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黄:贡品小米的科技之路
2014-02-16
文|本刊记者 谢 晴
沁州黄:贡品小米的科技之路
文|本刊记者 谢 晴
山西长治市北部,有一个仅有18万人口的小县城,名为沁县。沁县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煤海中的绿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之称,总面积1297平方千米。
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首小诗,“太行观雁舞,汾水听嘤声。粱买沁州黄,酒沽杏花村”,诗中提到的沁州黄,位居中国四大名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米,也是沁县人的骄傲和希望。
昔日的沁州黄,虽然遐迩闻名,但是它只是帝王妃子们独享的宫廷贡品,如今的沁州黄,以其卓越的品质博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将沁州黄小米发扬光大的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
物华天宝昔日贡品
关于“沁州黄”的来历,在沁县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几百年前,这里曾遭遇大旱,所有庄稼全都旱死,唯有一个寺庙外的几株野谷生机盎然。后来寺庙的和尚将谷穗采回来种到寺外其他地里,经年累月,培育出一种品质优良、独一无二的谷物“爬山糙”。
沁州黄的名字第一次走向世界,始于清代末光绪年间。在印度举办的博览会上包括贡品沁州黄在内的一批中国特产被送去参展,结果沁州黄一鸣惊人,一举获得金奖。1915年,沁州黄小米在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的万国博会上又获金奖。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产所异,必有所依。沁县这块土地上之所以能够产出稀世珍品沁州黄,自然是因为这里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沁县地势四面环山,中间盆地,丘陵起伏,河流众多。据史资记载,上古时期,现在的沁县盆地就叫沁阳湖,原是波翻浪涌的水乡泽国,直到大禹治水,凿开二神口,沁阳湖才变成了陆地。亿万年的积淀,大自然的恩赐,给这里留下了优质的红黄黏质土壤,加上昼夜温差较大等气候条件,使这里出产的谷子、瓜果都具有优良的品质。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沁州黄小米独一无二的特质——色泽鲜黄透亮,颗粒圆润饱满,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以及钙、磷、铁、锌、硒等微量元素,为清凉性滋养强壮品,用它制作的米饭清香味美,闷饭、蒸饭入口越嚼越香。《中国谷子品种资料目录》中编入的11000多个谷物品种,经专家鉴定没有一个品种所含的矿物质、营养成分能比得上“沁州黄”。“沁州黄”名列四大名米之首(其余3种为山东省金乡县的金米、章立县的龙山米、河北省蔚县的桃花米),被誉为“小米之王”。
其实,沁州黄的神奇魅力,早已留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铭刻在历代人民的心上。
五千多年以前,炎帝在太行、太岳之间尝百草,“教耕生谷”,走上了五谷神的尊位。据《帝王世证》、《风土证》等文献记载和权威学者考证。神农炎帝得嘉禾之处,在羊头山。而山西沁县境内的优牛山,古代就叫羊头山,山上曾建有五谷神庙,正是炎帝得嘉禾的地方。
公元前156年,汉文帝回长安即皇帝位,途径沁县优牛山,适逢皇后生子。当地所产的小米粥,保证了皇后母子健康平安,这位皇子就是雄才文略的汉武帝,优牛山至今遗留尚存。
从明朝嘉靖年到清朝各代,沁州黄一直是宫廷贡品。康熙年间,沁县出了一位名人叫吴典,他曾担任过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位居宰相。最初到京城任职,他当过光禄寺少卿,专门负责皇帝膳食的供应和管理。康熙皇帝天天美味佳肴,早已吃得腻烦、食欲不振。吴典就把沁县的糙谷米熬成米汤敬奉给康熙。康熙皇帝见这米汤色泽金黄,龙心大悦,喝在口中甜润可口,清心宜人,当即拨墨挥毫,御封“糙谷米”为“沁州黄”。康熙的推崇,使沁州黄名声大振。热心于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曾来沁县游览,寻找沁州黄品质优良的秘密,写下了“骑白马、过草庄,谁家少妇碾黄粮?轻帚扫,慢簸扬,粉糠扑面眉带霜”的诗句。
民国时期,许多党政要人也非常喜欢食用沁州黄小米,阎锡山经常把沁州黄小米作为首选礼品送给上司和同僚们以联络感情。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中共北方局等首脑机关曾长期在沁县驻扎。沁县人民年年输送给子弟兵的小米为主粮食超过万担,保证了八路军领导和伤病员的健康,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的光辉篇章。
毛泽东在延安时就养成了喜欢喝小米粥的习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亲自把沁州黄小米送给毛泽东食用。毛泽东食用后大加赞赏,此后凡喝小米汤,就用沁州黄。从1949年起,沁州黄小米就是中央高级首长的特供用品,每年都要由地方专送几千斤到上万斤。
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石耀武。
地灵人杰传承才有财富
虽然沁州黄早已是皇封贡品,中外闻名,但在悠悠千百年的岁月中,却基本上处于一种老百姓年复一年播种自选自种的状态。由于年代久远,沁州黄发生了混杂退化的现象,株秆高低不齐,谷穗大小不一,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沁州黄谷子的亩产通常只有七、八十斤。在那以填饱肚子就算的年代,产量较低的谷子,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被人重视,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昔日的皇家贡品,不能在今日沉沦!
