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翻译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探析

2016-11-03秦美娟何高大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翻译互联网+互联网

秦美娟+何高大

摘 要: 基于Web 2.0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翻译”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翻译(笔译)行业的时代趋势。本文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从信息技术应用于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从获取、评价、处理、管理、交流和整合六大维度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翻译人才应当具备的信息能力,建议高校针对“互联网+翻译”市场的需求,加强翻译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翻译;信息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3-04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驱动的翻译行业变革也日益受到关注,以众包翻译(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为代表的基于Web 2.0的“互联网+翻译”业界新模态已初步形成。传统翻译需求主要来源于企业,“互联网+”模式则打破传统翻译行业的疆界,个体翻译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而且“互联网+翻译”模式让每一个具备翻译才能的个体皆可随时随地参与国内国外的翻译创新。然而,翻译信息能力的高低成为翻译人才能否更好地参与“互联网+翻译”创新模式的关键[1]。《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也明确提出,信息时代翻译专业教学应在传授翻译知识、培训翻译技巧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并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2]。因此,无论从“互联网+”时代翻译行业发展的需求还是从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培养具备良好信息能力的翻译人才是适应当前翻译行业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概念于2012年首次提出,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把“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层面看,“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将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经济发展生态。从技术发展层面看,“互联网+”以知识社会创新2.0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是“互联网+”六大特征[3]。对于翻译行业而言,“互联网+翻译”行业模式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翻译服务平台将翻译产业生产环节的各个生产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让翻译需求随时得到满足,让翻译创新随时得以开展,极大限度提升翻译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互联网+翻译”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又对翻译工作者的信息技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翻译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工作观念,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翻译”平台发展谋取自身的快速发展。

三、翻译与信息技术

当前,人类已进入了知识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时代,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导致翻译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日趋严峻,传统的翻译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翻译需求,已逐渐被基于互联网和机器辅助翻译工具的翻译模式所取代。利用翻译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能力已成为“互联网+翻译”时代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助于大幅度提升翻译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译文质量,同时代表了翻译产业的先进生产力[4]。除此以外,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翻译项目是当前“互联网+翻译”行业模式的基本要求,而且许多大型企业往往要求使用指定的软件进行翻译,并在交付项目时提供相应的翻译项目库。因此,不具备相应翻译信息技术的翻译工作者必然被掌握翻译技术的人所淘汰。因此,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过程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点和翻译技巧外,还应着力提升翻译人才的翻译信息能力,让翻译人才充分意识到提升翻译信息能力是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翻译行业发展内在需求。

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它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翻译资源,其中包括翻译理论资源、翻译技巧、翻译词典、机器翻译工具、机器翻译辅助工具、翻译项目管理工具、翻译团队合作交流平台、翻译记忆库和翻译术语库等等。其次,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基于大数据的云翻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美国翻译软件公司Lingotek首席执行官Rob Vandenberg指出,云翻译(机器翻译)基本上能传达原文信息量的65%,而机器辅助翻译软件则能帮助译员在剩余35%翻译工作中减少重复劳动,有效提升译文的统一性和专业性。此外,以语联网(http://www.iol8.com/)为代表“互联网+翻译”行业服务平台更为翻译工作者不仅提供了工作的机会,还提供了庞大的翻译云数据库和便利的网络工作软件,为翻译工作者开展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上翻译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合理运用,虽然不能彻底解放翻译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但是它必将使翻译人才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因此,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过程中,应该使他们充分认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辅助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云翻译(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孰优孰劣一直是翻译界的争论焦点。笔者认为,既然两者皆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翻译需求,那么就应该结合云翻译(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各自特点,互补统一,融合发展。换言之,“互联网+翻译”时代,翻译人才应该将人工翻译能力与翻译信息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方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翻译信息能力的类型

