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十年播撒科技的种子收获丰收的果实
2014-02-16
文|本刊记者 谢 晴
粮丰十年播撒科技的种子收获丰收的果实
文|本刊记者 谢 晴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据统计,粮丰工程执行十年来,带动我国粮食生产面积累计增加16.75亿亩,粮食增产累计9908万吨,累计增收1693亿元,为我国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6月17日,新华社传来消息,目前我国夏粮收获已经超过九成,专家分析称,今年冬小麦继续增产,单产创历史新高,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夏粮“十一连丰”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对巩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有重要意义,也证明了多年来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包括补贴、价格政策、科技支撑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夏粮在粮食“十连增”的高起点上再获丰收,与由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主导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下简称“粮丰工程”)的带动和支持作用是分不开的。
粮食丰产,科技支撑。总结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十年来的经验和成果,不难发现粮丰工程所强调的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粮食增长理念,提出的科技团队建设和示范应用做法,以及所秉持的既重视单产又强调大面积丰产的观点,将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与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形成了独有的科研链、产业链和商品链优势,带动了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为了总结粮丰工程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总结粮丰工程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和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总结粮丰工程实施以来的机制体制创新等经验做法;宣传粮丰工程为实现“十连增”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化“粮食安全,科技为先”的意识;寻找阻碍粮丰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关键因素,在粮食安全新形势下,提出进一步推进粮食丰产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点措施,为粮丰工程的下一个十年打造良好开端,《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月度会议——“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五方谈”特别邀请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相关专家、政策制定机构、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于近日以“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丰产”为题召开主题论坛,以期总结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新经验,拿出新形势下的应对措施。
粮食安全 科技保障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适度进口、保障产能、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新战略,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更要吃得安全。我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和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底线基础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粮食总产量达到6亿吨的新台阶,但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量也在不断扩大。总体上,我国粮食安全依然处于紧平衡态势,不可轻言粮食过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确保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依靠资源和能源要素驱动的传统粮食生产体系难以为继。
此外,粮食与地少水缺矛盾更加突出,必须依靠技术提高单产,走节水节地粮食生产之路;粮食与农民增收矛盾更加突出,必须依靠技术提高效益,走粮食高效产业化之路;粮食与种地劳动力不足矛盾更加突出,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率,走粮食适度规模机械化之路。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矛盾更加突出,必须依靠技术增强竞争力,发挥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的潜力。
面对新需求和新矛盾,长期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粮丰十年 成果斐然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于2004年启动的粮丰工程为我国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下降,从1999年的5亿吨下降到4.3亿吨,在这一严峻形势下,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个粮食主产省政府,启动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目前,粮丰工程已经实施了10年,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粮丰工程取得了全方位的卓越成效,为我国粮食增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十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前的4.3亿吨,跃升到2013年的6亿吨。
这十年,粮丰工程带动我国粮食生产面积共增加16.75亿亩,粮食增产共计达到9908万吨,粮食产量增收共计1693亿元。
这十年,我国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新了产量性能优化等作物高产高效理论,以及缩株增密、双晚双高、精准栽培、条带深旋和节水省肥等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我国粮食科技水平。
这十年,我国创造出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单季稻亩产937.2公斤、双季稻亩产1355.2公斤,黄淮海小麦亩产789.9公斤、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1770.5公斤,东北平原雨养条件下春玉米亩产1183.49公斤,再生稻和稻麦两种植系统周年单产超1500公斤等多项超高产记录。
粮丰十年 科技支撑