从20个世纪80年代初起,沁州黄小米公司与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大等机构合作对沁州黄进行提纯复壮。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需要艰苦的探索和无私的奉献。面对难题,山西农大农学系毕业,已在沁县科委工作的陵川人耿聚平主动请缨,承担了沁州黄提纯复壮的科研任务。从1982年起,她历时五年,顶烈日、冒风雨,和穗行圃打起了交道,经过反复筛选,年年试种,终于渡砂淘金,从千千万万颗谷粒中选育出两个优良品系——沁84012、沁84017,在提纯复壮的同时,耿聚平还采用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农家肥和化肥,对不同谷子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土壤、肥料、气候的对比,基本上搞清了沁州黄谷子的生理学特性,以及沁州黄谷子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大面积种植沁州黄提供了依据,dl夯实了基础。1988年沁县县委政府把沁州黄列为沁县农业七大开发项目之一,并且成立了沁州黄开发服务中心,迈开了名牌开发的步子,耿聚平也被人们誉之为“沁州黄传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沁州黄”开始向市场推广。2002年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开始将“沁州黄”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逐步向品牌优势转化,开始走向更为稳健、快速的发展之路,“沁州黄”也成为山西一块不可多得的知名品牌。作为农业产业,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为当地农民带来的好处更是不可估量,直接与间接带动了几万农民的就业与增收,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上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绿色标准化基地试验点。
石耀武在CCTV《乡约》节目录制现场,与大家共同演唱公司歌曲《我家乡的沁州黄》。
科研带领走企业化、品牌化道路
目前,沁州黄在沁县及周边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老百姓每市斤谷子地头价3元钱,一亩毛收入1700~2000元,是玉米的2~2.5倍。而在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基地以外的谷子,每斤只有9毛到1块钱。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石耀武认为,农民给沁州黄种地,收入高,利润大,其原因就是农业企业化,企业化为传统种植方式改革提供了条件。他说:“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是需要改革的,农民在缺乏科研、技术、资金、市场等产业要素的情况下,迈上产业开发道路并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把农民的行为统一到企业行为中来,由企业组织农民去解决农民自己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事情。”
石耀武介绍,沁州黄小米品质的稳定提高,得益于老品牌提纯复壮、新品种改良培育、谷子专用肥研发、各品系对比试验、肥料对比试验、新技术采用试验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持久攻关和创新。
20世纪八十年代的科研示范推广工作拯救了沁州黄这一古老品种,选育出两个优良品种,并获得“全国一级优质米”、“全国最佳小米”称号,被推荐为“衡量全国小米优劣的标准”。公司组建以来,坚持科研攻关不动摇,积极与山西省农科院谷子所、经作所、省农业厅土肥站、技术站等专业科研单位合作,聘请国内知名谷子专家组成科研攻关团队,收集国内优质谷子品种百余个,包括古代三大名米,当代培育的其他品种,以“沁州黄谷子”为对照,在产量、品质、色泽、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试验,选育出新品种5个,沁州黄新品系7个,以沁州黄谷子为亲本,通过正、反交,配制出13个杂交组合,进行新品种F1和F2代种植试验。同时,开展了黄、白、绿、黑等彩色小米的品种试验,进一步丰富谷子品种,开拓新的经营领域。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沁州黄品种退化问题,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另外,推进标准化也是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小米产业联结着千家万户,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走向现代农业,首要解决的是标准化问题。基地建设的核心也是标准化。公司遵循沁州黄的生物学特性和它所要求的生态环境,制定并实施了耕作标准、良种繁育标准、施肥标准、轮作倒茬标准、播种标准、田间管理标准、病虫害防治标准,构建起基地建设标准体系,采取“统一规划地块、统一品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方式,把基地变成了小米产业的原料生产车间,进行企业化管理。种植农户不离乡土,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一张订单,载明了地块、亩数、种植品种、施肥量、收购量、订单保护价、基地负责人、技术指导员等内容,明确了双方权利和义务,一年收成早知道,有问题、困难该找谁,心中有数。企业经营有计划,产品质量从源头抓起,可追溯。为保证标准到户,不打折扣,沁州黄辅以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聘用了一批县级退休农业技术干部,专职专业搞技术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聘请专家、教授、高技术职称人员,利用农闲举办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乡村农技骨干。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密切了公司和农户关系,实现了互惠双赢目标。