欧盟委员会在其翻译硕士项目(European Master's in Translation-EMT)中提出,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分辨、获取、评价、管理和整合翻译资源的能力。《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认为,翻译专业本科生应能熟练使用常用外语和双语词典、百科全书、工具书和参考书,能够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常用软件,会制作PPT文件,并能熟练使用机器辅助翻译软件,利用现代化工具有效地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独立完成相关翻译任务或项目[2]。Austermül(2006)在其《翻译人才的电子工具》一书里提出翻译人才应该掌握的信息能力包括:交流与信息传递能力、互联网翻译资源利用能力、互联网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辅助的术语管理能力、语料库运用能力、翻译记忆与本土化工具、机器翻译能力等[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翻译人才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时代翻译人才利用相关信息与交流技术(ICTs)提升翻译能效和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具体细分为以下六大能力:获取、评价、处理、管理、交流和整合能力。

五、翻译信息能力的内涵

翻译人才必备的辅助翻译工作的信息与交流技术(ICTs)应该具备如下七个特征:学得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减轻工作负担、能提升劳动创造性和能促进自身发展[6]。以下笔者从翻译人才应该具备的六大信息能力进行一一探讨。

1.获取能力

运用ICTs获取翻译相关资源的能力,包括翻译资源的检索和下载。互联网为翻译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翻译资源,但是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检索出相关的翻译资源成为信息时代翻译人才首要掌握的信息能力,而搜索引擎高级检索技巧的综合运用则成为该能力最重要的体现指标,当前搜索引擎不仅是一个资源检索工具,更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笔者认为,要更有效地运用搜索引擎,翻译人才必须掌握搜索引擎的高级检索技巧,推荐从Google的高级搜索技巧入手,然后触类旁通。

2.评价能力

运用ICTs客观评价翻译资源和验证翻译是否正确的能力。首先,互联网为翻译人才提供了大量的翻译资源,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资源皆符合翻译人才需求,因而翻译人才需要从正确性、权威性、适用性、客观性和时代性五个维度对所获取的翻译资源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其次,除了客观评价翻译资源以外,翻译人才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确认译文是否准确,尤其是在把本族语翻译成外语时,此时,翻译人才需要学会运用大型的语料库对翻译进行验证,因为语料库是真实语言使用的电子合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它可以帮助翻译人才判断译文是否准确地道。

3.处理能力

运用ICTs对翻译文本进行转换、加工和编辑的能力。在文本翻译过程中,翻译人才常常需要把纸质版、PDF、图片等类型的翻译原件转换成可编辑的文本,那么翻译人才需要懂得扫描仪的使用(高像素的手机相机也可以),同时需要掌握OCR软件的使用,如:Abbyy FineReader、汉王文本王等,此外,大部分的机器辅助软件都具有直接翻译PDF文件的功能;其次,经过格式转换的翻译文本或从互联网直接下载的文本翻译资源通常会具有一定的杂质性,在进入正式翻译流程前应该进行系统的整理加工,清除杂质和多余的语言符号等无用信息,笔者推荐使用文本清理工具Textforever,如果配合正则表达式效果会更佳;最后,文本翻译完成后,翻译人才除了通过Word、Excel、PPT等基本的工具对文本进行编辑外,还通常需要把文本转换成PDF格式,此时,翻译人才需要掌握WPSOffice、Bullzip PDF Printer等软件的使用。

4.管理能力

运用ICTs对翻译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储存的能力。信息与交流技术的飞跃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和资源管理模式,人们更喜欢在线阅读和使用互联网工具进行资源的收集和储存。翻译人才除了懂得利用移动硬盘、U盘和DVD等传统工具进行翻译资源管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服务平台,如:云盘、云收藏夹、云笔记本等,可以有效地提升翻译资源管理效率。

5.交流能力

运用ICTs与客户、上级和团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P2P网络交流平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顺畅便捷。当前,翻译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不断蓬勃发展的产业,翻译人才作为这个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他需要经常与客户、上级和团队其它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文件传递。最传统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等进行沟通与交流,当前,大部分“互联网+翻译”翻译平台皆提供了翻译客户与翻译工作者、翻译团队成员之间直接沟通的信息渠道。

