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十年: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驱动铸辉煌
2014-02-16科技部农村科技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文|科技部农村科技司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粮丰十年:科技支撑粮满仓 创新驱动铸辉煌
文|科技部农村科技司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1999~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4年连年减少的危机,粮食总产量从1999年的5亿吨下滑至2003年的4.3亿吨。在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点,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与主要粮食生产大省,果断启动了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次大规模会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粮食产业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能,新中国成立至今,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粮食工作的努力。1949~2003年,粮食产业经历了粮食自由贸易、粮食统购统销、粮食购销“双轨制”、粮食市场改革等阶段,产业政策主要集中于流通政策;2004年之后,粮食生产政策发展迅速,随着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政府逐渐意识到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2004年起,为恢复和持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提供有效科技支撑,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启动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13个粮食主产省(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围绕新增5000万吨粮食的目标,统筹粮食安全、资源生态安全与农民增收三者协调发展,突出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突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重点突出粮食丰产技术创新,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抗逆减灾、轻简机械化和农田地力提升四大技术集成,强化区域规模化丰产技术集成创新,完善和提高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加强丰产集成技术的大面积示范应用,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以技术创新带动粮食产业科技全面升级,为全面带动我国粮食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与成效:加强粮丰技术创新,提升增产科技保障
通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在项目区建设与增产增收、粮食丰产关键技术与产量突破、丰产技术配套与示范转化、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参与工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为有效提升我国粮食丰产科技支撑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1.“十一五”以来,工程在13个粮食主产省(“十二五”期间增加内蒙古)累计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17.80亿亩,共增产粮食7850.44万吨,亩产平均增加53.75公斤,单产增长率为10.46%,增加经济效益1546.66亿元。与全国同期粮食生产相比,增产粮食占全国同期增产量的16.984%,亩增产是全国平均亩增产20.92公斤的2.57倍,为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乃至全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2.集成配套了一批适合于三大平原应用的粮食丰产配套技术。在三大平原,13个项目区将三大作物已有的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出一批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共集成配套技术113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六省集成水稻、小麦(江苏、安徽)、玉米(四川)配套技术56套,华北平原三省集成小麦、夏玉米及其一体化配套技术28套,东北平原三省集成春玉米、水稻、小麦(内蒙古)配套技术31套。经大面积应用,显著提高了三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化肥利用率与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5%左右,每亩节本增效110元左右,有效促进了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
3.三大作物粮食丰产关键技术和超高产攻关取得新突破。针对不同区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持续增产技术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从创新材料、技术等角度出发,强化攻关,在三大作物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提出了水稻节氮抗倒栽培技术、高产低碳稻作技术、稻麦周年机械化轻简化高产栽培模式、小麦玉米周年丰产群体质量调控技术、小麦玉米节水降耗生产技术、玉米超高产土壤培育技术、玉米深松改土丰产增效技术等,为丰产高效技术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创造了50亩以上连片单季粳稻965.3公斤/亩(江苏)、小麦821.7公斤/亩(河南),春玉米1206.65公斤/亩(辽宁)的全国高产纪录。
4.工程在玉米、水稻生产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12年下半年,东北地区玉米和水稻生产遭受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对该区粮食丰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区,由于高度重视了灾害防控的发生规律与技术措施研究与应用,病虫、台风对玉米、水稻的危害则轻得多。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丰玉米、水稻项目区,在多年实施粮丰工程的基础上,将适宜增密种植、深松抗倒防衰、平衡合理施肥、主要病虫害预防控制等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建立了春玉米、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加强示范应用,显著提高了项目区玉米、水稻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5.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和企业参与工程获得了较好效果。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实施以来,13个省(区)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项目区选派了各级科技特派员4000余人,结合项目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建立了380多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员粮食丰产科技转化与示范工作,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培训会5200多场次,培训技术员和农民群众159.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16万份,有力地促进了丰产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保证了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同时,积极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的粮食丰产技术集成与转化推广模式,采取“企业+课题+基地+农户”、“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农户)+龙头企业”、“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广大农户”、“专业市场带动”、“企业基地一体化”等运行模式,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不断拓展粮食丰产高效的内涵,实现了互惠双赢。