企业化还需要市场化管理。市场是企业经营的龙头,沁州黄紧紧牵住市场这一牛鼻子,不遗余力构建营销网络,主打北京市场,稳固占领山西市场,辐射东北、华北、西北市场,进军江南市场,根据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包装,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借鉴和学习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和经验,建立起适合实际的和现代市场接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设立了适应营销需求的专业营销中心,高薪聘请营销总监,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团队。企业经营围着市场转,职能部门和子公司各负其责,构建企业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推进绩效工资和目标管理考核,建立了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为了维护沁州商标的合法权益,企业组织了专门队伍,运用法律手段全面开展维权活动,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确保沁州黄品牌形象。
在市场指导下,沁州黄还紧紧抓住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大好时机,连续实施了一批国家、省级项目工程,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引进项目,引进资金,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综合办公楼1000多平方米,标准化生产车间800平方米,谷子贮藏库1500平方米,成品库300平方米,新改造安装加工、色选、真空包装设备,实现了产品加工、标准化流程作业的目标,彻底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装备落后的状况。在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QS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检测、关键工序控制,安全保障等相对薄弱环节,厂区绿化、亮化、美化逐步到位,树立了企业崭新形象。企业化使沁州黄从品牌保护到品牌创新科研、标准和市场三驾马车把农民和小米带进了产业化经营的新历史,完成了“沁州黄三级跳”。一是公司+农户,重点是扩大规模,初级阶段。二是公司+合作社+基地,重点是占领市场,中级阶段。三是公司+合作社+品牌经营,重点是战略扩张,高级阶段。但不是说这样就完事了,当农民行为方式企业化了,就轮到做品牌、塑形象的事了。产品质量是品牌的本质和基础,也是品牌的生命。沁州黄作为历代朝廷贡品,是凭借优良的品质取胜的。
集团公司董事长石耀武(右三)陪同谷子专家刁现民(右二)、张喜文(右一)参观沁州黄科研展馆。
灿烂前景美好愿景
沁州黄未来十年的愿景是全方位开发小米的营养价值,创世界小米第一品牌。
沁州黄希望用十年的时间,将集团发展为总产值超过26亿人民币,主营业务覆盖谷子品种选育、谷子专业肥生产、谷子种植小米加工与销售、小米深加工、小米餐饮业等综合企业。到那时,沁州黄的绿色生态基地规模要达到25万亩,农户种植面积要达到30万亩,签约农户10万户,种子和肥料销售额接近9亿元人民币,小米销售额超过6亿人民币,小米深加工和延伸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太行山特色销售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端小米产业集团。
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沁州黄制定了详细的人才战略,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提出诚信经营、创新服务、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
目前,沁州黄集团现有员工230名,其中沁州黄谷子专家1名,高级农艺师3名,专业技术人才18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到30%。集团公司从董事长到基层管理人员,上下同心,全力培育以谷为本,坚韧不拔,关爱健康,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崇敬谷子,热爱谷子,研究谷子,呵护谷子,发展谷子,人人争当谷子专家、谷子守护者和谷子传道者,为了沁州黄事业的发展,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一往无前,永不放弃。
“关爱健康”就是要心中常有消费者,把让世人在享受甜润可口的同时得到健康营养作为追求,时时刻刻为消费者着想,让消费者满意,努力创造企业和社会互利双赢的环境,创造集团可持续发展的万世基业,把沁州黄开发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谈到未来发展和企业转型,石耀武表示,现在是沁州黄集团企业转型再次创业,创造世界小米第一品牌的关键时期。品牌贵在权授,重在经营。
沁州黄人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干下去,公司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明天就一定会更好!沁州
扩展阅读
沁州黄小米的产品特点
黄小米产于“中国名米”之乡——山西省沁县,栽培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各代一直是宫廷贡品。1986年在石家庄中国作物学会谷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荣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同时确定沁洲黄小米为衡量全国各种小米优劣的标准。2000年,沁州黄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纯天然绿色食品。
沁州黄小米色泽鲜黄透亮,颗粒圆润饱满,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氨基酸以及钙、磷、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素以:“罕见佳肴,上乘佳品”蜚声海内外,自古就是产妇、婴幼儿、老年人、病弱者的首选补品。用其制作的米饭清香味甜,尤其配以绿豆等熬制的米汤,清凉下火,滋养体魄,被称为“新世纪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