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2014-02-19陈庆宪周丽娇
陈庆宪+周丽娇
陈庆宪,浙江省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导师,台州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曾获临海市教育突出贡献奖。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曾对各部分内容和课型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了以生为本,灵活、简约的教学设计策略和经验。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其中一项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二等奖;主编或参编了九部教学用书,在省级以上教学杂志上发表文章90余篇。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一段阐述说明了数学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它的运用将改变我们教与学的方式,而作为一线教师最重要的是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运用好信息技术。为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所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并未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内涵,有时过于夸大信息技术的功能,所以经常又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教学现象。从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现象去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无关因子干扰过多,影响了学习重点
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视觉与听觉,可以呈现更多的资源信息。但问题也恰恰如此,一些教师为了凸显多媒体的视频效果,课件做得过于花哨。
这样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无意之中强化了与知识无关的因子,干扰了主要内容的感知。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针对教学内容,不能过分看重界面的情景效果,应突出数学的主要内容。
2.媒体演示分量过重,忽视了传统手段
媒体演示确能达到直观、形象,把静止的物像进行动态化的处理,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学生的动手感知。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他完全依靠计算机的课件演示,学生从头到尾观察屏幕来回答与长方体有关的特征。我们觉得这样的教学又显示了另一方面的单调,在图形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直接触摸模型是非常必要的。尤其长方体的物件随手可得,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去找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如长方体的纸盒等),课中先让学生观察手上的物件去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它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是怎样的,这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又是怎样的。当学生在认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时,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刚才学生发现或者还没发现的特征。
3.媒体展示时机不当,降低了思维价值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尤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多媒体演示确实能很好地启迪思维并演绎思维过程,但如果运用时机不当就会降低学生的思维价值。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当学生尝试“37+25”的计算后,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制作的动画课件。课件演示了个位上7根小棒加上5根小棒得到12根小棒,把12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移到十位上,则十位上就由原来的3个十加上2个十,再加上进过来的1个十得到6个十。显然课件的演示是相当形象的,但也正是课件的演示占据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计算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算,或者先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摆一摆,再去演示以上的课件,其思维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合信息技术
我们知道教学研究一定包括教学手段的研究,而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那怎样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地运用,我觉得应该抓住信息技术的特有功能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
1.创设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会给课堂带来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而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一般可从生活化情境和本体性情境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但无论是生活化情境,还是本体性情境,总的要求有两点:一是要看情境是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二是要看情境是否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2.突破难点
在数学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单靠语言传输和传统手段的演示,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思索的问题,那用好信息技术可以解决教学上的许多难点。比如“圆的面积”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它的面积越接近长方形,这样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转化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需要借助于计算机利用Flash动画软件,制作一个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并逐步展示拼图的过程。
同样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把圆柱沿着底面半径平均切分成8份、16份、32份,再把它们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学生在观察、想象中会感受到随着切分份数的增加,长方体底面的长越来越接近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
3.拓展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说每一节内容和每一个教学环节只要精心设计,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那如何借助多媒体拓展思维,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如何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多向思维;二是如何借助多媒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借助多媒体引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关键要针对内容的特点和思考的需要进行。比如在以上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除了把圆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之外,还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要求学生把圆割拼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如果仅靠学生凭空想象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就能把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演绎得非常清晰。
在借助多媒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做法上,特别要注意应该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后,再利用计算机呈现想象的图像,从而达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高的本质内涵,先针对高的定义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借助计算机从一个三角形先画上一条底边上的高后,就把这个三角形连同这条高一起进行旋转,使学生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不管三角形怎样转动,这条底上的垂线仍然是这条底上的高。
4.联网运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掌上电脑、智能手机只要有信号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这样的技术必将会引进到课堂中来,它是课堂教学形式变革的趋势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经把网线接进了教室,也有许多学校开通了校园无线网络。更有一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我们看到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即时把网上的视频、图片、数据直接展示到教室的屏幕上。
除了此之外,我们还曾经尝试过让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方法或所要画的图在计算机上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总控制台反馈更多学生的作品和思考方法,及时地组织学生当堂评价、矫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能够实现快速、随机、面广的检测效果。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课堂评价效率需要一定的设备,目前还只能在计算机教室里实现这样的即时评价要求,但我们相信随着技术与设备的快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一定有更多的教室实现这种即时评价的方式。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在“第十二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所说的:“未来的教室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多维度的交互……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当然互联网还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比如我们一些教师借助互联网,把课堂上的课件、学习单等学习资源包发至学校网站或班级QQ群,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载继续温习。教师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QQ群聊天室里,组织或参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讨论或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家长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为班级授课制下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学习困难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落实了不同群体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深刻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环境,重构了课堂教学形态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