6.整合能力

综合运用ICTs辅助翻译的能力是翻译人才信息能力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运用云翻译(机器翻译)平台的能力、运用机器辅助翻译软件的能力和利用“互联网+翻译”服台开展翻译工作的能力。基于大数据的Google云翻译、微软MT和SYSTRAN等云翻译平台使机器自动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大大提升翻译能效[7]。其次,虽然专业翻译领域所涉及的翻译资料数量巨大,但范围相对狭窄,例如:政治、军事、经济、航天、医药、计算机和工程等专业领域,翻译资料的重复率一般都达到了20%以上,此时“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ieS,简称TMs)软件的有效使用,可以大幅度地减少重复劳动,大大提升翻译的效率与质量。目前翻译领域具备TM功能的软件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各有专长,笔者推荐使用SDL Trados、Google翻译人才工具包、传神火云译客翻译平台等。此外,在专业技术文献翻译过程中,利用CAT软件自带的术语库(MT)功能,如:传神火云译客翻译平台提供了自建术语库和翻译库免费分享功能,可以大大地减轻翻译工作者查询术语的时间,同时提升译文的统一性和专业性。刚刚获得 201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翻译模型、翻译知识的获取、深度语义分析,这更进一步说明大数据在解决翻译研究、语言及语言政策研究、语言与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美好憧憬。

六、翻译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启示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应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以提升翻译人才翻译信息能力[2]。然而,当前“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进入高校翻译课程体系仍然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软件设备、合格的师资和可行的实践考核机制。笔者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尝试:

1.移动式教学平台

缺乏必需的软件和设备,“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必将是纸上谈兵。其一,在笔记本电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尝试通过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方式建立移动式翻译教学平台以解决设备缺乏的问题,学校只需提供投影设备、无线网络和必要的电源即可;其二,软件缺乏可以通过选择免费软件和试用软件开展教学,如:MemoQ等提供了免费个人版本、企业级翻译软件SDL Trados提供了30天试用,结合微软Virtual PC或VMware虚拟系统,可以对试用软件进行无限的试用,以解决暂时无资金购买软件问题。

2.合作式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短缺是制约翻译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其一,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录制软件使用微课或把互联网上的软件教学资源进行汇整建立网络微课;其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的信息技术敏感度往往较教师强,课程主讲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专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课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先进行小组学习,然后由小组成员对负责的专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讲授。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

3.实训式考核机制

实训是提升学生翻译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考核学生信息能力的主要机制。“互联网+翻译”行业模式为学生的翻译实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如:语联网(http://www.iol8.com/)、WritePath(https://www.writepath.co/cn)和POLLY(http://www.pollychina.com/)等,教师可以在众多平台中选择一个平台让学生以个体和团队方式开展不同类型的翻译实训。考核结果既要考核学生翻译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兼顾在翻译平台的业绩成效。

七、结语

本文从“互联网+”内涵出发,基于翻译人才的六大翻译信息能力,探讨了“互联网+翻译”时代翻译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翻译”是创新2.0下的翻译行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将翻译服务提供者(翻译公司和译者)、客户、技术、语料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与者都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互联网特有的产业模式。翻译人才要想进入这一平台,必然需要了解互联网+时代翻译行业的走向,并掌握相应的翻译信息技术。而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应该顺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适时调整培养方案,方可为当前翻译产业未来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笔者认为,翻译信息技术再先进,终究是机器,译者才是翻译的能工巧匠,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应该将先进翻译信息技术和扎实的翻译技能融合贯通,能与翻译技术的发展同步而不被技术所束。

参考文献:

[1] 刘洪泉. 科技翻译助推器——翻译工具[J]. 中国科技翻译, 2015(01): 25-26.

[2] 仲伟合.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 中国翻译, 2011(03): 20-24.

[3]百度百科. 互联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6GqEtIN9YWc3rsJ7qh72UkWMI527BkWmcPmeTMA1QnEfMl3ELb8p6AK4ZBcwSasTXkg_mng hJlS38q2URw0Ma. [2016-02-14].

[4]吕立松,穆雷.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 外语界, 2007(03): 35-43.

[5]Austermül Frank. 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电子工具[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6]焦建利. 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 2007(01): 54-57.

[7]文珊. 智能全媒体认知体系视阈下的翻译教学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 2014(06): 25-29.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翻译互联网+互联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