大,它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各种图书、常规游戏、体育活动及各种文娱活动。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教育,培养信息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健康的网络心理、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责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科学用电脑的保障。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但对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些伦理教育重视不够,如对信息环境下应讲究诚信,应尊重别人的劳动,应遵守信息文明等。忽视了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生生活、学习的联系,不利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教材中不涉及信息伦理道德培养,不考虑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德育价值,给教学和学习带来错误导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补充一些有关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
网络的便利,使得人们方便地获得免费的音乐、电影、知识资料,但也导致随意复制、侵权等事件的发生,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盗窃、散布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在教学中在公用机子上设置密码、屏保,随意插拔网线,影响教学正常进行,有的同学自带游戏拷贝在自己的机子上再共享给其他同学使用。有的学生在用QQ交流时,内容无聊、语言庸俗。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它潜在的危害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成为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在当前信息社会中,对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对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信息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过互联网学习如何检索、判断和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如果放任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中游荡,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
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用电脑的机会越来越多,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安全教育包括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信息安全。
1. 人身安全: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机房中由于计算机、空调器等一些电器使用,导致室内空气受污染,使空气中负离子减少,另一方面机房中的家具和装饰材料等化工原料会散发有毒气体,加剧了空气的污染,特别是网吧,环境卫生差。长期工作在电脑旁容易出现头昏、失眠、乏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甚至引起疾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应特别注意。
2. 设备安全:由于计算机等设备与电接触,随意移动,拆卸机器或随意插拔鼠标,键盘等设备容易引起电脑故障,甚至烧毁机器,尤其要严禁带电操作。
3. 信息安全: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安全是个重要的内容。有些学生有意或无意修改或删除别人的文件,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如上网不浏览有不健康信息的网站,不泄露隐私等。
五、加强对学生法制观的教育
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近几年,青少年沉迷于网吧,网络犯罪等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与学校、家庭、社会疏于安全防范教育有关,也与当前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缺少法制教育不无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法制观的教学,从“学法”和“守法”两方面着手:
1. “学法”:向学生宣传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普法教育、树立法律意识。
2. “守法”:要求学生在使用电脑时,不发布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不传播、不浏览色情和恐怖暴力等有害信息。同时要做到不违法、不使用来历不明的磁盘、不非法拷贝软件,不对他人软件解密、不模仿“黑客”行为,不制作或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通过法制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度责任感,认识到对计算机系统进行非法活动,制造计算机病毒等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从而自觉遵纪守法,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只有把以上五方面内容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知识扎实、操作熟练、道德高尚、遵规守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中 1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