组织与管理:强化工程顶层设计,突出管理机制创新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由多部门联合参与,涉及13个项目省(区),创新研究众多,组织管理任务艰巨,经过近十年的摸索,积淀形成了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
1.采取矩阵式、组合式顶层设计,系统部署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针对粮食丰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粮食丰产新技术集成与转化以及粮食大面积增产规模科技推广三个层次的重点任务,对“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进行矩阵式、组合式的项目总体设计,先后启动了工程一、二、三期项目。一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食持续丰产科技创新与超高产突破;二期项目从丰产品种筛选、防灾减灾、地力提升、机械轻简栽培等进行创新与配套,确保大面积粮食均衡增产;三期项目主要开展丰产节水节肥技术创新与示范,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统筹三期项目实施,13个项目实施省(区)以省为单位建立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对其承担的三期项目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和统一管理,制定分省项目区“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项目方案设计思路、任务分解、“三区”布局、研究团队组成、工程组织管理机制等,以“五突出”来实现工程的“五确保”:一是突出关键技术突破,确保技术集成创新;二是突出“一田三区”建设,确保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三是突出产区和主要作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效生产;四是突出“创新团队和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长效机制;五是突出管理联合机制,确保项目高效科学运转。
目前,各项目区都已经建立了统筹三期项目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专家组,确定了项目区首席专家名单,使三期项目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有条不紊并各有侧重的实施。
2.实行“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建立富有活力、科学高效的工程组织领导体系。
“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继续由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和项目实施省(区)有关领导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重大问题的决策、与粮食安全有关的重大计划、重要活动的组织协调,共同推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的实施。项目领导小组下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联合管理办公室,具体由农村司、农村中心负责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管理工作。科技部对13个项目区进行具体管理,共性课题分别由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科技厅协调管理。联合管理办公室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具体管理工作。
同时,13个项目省(区)根据项目总体要求,成立了由所在省主管科技和农业省长、科技厅、农业厅、财政厅、项目区承担单位主管领导、项目区首席专家、各课题主持人组成的项目区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区实施的重大问题决策,协调项目区各课题任务与分工,协调省、地、县等多方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的关系,确保课题总体目标的实现。总体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推动、中央与地方上下有机结合,共同推进项目的良好格局。
为进一步加强粮食科技创新,努力推动“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发展,各项目区认真贯彻科技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的意见》,强化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系统设计和规范管理,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明确技术研发和示范的重点,加强了科技特派员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的作用,并结合农村科技管理改革,着重做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专员的试点管理,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促进多种资源系统整合,积极开展交流与宣传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集成多种因素,调动多方积极因素,不断完善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要求和项目总体方案,对“十一五”期间制定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管理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明确项目区建设的任务与三期课题的关系,强化了项目区首席专家及各课题负责人的职责。在13个省政府的协调领导下,各项目区坚持“统一部署、分区实施、集成优势、协作攻关”的组织管理原则,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联合共性课题实行国家、地方科研院校联合攻关,积极调动企业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与国家已经实施的有关农业项目统筹联动,有效整合了多方科技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度。以项目承担省(区)人民政府为项目区的管理单位,由“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领导小组与项目区省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项目区所在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制定管理目标责任书,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经审议批准后,签订研究示范任务执行合同。
二是建立共性课题与示范性课题联系制度。共性课题针对项目实施省生产中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密切与各项目区的衔接与配合,联合进行丰产理论与技术创新。共性课题要求突出三大作物丰产理论与技术研究中的共点性、全局性、高难性与前瞻性,其具体研究内容与实施地点要与项目区结合进行安排,要求项目区突出区域性开展创新研究与技术集成,三大作物丰产技术集成作为项目重点,强化项目区整体丰产水平的提高,做到两个层次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相互配合,在任务目标上又要各有侧重。同时,要注意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技推广部门和企业密切结合建设一支技术力量强、服务项目全、服务质量优的粮食丰产技术队伍,确实保障三大作物丰产技术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制度。根据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按照研究示范任务与应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合理分配研究示范经费,实施年度考核制度,确定量化考核指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精神,按照已制定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实施管理细则》明确“一田三区一地”的定点方位、具体面积、产量指标,建立规范的田间档案技术管理制度,建立产量验收制度、课题信息报告制度、课题年度报告制度和课题检查制度。建立层层负责、定期交流、经常检查、严格考核等制度。
