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工程:用科技打破制约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2014-02-16曹忠德黑龙江科技厅农村处
文|曹忠德 黑龙江科技厅农村处
粮丰工程:用科技打破制约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文|曹忠德 黑龙江科技厅农村处
2013年黑龙江省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项目,在玉米、水稻“一田三区”总示范面积4207.4115万亩,共增产粮食175.966万吨,增产效益43.46亿元,为黑龙江省粮食丰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黑龙江项目区以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玉米、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针对制约黑龙江省玉米、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产不稳、总产不高等主要阻碍因素,开展玉米、水稻的高产攻关研究,突破玉米、水稻在种植方式、密度、育苗等关键单项技术和创新研究。同时,项目将所取得的关键技术与常规技术集成创新,建立适宜于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模式,在玉米、水稻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并大面积应用。黑龙江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连续三年实施3期。
抓紧技术攻关、示范和转化
黑龙江省“粮丰一期”的重点工作是核心试验建设和重点攻关,同时也开展了玉米最佳施肥效率、旱区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及调控技术、玉米平作技术、早熟春玉米耐密植综合技术研究;水稻施肥、灌溉、栽培密度、秸秆还田、工厂化育秧技术研究。
“粮丰二期”时的重点是示范和辐射,把优良品种应用、秸秆还田、工厂化育秧、农田智能信息化、均衡增产等技术,在国营农场进行大面积的示范和辐射。“粮丰三期”的重点是技术集成转化,在粮丰一期、二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组装集成水稻玉米丰产节水节肥技术。在实施国家粮丰工程项目中,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省农垦科学院、农垦建三江分局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地方的400余名科技人员,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全省19个县市、28个农场建立了“一田三区”示范基地,并开展了“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高产高效标准化技术”、“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20余项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三年累计建立玉米、水稻高产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总示范面积7532.659万亩,总增产粮食393.808万吨,总增产效益70.0935亿元。
领导支持全员参与
黑龙江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做法与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粮丰”联合领导机构。黑龙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今年批准实施的“两大平原”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都说明了国家和省对黑龙江农业发展的重视,因此实施粮丰工程为黑龙江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备受各级领导关注和支持。为了确保粮丰工程顺利实施,黑龙江省建立“国家粮丰工程”联合领导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省科技厅厅长为副组长,省科技厅、省农委、省财政厅、省农科院、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主管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工程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落实地方配套经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该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是重点推进。实施国家粮丰工程,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两大平原”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工作重点,特别针对制约黑龙江省玉米、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产不稳、总产不高等主要障碍因素,以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玉米、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设置粮丰重点课题,如《东北平原北部(黑龙江)春玉米水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黑龙江粳稻春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东北平原北部(黑龙江)玉米、水稻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分别开展了玉米、水稻的高产攻关研究,突破玉米、水稻在种植方式、密度、育苗等关键单项技术和创新研究,并将取得的关键技术与常规技术集成创新,建立适宜于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模式。
三是合理配置项目资源,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首先,整合资金和项目,集中投入到粮丰工程中,省科技厅把粮丰工程项目、省政府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地方的各类农业科技项目整合推进,资金重点投入,每一年都根据实际情况为粮丰工程配套设置一个重大项目。项目实施各有侧重点,国家项目主要是技术集成与示范,省政府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主要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地方项目重点是推广应用。其次,整合项目专家团队,选择最优秀的专家进入粮丰课题,组建结构层次完整的专家团队,包括负责重大决策的顾问组,分类指导的专家组,具体组织实施的课题专家以及现场指导农民基层科技人员。第三,整合项目实施重点要素,把地方经验丰富基层科技人员、对科技认识程度高、有积极性的农民、种田大户、农村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场、种子企业、农资企业等整合到项目当中,保障项目实施。
此外,黑龙江省还组建了24个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团队,通过粮丰工程科技特派员常驻项目区的形式,常年为项目点提供现场指导。每个县(区)立足本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农技推广部门,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8个,建立了一支由355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深入农村一线服务,通过粮丰项目开展技术服务。
水肥高效土壤培育技术试验。
四是强化项目的全程管理。首先,强调项目实施的整体推进意识。每年召开三期课题总结、工作部署、经验交流。在农时的关键节点组织专家发布科技提示公告,备春耕、防虫、防灾等预报和措施。第二,推动产学研结合。在黑龙江省主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承担项目的基础上,还联合“黑农科”、“垦丰”、“久龙”、“鑫鑫”等10余家种子企业与项目团队合作攻关,选育的玉米、水稻新品种到项目核心区、示范区进行示范应用,利用苗头新品种进行高产攻关、建立百千万亩攻关方;组织50余个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队参加项目中标准化、机械化示范;引入“倍丰”玉米、水稻专用复合肥、“葵花”水稻壮秧剂等20余家农资企业参与到项目实施中。将农资企业的最新肥料品种、农药、除草剂与其他相应品种进行比较示范,更新技术模式;协调粮食加工企业参与国家粮丰科技工程项目的实施,帮助企业建立“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订单回收,提高试验区农户种植积极性,保障项目实施效果。第三,强调专项推进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作为项目工作重点之一,将粮丰研究的技术成果直接辐射转化到项目区周围,目前已经有20项技术在黑龙江省适时地区转化应用。如:在粮丰项目中,黑龙江省采用了自育的水稻新品种龙粳31。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1600万亩,亩产达到600~700公斤,创造了全国粳稻品种年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大主栽品种,是近15年来全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彻底地改变了日本空育131品种十多年来一直主导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局面。第四,强化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近三年通过实施凝练、总结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并获得了省政府的奖励。如“东北平原北部(黑龙江)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这是总结了“十一五”粮丰工程取得的成果,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及示范推广”等4个项目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还有一批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审定“龙粳系列”、垦稻系列、三江系列等优秀水稻品种7个获得新品种保护权10个;获得技术专利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