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跆拳道训练课的质性研究
2014-02-17马晓利
马晓利
中华女子学院跆拳道训练课的质性研究
马晓利
以质性研究的范式为基础,采用深入访谈法,结合内因、外因分析探讨中华女子学院15位女子跆拳道队员坚持训练两年后,身体、心理及意志均得到提升,进而得出结论:通过跆拳道训练课的训练及比赛,队员们不仅在体质、技术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更可贵的是培养磨炼了顽强无畏的意志,耐受挫能力亦同样得到较大提高,并潜移默化到生活学习中。
女大学生;跆拳道训练课;质性研究;体育锻炼
长期以来跆拳道运动对于大学生的锻炼价值问题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学者们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通过跆拳道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及心理健康水平;[1][2]能够提高女大学生柔韧、协调、力量、反应等素质;[3]89并且能够使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和肺通气量以及心脏的泵血和收缩等功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女大学生的心肺功能。[4]张玉强指出,女性参与跆拳道运动后个体身体自我的感受会优于男性。在整体身体、力量、自尊差值平均分上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5]同时跆拳道练习对身体自我概念的改变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大学女生。[6]研究还发现,跆拳道运动能消除自卑感,提高自信心。[1]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学者对于女子跆拳道训练运动的研究大多是从设计“各种指标”进行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总体描述了女子跆拳道训练运动对于大学女生的益处。但是,运用质性研究深入访谈的方法至今还属基本空缺,本文欲填补该项空缺。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跆拳道训练课对于大学女生性格、品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和作用,通过对中华女子学院参加跆拳道训练课2年有余的15名队员进行深入访谈,倾听其心声等,目的是深入挖掘跆拳道训练课对于大学女生的影响价值,为高校开展女子跆拳道训练课提供真实有力的依据,也为后续的女子跆拳道运动质性研究做些有益的铺垫。
一、方法与过程
(一)质性访谈法
要深入地了解女大学生们长期坚持跆拳道运动的内心感受,简单的数据统计是无法真正解答的,因为数字不容易与人沟通,也无法反映人们真实的想法。而质性研究通常被定位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研究的多是小样本的经验和事件。[7]103因此,质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了解高校女生通过跆拳道训练课训练后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研究过程
本文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选择中华女子学院参加跆拳道训练课坚持2年余的15名跆拳道训练队队员(在参加高校跆拳道女子组比赛中已取得较好名次)为研究访谈对象。她们最初参加跆拳道训练课的时间是2011年9月,入队之前从未接触过该项运动。截至2013年9月,经过4个学期每学期15周,每周2次,一次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后,这15名跆拳道训练队队员分别参加了首都高校、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女子组)总决赛等赛事。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分别是:2012年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女子组)总决赛49KG级第3名;2012年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女子组)总决赛53KG开关级第3名;2013年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女子组)总决赛57KG级第2名;2012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联赛(华北区)比赛(女子组)53KG第1名;2013年首都高校跆拳道精英赛大学生(女子组)59KG第1名等。
本研究对象均为中华女子学院跆拳道训练课成员,笔者为该课程任课教师,15位访谈对象与笔者共同学习成长两年余时间,彼此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样亲密的关系具备进行访谈和观察的便利条件,符合研究样本的可接近性、非障碍性和被许可程度等一般性标准。[8]47-50
本研究资料收集方法以深度访谈法为主,并以访谈时情境所进行的观察,一并作为资料收集的方法。为避免资料收集的不够全面,以面对面直接访谈进行了第二次资料收集。以QQ间接访谈方式进行了第三次个别问题的补充访谈。另外,在深度访谈阶段,在操作层面上保留了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通过以上不同方式和从不同视角以及采用不同的资料收集技术来研究同一现象,大大开拓了笔者的研究视野。
二、结果与讨论
1.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女生甲说:“以前我在操场跑800米都累得要死,现在跑3000米,也就走半圈就好了,耐力真的比以前强多了。”
女生乙说:“大一的时候我的身体特别硬,军训时我就是那种顺拐的学生。可现在我觉得身体协调多了,竟然能在全国比赛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绩。”
女生丙说:“我刚开始练跆拳道时横叉、竖叉离地面有50公分左右,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现在我横叉、竖叉都能下去了。”
由于跆拳道训练课技术中包括诸多旋转、腾空、起伏、跳跃等动作,而要完成以上这些技术动作,练习者身体各部分机能不但要协调,并且要求具备一定的柔韧以及速度、力量等素质,因此,经过该课训练后的练习者的耐力、协调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2.运动技术水平稳增
中华女子学院跆拳道训练课的队员从跆拳道零起点到取得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女子组)比赛的前几名成绩,运动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跆拳道运动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正如表1所述。
3.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
一位队员说:“现在感觉训练特重要,必须得要来。慢慢就形成习惯了,如果没训练就感觉像少了什么似的。”
另一位队员说:“现在觉得每周训练是应该的,就该做这件事,如果有其他重要的事情,不能参加训练,会觉得很纠结。”
体育运动习惯是大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培养大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良好的运动习惯将会使大学生终生受益,同时也会有益于家庭和社会。
4.切实感受“贵在坚持”
一位队员说:“我以前没有坚持的意识,现在觉得一定得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当我第一次坚持跑完15圈后,这种感觉就更明确了。在训练中,有时会有一阵子感觉真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每次还是咬牙挺过去了。以前没有什么事能切身体会到那种坚持的感觉,是逐渐自己悟出来的。”
表1 中华女子学院跆拳道训练课2年间运动技术、战术水平的变化
另一位队员说:“有一段时间我不想练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运动能力,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最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感觉收获挺大的,现在想想能坚持到今天挺有成就感的。”
