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及优化模式

2014-02-17曹成刚贺伟婕向晋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大学生

曹成刚 贺伟婕 向晋辉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大学教育所耍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实践探索经验,就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实践探索的路径选择及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优化策略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实践路径 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03-05

[作者简介]曾成刚,贺伟婕,向晋辉,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重庆永川402160)

早在1995年12月,教育部就正式颁布试行了《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列为十大教育内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是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交友恋爱挫折、考试紧张焦虑、求职择业矛盾、人格发展缺陷、情绪调解失衡、经济困难压力等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是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要求的重要形式。

然而,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重点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这既违背了教育全体性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高校的实际。不少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还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校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与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6~30%之间,大学校园恶性事件接连不断发生。伴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着年级、性别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活动“抓两头,放中间”的习惯,即心理素质教育针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就等于忽视了对大学生基本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活动性原则的强调。而这个原则要求在心理心理素质教育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扩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作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大潮扑面而来的今天,如何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特征,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心理健康,保证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和运行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要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非易事,而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大学生要懂得交往,愿意交往,谨慎交往,并在交往中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第二,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进行深入全面精细的思考,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还要善于从身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要以时间、地点、具体条件为转移,敏捷、灵活、严格地处理问题,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思维品质。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当前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谈恋爱,已经不是什么个别现象了。而由谈恋爱引发的一些问题却给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校仅仅采取不提倡、不禁止,保持沉默和回避的态度是不适合的。应将恋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爱情的内涵和意义,引导教育大学生培养爱的能力,进行恰当的两性交往,培养自己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让他们学会处理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集体、恋爱与道德等关系,正确对待恋爱。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路径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大学生入学后,在心理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适应难,这几乎在每个新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对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重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举办了“蔚蓝杯”心理健康有奖征文比赛,要求新生围绕“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这一主题进行思考。此外,我们还为新生进行个别咨询,举办了题为“大学生心理调适及环境适应对策”的讲座,并现场就学生提出的有关疑问进行了答疑。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减轻了新生入学以来存在的心理压力,使他们重新轻装上阵,投入到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中。

为了尽早发现问题,积极防御,及早诊治,全面维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在新生入校接受身体健康检查后,还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和《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将测试结果反馈给了每一位被试。在反馈时,除了向学生讲清分数的含义外,还要着重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评价自己。同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提出建议,对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采取个别咨询的办法,以求进一步了解和解决问题。总的来说,通过测试,既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全面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同时又为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及时地教育学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为研究历届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轨迹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实践证明,由于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对事物感知、接受、转换的能力不同,所以在学校设立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有机配置,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它是可以改变的,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甚至可以弥补先天造成的不足。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他们涉入社会不深,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部分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加强心理素质的自助教育,将心理素质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升学以及择业等问题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第三,重视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尽管在程度上可能不太严重,但它发生的面却很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几乎在每个人身上,在不同时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如不及时解决,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同性问题,适时进行团体咨询;另一方面,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这种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办法,会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第四,做好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治疗,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痛苦。心理治疗是一种比心理咨询更费时、难度更大的康复活动,它主要针对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来实施的。尽管这些障碍和疾病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所占的比例不算太大,但其对患者的影响却是刻骨铭心的,常常令患者和家人苦不堪言,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就可能从此毁掉他的一生。

第五,运用各种媒体,广泛、积极地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院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小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验、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服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要求,让大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素质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良好的心理氛围,能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第一,组建以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一个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以系(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及“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为两翼的三级立体网络机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第二,坚持在各校区实行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安排专、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定期接待学生,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可向学生提供预约咨询,不定时地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个别和团体辅导教育服务。

第三,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培训、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心灵茶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营造浓郁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化策略及发展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化策略

教育策略是选择实施教育目标的最优化方式。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创造与改进,特别是在增强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是非常关键的。

1.和谐互动策略。心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优化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营造和谐互动的气氛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教师应以尊重、平等、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无条件接纳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课堂中师生单向交往的狭隘和低效局面,实现师生之间全通道的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使师生共处于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景之中。

2.行为改变策略。行为矫正在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帮助学生更新认识、端正态度、调节情绪和调整行为方式方法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借助心理学中设计行为塑造或行为矫正的方法和技术,实施行为改变策略。在-实施行为改变策略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实现行为改变目标;二是要促使学生通过实际练习,掌握行为改变的方式;三是矫正不良行为,引导学生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帮助他们分析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提出、指导不良行为的改善措施,及时地对学生制定的矫正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修改。

3.体验内化策略。研究表明,体验内化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起关键的定向作用。本策略的内涵是在学生积极参与训练活动和了解、接受训练策略的基础上,强调对内容和策略等的反思体验过程,保证内化的效果。

4.合理监控策略。合理监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而对训练的全过程积极、适度、主动地进行计划、检查、反馈、评价、调节和控制所做出的教育策划。心理素质教育的合理监控策略,突出地体现在教师对训练活动进行设计和开展的“三导”技术上,即编导、引导和开导技术。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

根据对以上问题及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落得实处,其发展模式应进一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里“以人为本”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分认识教育者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充分尊重自己的工作对象,用平等的态度竭诚为他们服务。过去的心理素质观念就是在思想上、行为上纠正学生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学生的作用。而“以人为本”则是强调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培养个性。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遵循实践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被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强调的是帮助来访者消除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主要方式是谈话,被咨询者重在倾听来访者的诉说,并与之交流沟通思想。同时要把“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尊重和激励上,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由“管教者”、“救火员”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引导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培养健全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导向作用,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勇于进取,增强责任心,保持上进心,提高自信心,以良好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克服消极情绪,为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改革教育内容,完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多采取了以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尽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完善心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一方面要系统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意义的介绍分析,以及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有关技能的训练,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要采用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带普遍性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必须要有完善的内容体系,针对大学生特点及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素质教育计划,及时调整、更新心理素质教育内容,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第四,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往往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适应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学习、人际关系和择业及竞争方面的心理问题。有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为此,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进行心理调查、心理测试和行为观察,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摸清各年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和特点,使心理教育具有针对性。

第五,加强对大学生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情。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绝不只是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的事,也不只是德育部门的事,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各专业课教师都应抓住学生对专业课教育重视程度高,对专业课教师比较信任的优势,将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学科渗透能否产生实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把学科知识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挖掘出来并自觉施教。而这些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判断标准上:心理素质教育课堂上能否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能否为学生创造心理自由的环境,即创设学术自由、学术争鸣、教学相长的氛围,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化解心理上的困境等;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能否把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纳入学科教学大纲之中。目前高校各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的大纲,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内容并未反映在大纲内,既未要求,也无法去操作与检测,更无有力的保证措施。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能够认清新时期的人才观、教育观与素质观,自觉地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第六,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之间的互助。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实现其主动参与,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心理素质教育用注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知、自信、自律、自爱、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等心理素质,无一不是在良好的自我意识基础上形成的。积极倡导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此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平等的交流,对心理健康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应该大力提倡同学之间积极开展心理上的互助活动。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