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真趣点,培养学生真兴趣
2014-02-19钱珊珊
钱珊珊
语文学习兴趣是探究语言、言语世界奥秘、催人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语文本身所特有的情趣和理趣。这些潜伏在学生言语生命和言语活动里的真趣,才是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才是更具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的动力源泉。这些“真趣点”需以言语实践和言语训练为载体,去观照、唤醒、陶冶、点化学生内心深处。这一过程看似无心,实则匠意。
一、移步换景,在“天天如此”的通道里找趣
语文课,我们要放大文本的自身价值,首先得让学生静下心来与纯文本充分对话。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让我们的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本,培养阅读习惯,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而从学生认识过程上看,他们一般在读过一遍课文后就能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可是再读课文,甚至还要三读、四读课文才是通向熟读课文的必经之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培养学生静心熟读的习惯且又能让他们保持“第一读”时的热情,必须找寻一条横看侧看风景各不同的道路。一读寻找阅读期待的答案,二读关注生字词的音形意,三读了解主要脉络,四读比比谁读得更熟练流利,五读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再采取想象式朗读、表演式朗读、竞赛式朗读、分组读、领读、导读等各种读书方式,熟读课文这一“家常便饭”在不经意间成为走进文本深处的快乐通道。
在这个通道里,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基本语义有所领会,对语音的感觉得以敏锐,对语言的感受,感知能力得以提升,这些基础语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认知、思维和表现。久而久之,在这不起眼的、日日为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积淀所获的胜利果实。
二、还原内涵,在无边无际的想象中得趣
作为生活生命符号的语言,表的是什么情,达的是什么意,我们把学习它、掌握它、顺应它、同化它的过程,融入到将其转化成生活中的某个形象、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情节等过程中,这些符号就有了生命的气息,就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能进入积极的状态。
《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在引导学生理解“乱砍滥伐”这个词语时,笔者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读读这个词语,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不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语言之中,还将自己的词语积累、自己的感情等都调动起来,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令人出乎预料:一个学生气呼呼地说:“我看见许多伐木工人拿着锋利的斧头不停地向一棵棵大树挥去,不一会儿,一片葱绿的树林变为平地,山岩裸露,一片荒芜。”还有的说:“我看见一棵棵大树哀嚎着倒在了地上。”有的说:“我看见一把把罪恶的电锯疯狂地扫向一片片树林,顷刻间,青山脱去了绿袍,大地被烈日煎熬,北风的呼啸代替了阵阵林涛,动物们四处逃跑。”孩子们越来越激动,越来越词起语涌。文字还原这个高难度思维动作不经意间已被攻克。
三、润化情感,在语文内层的跋涉中悟趣
快乐,表层意思是开心、高兴,这是短暂的、感觉层面的;深层的快乐是精神的享受,是动力层面的。失去语文中的情感因素,语文课将变得麻木、冰冷,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这就势必降低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幸福指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关键处拨动文本中的情弦,构建涟漪荡漾的情感课堂,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深处潜行,受到文本语言的深度感悟与人文精神的熏染,让学生感受到深层的动力层面的快乐。
《二泉映月》一文中,在那月光似水的夜晚,阿炳来到二泉,从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倔强的呐喊……于是他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向这茫茫月夜倾诉了他心中的情感。这两段文字字字句句直击阿炳的内心世界,浓情解读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深刻内涵。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与文字的情感产生共鸣,仿佛文中之语皆著我之情感。
1.拉开序幕——入境
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来到了二泉,可是他再也看不见这如水的月光,再也不能向师傅倾诉他心中的情感,他只有用那把陪伴他一生的二胡把情感向这茫茫月夜来倾诉,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起初……随着乐曲的升腾跌宕,乐曲进入高潮……第一遍教师饱含深情地引读,学生初步感觉到了文字的温度,初步感知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2.寻找共鸣点——入文
在学生初步进入文本,有了想探究的愿望的基础上,适时搭建一个与作者心灵自由撞击的平台——这段文字中阿炳的哪些情感最打动你?请你再次默读,然后交流自己的见解。这一对话平台的搭建,让学生再次自主地走进文本,去捕捉心中那荡漾的涟漪,去感受那涟漪带来的体验。
3.倾情抒发——入情
在上述话题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这段文字中,真正描写《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声音的文字并不多,请你画下这些句子,然后看看剩下的大量的语言都是怎么来的。当然学生经过研读发现,作者从乐曲中感受的情感就是这样倾泻而出,语言文字之妙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潜入学生的感情世界里……此时此刻,应当是学生“愤悱”的最佳状态了,搭建一个展示诵读的平台学生便会各显神通了。
在这样一个反复而不是重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触角在不知疲倦地伸展着,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情不自禁地共鸣着。我们仿佛能看见孩子们酣畅淋漓地行走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贪婪地吮吸着语言文字带来的情与智的甘霖。在这样的言语活动中,学生不仅习得了对语言符号的思维品质,而且嗅到了言语生命的鲜活气息,对语言文字带来的好感也在心中弥漫开来。有了这份“好感”就能让孩子的语文素养在言语表现的“百草园”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四、心语驰骋,在读写能量的转化中溢趣
言语的习得最终还得在言语表现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磨炼和提高。在教学中发现,只要条件合适,每一个学生都是言语表现的天才,都能够享受将情感倾注于笔端的快感。但这种快乐总是和创造的艰苦相伴的。所以在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细心地望、闻、问、切,了解学生的言语发展上的优势和方向,适时创设言语表现的空间,引领学生将言语现象还原到言语创造过程,揭示言语表现的奥秘,不断地走向文本的纵深,努力去探索、发现。学生才能在读、写能量的互换中增强自身言语生命的“造血功能”,即使创作的过程是艰涩的,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也会好之、乐之。
1.放飞自由心灵
人的儿童少年时代是富有诗意的,处于儿童期的学生充满着美丽的幻想和想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寻找一切可寻之机,创设一切可创之势,给学生提供编织梦想的机会——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编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梦:爷爷抽烟我也抽烟,其实哪里是抽烟,只是拔了一段草根,假装点上火,使劲一吸,吸了满嘴满脸的泥土……
秋天的落叶纷纷落下时,这落叶或许是淘气地离开妈妈们的怀抱,来到校园和我们联欢;或许有许多知心话想悄悄地和大地母亲倾诉……
课堂上每一篇精美的范文,都值得我们去仿一仿、创一创,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无论怎样玩味,都能享受到言语表现带来的精神家园的温暖和快乐。
2.释放精神体验
言语表现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要检查他们背诵刚学过的课文。学生信以为真,或惊恐、或逃避、或吞吞吐吐背不出来……几经周折,老师向他们亮出了底牌——写写刚才发生的这一幕。学生纷纷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习作的新意,学生的灵气和活力尽显无遗。学生对本次习作内容和方式报以极大的热情。
在这样的言语表现场里,学生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个个高谈阔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管什么章法,也不管什么结构,只是为了倒出自己生命体验的喜怒哀乐。这其实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会晤。心语倾注于笔端,心灵驰骋于文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运用自己的头脑,放飞自己的想象,面对自己的生活,释放自己的情怀;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得以构建,情感得以丰富,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课堂上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展现出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渴望我们的语文课堂闪烁着语文情趣的光芒,绽放出学生本身的生命光彩,体现着教师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运用自己的头脑,放飞自己的想象,面对自己的生活,释放自己的情怀去读、去思、去悟、去创造,使知识得以构建,情感得以丰富,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
由此可见,以语文本身的趣点照亮学生语文学习之路,激活许多沉睡的课堂,将是语文走向“真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