一个人意志的培养和锻炼并不仅仅局限于挫折、困难、逆境,有时取得成功时仍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为重要。
5.受挫能力明显增强
一位队员说:“通过跆拳道的训练和比赛,我的受挫能力真的提高了,以前遇到诸如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会哭,现在感觉这些压力根本不算什么事。我现在是‘打不死的小强’。”
大学女生们通过跆拳道运动课的训练和比赛不断品尝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快乐。她们内心逐渐强大,从而增强抗了挫能力,养成了蔑视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以致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强从容地面对。
6.意志力提高
一位队员说:“我做滑步的时候,脚底磨的都是泡,泡破了好疼啊,现在我脚上全是老茧.我妈看见就说怎么练成这样了,别练了吧。我倒觉得没有什么。那时候觉得挺苦的,但现在再想起以前就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再经历生活中别的事情就觉得不算什么事了。”
另一位队员说:“上次打比赛的时候,我腿上肿了一个大疙瘩,特别疼,在这种情况下我竟然还坚持打完了比赛,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能坚持下来。”
在跆拳道的训练和比赛中经常要克服给自身肉体带来的疲劳、疼痛,甚至伤病的痛苦,大学女生通过身体的磨炼提高了坚韧、坚忍的精神,不断克服着自身的软弱,意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意志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并在人们调动自身力量去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因此,通过跆拳道运动课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意志力对于保持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7.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责任感
每当看到其他学姐、学妹对校跆拳道训练队员们投来羡慕的眼神时,每当一次次击败对手赢得比赛好成绩时,跆拳道训练队员们会由衷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不仅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征服感,并且极大丰富了其内心情感世界,真正切身体会到了集体的荣誉感。
一位队员说:“当我在比赛的时候,观众喊‘女子学院加油,女子学院真强’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我代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中华女子学院,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集体责任感是代表集体的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校跆拳道训练队员们通过比赛,一次次体会到了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8.培养机敏、灵活的应变能力
一位对跆拳道训练课有较深刻理解的队员说:“跆拳道比赛最重要的是要动脑有智慧。”跆拳道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它不仅比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一种智慧的较量。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可把表现为肢体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培养了队员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机敏、灵活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中华女子学院跆拳道训练队15位队员通过2年余的训练和比赛,她们的品质例如,坚强、意志力、吃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受挫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均有较大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她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人的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更为重要。林崇德教授经过10年的实验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更要依赖非智力因素。[9]327实践证明:跆拳道运动对于中华女子学院跆拳道队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精神正是当代大学女生所缺乏的宝贵品质。世界上多有成就伟大事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意志品质,那就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坚强的意志,持续的努力是大学女生在奋斗途中真正的幸运之源。
三、归因理论分析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它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海德(Heider)的“恒常原则”理论认为: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指努力、能力、个性、品质、动机、心情、态度等方面;外部原因指任务、速度、他人影响、机遇等这些原因与其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为;行为结果=f(努力、能力、有效环境)。
从上述的归因理论分析来看,中华女子学院15位女子跆拳道队队员身体、心理素质及意志的提升,是由内因与外因联合决定的。
1.内部原因
第一,兴趣。最初15位队员都是非常热衷跆拳道运动,并经过选拔进入到校跆拳道队进行训练的。一位队员说:“我感觉练跆拳道既帅气,又比较优雅。”另一位队员说:“觉得对跆拳道挺感兴趣的,我就报名参加选拔了。”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①海德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 1896-1988),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海德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
第二,自身性格特点。有的队员属于强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体育学习中她们自我效能感往往影响继续从事体育活动的意愿。自我效能感越强烈,个体付出的努力会越多,持续的时间会越长。如一位队员说:“有一次为了能打比赛,我一周之内降了6斤体重,几乎每天不吃什么东西,最后参加比赛并取得成绩,觉得很值。”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充满信心,在遇到困难或被对手击败后,愿意付出更大努力,采取各种办法战胜困难以取得下次比赛的胜利,取得进步或获得比赛胜利的满足感,同时也进一步增大了她们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大,又能促使她们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此循环,其参与跆拳道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逐渐由弱到强,并不断地由行为动机转化为行为习惯。