据介绍,“十二五”以来,粮丰工程在项目区的204个县(市)累计建立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核心试验区44万亩、技术示范区2665.27万亩、技术辐射区26321.06万亩,“三区”增产粮食1421.20万吨。
粮食安全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之路。经过十年的努力,粮丰工程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据赵明研究员介绍,东北平原的南部(辽宁)春玉米、北部(黑龙江)春玉米、中部(吉林)春玉米,华北平原的东部(山东)小麦玉米两熟、中北部(河北)小麦玉米两熟、南部(河南)小麦玉米两熟,长江中下游的南部(湖南)双季稻、北部(湖北)双单季稻、南部(江苏)粳稻、南部(江西)双季稻、四川盆地单季粳稻、江淮中部(安徽)稻麦,都是在粮丰工程主导下推出的区域丰产高效技术。
此外,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可持续高产实践中存在主要障碍问题,粮丰工程从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栽培理论的角度出发,开展大协作、强公关,三大作物共性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持续增产做好技术储备。这些共性关键技术包括: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粮食主产区农田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粮食主产区三大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村储粮、防虫、防鼠关键技术,粮食干燥防霉技术和质量监控关键技术,粮食主产区农田质量培育与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粮食主产区资源承载力与紧缺资源技术替代研究,粮食主产区主要经济作物增效技术,稻谷、玉米高效干燥新技术与开发,稻谷、小麦、玉米保质储藏新技术与开发,玉米、小麦储运减损增效技术等。
在科技成果方面,到目前粮丰工程已获得科技成果与奖励2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7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8项,获得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专利200多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24项,完成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67项,发表科技论文 2971 篇(其中SCI 182 篇),出版科技著作 110 部。
粮丰工程实施十年以来,还为我国培养了不同层次的人才1448名,基层技术骨干10000名,种粮大户1000户,培训农民超过308.4万名次。
粮丰工程在我国各地建立的各类示范基地共计491个,中试线26条、生产线23条,这些示范基地有效地提升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增产增效技术水平,为全国实现连年增产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更为重要的是,粮丰工程集成了一批技术体系,为区域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粮丰工程所集成的一批区域特色的栽培技术体系,还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赵明研究员介绍,在三大平原,粮丰工程的12个项目实施省将三大作物已有的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出一批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共集成配套技术180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六省集成双季稻丰产高效、固定厢沟油稻双免栽培、数字化栽培、机插秧壮苗防早衰技术及“三高一保”综合等配套技术79套,华北平原三省集成冬小麦节水超高产栽培、氮肥后移延衰及夏玉米延衰增产、玉米抢茬夏直播,适时晚收增粒重以及小麦-夏玉米两熟亩产吨半粮栽培、高产群体质量配套技术14套,东北平原三省集成春玉米超高产生产、高产土壤耕层构建、缩距增密及抗低温高产标准化配套技术35套,共性课题集成华北平原资源节约高效型周年超高产栽培、化学调控、肥水资源高效、农田生态健康评价、农户小型粮食保质干燥等配套技术52套。这些集成技术经大面积应用,显著提高了三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蒋丹平副主任表示:“粮丰工程不仅仅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更应该是科技惠及三农的典范工程,应为给农民带来实惠、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
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协同创新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蒋丹平副主任表示:“粮食安全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之路,‘粮丰工程’是我国为粮食安全谋全局的设计,也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之一。‘粮丰工程’是一面旗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部署和举措。目前,全国有40%的县实施了‘粮丰工程’,在‘十二五’向‘十三五’过渡的关键时期,要从战略战术层面,进一步定位和规划好‘粮丰工程’的路线图,做好预测工作,打好粮丰的每一个战役。要从中低产田、盐碱地、旱地、节水农业等领域进行突破,做好‘粮丰工程’与盐碱地改造、渤海粮仓等几大工程的区分定位和协同互补工作。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创新,重点是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此外,‘粮丰工程’不仅仅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更应该是科技惠及三农的典范工程,应为给农民带来实惠,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
赵明研究员说:“粮丰工程是几个部委联合进行大项目规划,多部门合力推动的,这种机制在农业科技领域是前所未有的。这样一个全国推动的大项目,我们在规划设计上确实殚精竭虑。”他介绍,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技术方案设计上采取了“三三三”的设计理念。第一个“三”指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重点粮食作物;第二个“三”指突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突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建设;最后一个“三”指突出技术创新的核心区、技术集成的示范区和大面积引导的辐射区的“三区”建设。
此外,粮丰工程在全国性农业科技组织模式方面可归纳为“五突出五强化”。
