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道尊严在大学教师当中的偏失与重塑

2014-02-17李学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大学教师重塑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师道尊严的传统及其当代内涵,在此基础上从师德、师职两个维度具体分析了师道尊严偏失的现象,最后从教师、学校、政府三个视角提出了重塑大学教师师道尊严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师道尊严 大学教师 偏失 重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63-03

[作者简介]李学丽,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山东济南2500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曾任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校长麦克·黑姆在1980年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保持极优秀的教师阵容——这是我们大学的核心”。教师是现代大学的中坚和核心,是对学生最有影响的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修养,即教师的师道尊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发展水平。

一、传统师道尊严及其当代阐释

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师道尊严是支配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理念。其表述最早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在学习活动中,尊敬教师最难做到;只有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之道才能得到民众的尊重;道得到尊重,人们才会懂得敬重学业。由此可见,《学记》倡导“师严而道尊”,其目的在于通过尊师重道而推行社会教化,因为“师”和“道”是紧密相联的,“师”是“道”的传播者,只有尊师,才能实现用“道”来化民成俗的目的。在传统的演化过程中,“师”与“道”甚至合而为一,师道被视为“为师之道”,强调师德、师职、师尊。所谓师德,就是强调教师是“礼”的化身,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关于师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师尊,就是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为了强调师尊,荀子把师同天、地、君、亲并列起来,指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取得了与天、地、君、亲同样尊贵的地位。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这一系列的表述,就构成了师道尊严的教育文化传统。

尽管历经时代变迁,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较大挑战,但其合理内核仍然对现代教育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并因时因地生成着,祛除了这一传统中所存在的糟粕,衍生出了新的内涵。就师德而言,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人格示范,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尚的师德体现在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与精神,保持正直、纯洁、独立的价值立场,不随波逐流、不见利忘“道”,充分尊重、理解、热爱自己的学生。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学术道德和生活道德。出色履行师职则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书育人上不辞辛劳、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另外,教师在履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就师尊而言,这是发生变化最大的内容。教师不再具有先天的权威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箴言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过去的学生服从教师改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有道之师尊贵而庄严”,教师之尊的形成建立在师德和师职之上。即教师要取得职业上的尊重(“师尊”),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师职”。

二、大学教师中师道尊严的偏失

德里克·博克说:“在追求真理的圣殿里已处处充满‘冒牌的学者,他们在‘从事着虚假的创造性工作,教师成为地道的‘圣殿行骗者。”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师道尊严的传统更是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尤其是大学教师和大学外部世界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接触,受到社会上的影响和诱惑更多,导致了师道尊严更加严重的异化甚至缺失的现象。

(一)师德:为人师表之维的异化

正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教师的人格、思想信念、道德面貌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良好风范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鞭策力。为人师表,本应行得正,坐得端,但是有些大学教师却“跑了偏”,成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方面,学术道德失范。一系列高校教师的丑闻事件不断涌现:著名教授在微博上不是切磋学问,而是互相指责、谩骂;教师之间不见了相互自由论道之风和团结协作之行,却添了互相揭发彼此所谓的“学术不端”与互相诋毁之行。为了金钱、为了名誉,从顶尖大学到普通高校的院士、教授、副教授等各个层次的大学教师捏造和篡改数据以及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些大学教师把手中的学术变成了纯粹谋生的手段,心甘情愿地做了金钱的附庸,沦为不法企业的帮凶,欺骗百姓。大学教师已经从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的自由探索状态走向被金钱利益和权力意志驱动的功利性状态,“砖家、叫兽”的称呼实质是人们对专家、学者的严重不满。另一方面,生活道德腐化。有些教师形象不佳,作风不检点,缺乏自尊自爱精神,不能做到为人师表。诸如找学生陪老师喝酒、猥亵女学生等此类师德败坏的行为不一而足。这些类似的个案共同编织了当下教师队伍形象的社会认知图景,影响着人们对教师的德性、操守的判断,使教师的尊严扫地。