第三,期望达到更高水平,是坚持的动力。班杜拉把期望分为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所谓结果期望,是指人们对某一种行为导致某一种结果的推测。所谓效能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和判断,亦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如果行为主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积极地尝试完成这一活动。班杜拉认为,当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建立在效能期望上的自我效能,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②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女子跆拳道队员在技术、战术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对跆拳道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是她们热爱跆拳道,坚持跆拳道运动的动力。正如队员说的:“别人觉得我踢得挺好了,但是跟高手比起来还有差距,想要做得更好就得一直坚持。”
2.外部原因
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承认学生的个体心理,忽视外因(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10]35中华女子学院女子跆拳道15位队员能够坚持长期训练不仅仅受内因影响,外部因素也不可忽视。
第一,学校各级领导鼓励、支持女子跆拳道队的发展。例如,体育教学部提供室内场地专门用于跆拳道训练和教学,且每年有固定的训练经费用于教师、学生以及各种训练器材和设施的维护。(1)教学保证。学校、体育教学部每年划拨经费用于该课教师的训练和培训,教师每年至少有1—2次外出学习和培训机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跆拳道训练理论和方法,从而传授给队员最先进的跆拳道技术和裁判方法。还有,每当跆拳道校队取得成绩后,会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嘉奖,对于教师付出心血给予了充分肯定等。(2)鼓励队员。跆拳道校队每年要参加北京市大学生跆拳道比赛和全国大学生跆拳道比赛2—3次,参赛人数约10—15人。每次比赛经费包括路费、参赛费、会员费等,学校、体育教学部都尽量予以支持。同时,队员每次比赛取得成绩后,各院系都表扬获奖学生,使获奖学生受到极大鼓舞,不仅增强了自信心和荣誉感,更坚定了今后努力训练的决心。另外,每学期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分,其中参加各种活动占一定分值,体育则包括在其中。从以上可以看出,学校和体育教学部的支持是学生参加跆拳道运动训练的有力保障。
第二,严明纪律是保证训练质量的前提。在争得了队员的同意后,校跆拳道队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训练课不允许迟到、旷训。训练中,绝不允许谈与训练无关的话题,教师要求的训练任务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果违反队规,则会受到较严厉的批评惩罚。因此在严格的组织纪律管理下,在良好的氛围影响下,队员们人人刻苦训练,时间和效率都得到了保证,这应该就是从众心理。从众是一个人因为群体或个人真实或想象的压力而产生的信念或行为的改变。一般认为,从众源于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与团体保持一致的动机,这种动机导致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
第三,授课教师。在跆拳道训练课中,教师自身的智慧、知识、品行和对跆拳道深入的讲解等都极大地影响和感染着队员,并直接深入到其内心世界。同时,克服了自然权利影响的表现性、暂时性、浅层性和公式化,使队员首先在感情上接纳教师,并视为良师益友和崇拜的偶像。教师则以其内在人格力量,自身完善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人格品行等素质深深影响、感化和教育着队员。
第四,训练比赛的激励最终内化为运动习惯。队员们参加跆拳道比赛时既有失败也有胜利。失败了她们越挫越勇,胜利了可使她们增强自信。在训练和比赛的磨炼中,队员们不断提高运动技术,这些外在因素推动着,她们在运动场中坚持再坚持,最终养成了运动习惯。依据自我决策理论,个体参与身体活动的动机发展是一个从动机缺失到外部动机再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连续过程。外部动机是以多维的形式自然存在的,它分成四种类型:外部调节、情感调节、认同调节和综合调节。当身体活动参与的愉快感受引起个体对于身体活动的兴趣时,这将导致动机从外在强化向内部需要转化,随着内化程度的不断增加,于是转化为内部动机,最终形成运动习惯。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华女子学院跆拳道训练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参加该训练课的15位队员通过2年余的训练和比赛,不仅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培养磨炼了她们顽强无畏、抗受挫能力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又会潜移默化到她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使之终生受益。
[1]范海彪.跆拳道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1).
[2]乔长泽.跆拳道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8).
[3]王智慧.现代跆拳道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王智慧,等.跆拳道训练与女大学生体质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4).
[5]张玉强.跆拳道对改善大学生羞怯感和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2,(2).
[6]牛宙.大学新生跆拳道锻炼对自我效能和身体自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曹爱华.女博士生成就价值观的质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9]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贾春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Taekwondo Training Class at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MA Xiaoli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15 female Taekwondo practitioners at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improved after two years of persistent training focused on inner and external causes.It concludes that withi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he Taekwondo practitioners not only improved their physique and skill,but also cultivated tenacious,fearless willpower and improved their ability to manage frustration.These skills were also used beyond the realm of Taekwondo in life generally.
female students;taekwondo;qualitative research;physical exercise
10.13277/j.cnki.jcwu.0016
2013-11-07
G642
A
1007-3698(2014)01-0110-05
马晓利,女,中华女子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