四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各方积极性。为全面实施好粮丰工程,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奖罚兑现,调动项目区所有参加单位和参加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区目标任务的按期高质量完成。对年度考核任务不能完成的团队给予缓拨、停拨经费或实行淘汰制;对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的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给予鼓励;建立项目区和课题层面的奖评制度,对实施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先进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
4.充分发挥项目专家组、专员作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三大作物攻关研究与示范水平。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立了项目总体专家组,实施过程充分发挥总体专家组在项目技术咨询、方案论证、考核评估和任务验收等方面的作用,按照专家组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研究建议组织实施。各课题组在聘请技术顾问的同时,注重与“科技特派员”的结合,向每个任务创新团队、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增派技术专家,负责指导各项目区试验示范方案制定,督促方案的执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同时与项目区、课题创新团队保持密切联系,促进各项目区试验示范的平衡发展。
2014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冬小麦产量有望再创新高。但是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土地、劳动力及环境等因素日渐复杂,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粮食供求的紧平衡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任重道远!
发展与展望:加强技术协同创新再创粮食丰产辉煌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在科技部及各实施省(区)的大力推动下,技术集成、技术创新进展良好,整体运行较好,做到了“工作有布置、研究有进展、技术有突破、管理有创新、社会有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粮食生产发展的形势和项目的进展上来看,各项目区在技术集成与创新及组织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加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实现十连增,但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需求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投入、高产出,土壤肥力“透支”,结构变差,持续大幅度增产的环境压力很大。由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连续跨上了几个台阶,投入边际效益下降,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创新压力加大。同时,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土地规模狭小,单位产出有限,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新型耕作方法推广受到限制。因此,认真总结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的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推进工程的实施,努力打造“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品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尤为重要。下一阶段,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按照“统一设计、分头实施、协同推进”的原则,密切与工程二期、三期项目的衔接,认真落实各省项目区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项目区首席专家的作用,强化科技团队建设和项目区示范基地建设,搞好任务攻关和技术示范,切实保障项目的实施工作。
2.紧紧把握“三三三”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明确攻关重点和目标,突出区域特色,扎实推进关键技术突破、集成创新、大面积示范应用三大环节,力争在超高产攻关、理论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方面有较大进展,加快丰产科技成果方面有较大进展,加快丰产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不断提升工程在粮食增产的支撑能力和显示度。
3.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区管理机制。建立国家项目、各省项目区、课题、任务等各层面的相应奖励激励机制,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参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并承担相应的研究和示范任务,密切与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结合,并在所实施的任务中注意考虑农民、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需求。
4.继续加强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工作体系的建设,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重点加强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建设和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加强科技特派员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坚持“政治上激励、物质上奖励、工作上鼓励”的原则,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企业化运作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作用,增加企业在工程中的参与度,使之成为工程实施的最活跃的力量,利用企业前连市场后靠基地、农户的优势,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推进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促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生更大的影响带动力。注重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过程管理和督导检查,做好项目专员制试点工作,加强专员对项目区和各课题实施进展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十年以来,丰产科技创新成绩斐然,项目区“一田三区”增产增收成效显著,三大平原粮食生产防灾减害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工作扎实推进,完善了以企业参与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创下粮食丰产辉煌成绩。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任务,在新形势下迎接粮食生产新挑战,将继续完善项目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再创粮食丰产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