(二)师职:“传道授业解惑”之职的异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自洪堡建立柏林大学以来,科研的功能便堂而皇之进入世界各国大学的殿堂,而这项研究的实践者理所当然地是大学教师。因而,教师就同时具有了教学和科研两项主要任务。也正是如此,有的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既得利益,一门心思搞科研而无心教学,导致了科研对教学的僭越。一方面,有些大学教师在教学上应付了事、糊弄学生,许多教师对教学投入精力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不愿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另一方面,为了评职称,跑项目,有些教师对科学研究“乐此不疲”。但是,在具体研究环节,一些教师又怠于钻研,为了“提高效率”弄虚作假、滥竽充数。另外,还有些大学教师对其他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评价缺乏客观公正性,学术价值立场疲弱。如那句歌词所唱“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学术上的事也有了类似的境遇,实乃滑天下之大稽。一些学科带头人不但不能使其他人有所克制,自己往往也是经不起检验的学科“倡导者”。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工作表明,他们对科学工作是多么的不尊重。总之,为了所谓的科研,一些教师忽视自己教学的天职,忙于校外兼职这样务实的“第二职业”,乐于赚钱,没有尽到一名教师应尽的教学职责。

三、重塑师道尊严

教师必须有师道尊严,大学教师尤甚。师道尊严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在调整,受社会风气浸染而滑落,这都是眼前的事实。同时,这也昭示着重塑现代师道尊严的急迫性。它需要教师、学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来谱写师道尊严的新篇章。

(一)教师形成自律意识,弘扬师道尊严新风尚

当今时代,“师道之尊”被赋予了新的诠释与内涵,教师越来越需要依靠自身的素质而不是职业权利获取威信与尊严。“师道之尊,师当有道并能自尊,师道方能尊;师道之严,师当自严其道,师道才能严”。教师是重塑师道尊严的主体,师道尊严要靠教师的自律来形成与强化。首先,大学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大学教师要能“拔乎流俗之上”,不能为社会风气所轻易动摇。“他绝不是一个可以买卖的人,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需先善其德,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必须慎独自律,时时刻刻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做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其次,大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是重塑师道尊严的“硬件”。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教师应该成为追求知识、热爱真理的典范,不断丰富、扩展自己的学科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同时,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同于以往的新角色,美国教育家多尔称之为“平等的首席”,即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其次,大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正如津瑟教授所说:“真正的学者——如果他是称职的,他一定是固执的——不会仅仅做一个佃户,而会开垦自己耕种的土地。”大学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这是大学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另外,在学术的道路上,如果教授和学生都无法沉浸于整体的学术,只满足于零敲碎打,不可能出大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被世俗所扰,树立“板凳甘做十年冷”的精神,做潜心研究。

(二)学校加强师德建设,彰显师道尊严新魅力

高等学校是教师践行师道尊严的主阵地,是重塑师道尊严的重要平台。为此,高等学校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高等学校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岗前培训、岗位提高培训等全过程。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第一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师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淡泊名利,以人格魅力和学识能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次,高等学校要加强教师学术研究的责任感,建立学术研究制度,明确学术研究的奖励与惩罚措施,使教师在制度的规约下,审慎对待学术研究工作,克服学术浮躁与学术不端行为。最后,高等学校要切实改变过于关注科研、学历、职称等而相对忽视师德师风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师德师风等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生活道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政府提供制度支撑,重建师道尊严新师风

作为社会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有责任完善制度设计,为师道尊严保驾护航。首先,要从源头上筛选高素质的教师以保障“师道尊严”,严格把关教师准人制度。《礼记·学记》有云:“择师不可以不慎”,即选择教师不能不审慎。未经严格把关的教师队伍必将良荞不齐,严重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师道尊严”也无从谈起。另外,鉴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要改变以往注重知识、学历背景选聘教师的制度,加强对教师人格和心理素质的考察。其次,推行更加严格的制度,严厉打击有违师道尊严的行为。教师要想拔乎流俗之上,具有高出别人的师道尊严,就不能把生活道德问题仅仅交给社会、交给法律这个准绳来裁定,而是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给予师德败坏者更加严厉的惩罚。最后,从物质上保障教师的师道尊严。尽管目前很多大学教师的实际收入还算体面,但却是建立在工资外的“创收”或“项目提成”上的。若仅论教师的工资收入而言,还是比较低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创收”也是教师无奈之举。缘此,政府在出台适当限制教师类似“创收”政策的同时,还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大学教师重塑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