一是突出立项意义,强化程序化组织。体现在目标的规范化,以及立项的程序化和过程管理。在粮丰工程三期(2011~2015),采取了多目标同步发展,进行了矩阵式、组合式设计,把工程分为三个项目。进入“十二五”期间,粮丰工程加强了立项程序管理,在项目建议提出、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入库论证、项目分批启动、细化实施方案、签订任务书、召开启动会等程序上都按照农业科技改革的要求进行。同时,加强了工程三期项目的过程管理,这些做法为我国组织大规模区域农业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二是突出顶层设计,强化层次衔接。突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突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突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建设的“三三三”顶层设计,注意了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区域性特色更加明显,创新性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显著。这种组织形式为渤海粮仓科技工程、旱区粮食重大区域性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样板。
三是突出目标任务,强化部门联动。作为一个全国区域性粮食科技项目,粮丰工程在实施和组织形式上采取了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即以科技部牵头,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全国粮食总局和粮食主产13省,共同联动推动。在项目启动时明确任务责任,确定了层次性任务,实施区与子课题也进行了层层签订任务合同,形成了分工合作的项目管理机制。这些措施有效带动了地方组织粮食科技攻关活动,为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的有序化和层次化管理提供了案例。
四是突出运行机制创新,强化多元结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强,直接服务于农村与农民,需要发挥管理部门的智慧,科技部门的创新能力,农民种粮积极性,才能有效实施与推进。在10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粮丰工程建立了多元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比如,建立的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了发挥科技特派员积极作用;探索的“课题+基地+企业+农户”等创新模式,加大了企业参与项目实施力度;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发挥了科技宣传与基层推广动力。
五是突出绩效管理,开展项目专员制试点工作。粮丰工程明确了任务责任,确定了定量化、指标化、可考核的一系列指标,现场评估,中期考核,并逐渐建立有成效的数据库和项目效应的问卷调查,有效保证了项目实施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明研究员说:“(粮丰工程是)几个部委联合进行大项目规划,多部门合力推动,这种机制在农业科技领域是前所未有的。这样一个全国推动的大项目,我们在规划设计上确实殚精竭虑。”
粮丰工程还实施了项目专员制度。作为该项目的试点项目,粮丰工程聘请部分老专家和现任专家共同组成专员专家组,以第三方评估的角度来客观了解和审视项目和课题任务落实与实施成效,以推进工程有效实施为出发点,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系统分析,对提高工程实施质量发挥了有益的促进作用。2013年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7省(区)进行了两次调研督导,2014年5月下旬对小麦主产区的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4省进行了调研督导,对各省承担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的任务落实、实施成效、经费到位与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对实施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工程实施建议,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了评估督导报告。
“‘粮丰工程’改变了以往科技管理部门发布一个指南、大家进行小而散研究的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全方位实施。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大范围、多省市的科研合作,尤其适合这种公益性项目。”赵明说。
河北农业大学马峙英副校长结合粮丰工程河北省项目区的工作情况,表示:“河北省积极探索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更加注重项目区的顶层设计,加强课题的有效整合,统筹建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项目区,实现研究任务的统筹管理与资源的有序协调,有效提高项目区工作运行效率,用科学规划全力推进‘粮丰工程’的实施。”
谈到粮丰工程,黑龙江科技厅农村处曹忠德副处长说:“所有的黑龙江院校单位都支持和参与了‘粮丰工程’。”他还在五方谈上介绍了黑龙江省项目区重点推进的工作。他说:“黑龙江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两大平原’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重点,主要针对制约黑龙江省玉米、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产不稳、总产不高等主要障碍因素,以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玉米、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设置粮丰重点课题。”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曹阳研究员提出,粮丰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更加深入了解农民,多考虑他们的需求。他还从产后课题角度介绍了粮丰工程所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和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同朝教授提出,在当前形势下,粮丰工程可否在土壤调控、生物应用、节水、机械化、轻型栽培等方面多下功夫,研发出更多更好的技术供农民使用。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济民副所长认为,粮丰工程技术创新的价值在于集成创新,不能让技术创新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使用。
作为企业代表,吉林大丰收农业有限公司司伟东董事长向与会的粮丰工程专家提出了开展订单农业的建议,以及如何解决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的问题。
江西农科院彭春瑞教授在介绍了粮丰工程江西省项目区工作情况后,也谈到了技术配套和多部门协同合作的问题。并对推进粮丰工程创新和应用,提出了建立稳定的技术创新支持机制,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农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紧密联系新形势下的生产需求开展技术创新等建议。
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战略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只要坚持以科技为核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协同创新,创新运行模式等手段,在政府行政力量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机制的帮助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一定能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技术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