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现实困境与出路

2014-02-13赵凌飞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创新

赵凌飞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和基石。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创业基本上还停留在缺少创新的传统生产、养殖和经营等行业。缺少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通过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引领创新和创业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 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170-04

一、创业内涵的核心:创新

创业的定义含义较广,概括来说,广义的概念着重对范围的规定,包括经营活动、企业组织等,有代表性的是出自于国际科学管理学会(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的“对家庭企业、小型企业和新企业的经营和创建”;狭义的概念侧重对创业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创造的本质的揭示,如罗宾斯提出的“创业是个人或群体投资或组建公司,通过提供服务或产品,有意识地创造价值的过程,它包括价值创造,创建和经营一所营利企业的整个过程”②。广义的创业概念宽泛不专,因此除特别指出外,以下的分析阐述主要以狭义的创业概念为主。

通过对创业概念的分析不难看出,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它或是在经济上带来增长,或是在理念上带来一种新价值,包括所有改造、变化、改革和新方法的引入。创业是要做一些从未尝试的、独一无二的新事情而不仅仅是模仿别人。关于对创业涵义中创新特质的强调,早在20世纪30年代,熊彼得就曾在《创业精神与创新》一书中有所论述,提出了“创造性毁灭”的观点,即用新的产品和生产方式来代替以往旧的产品生产和创造方式,以促使生产的发展。创造性毁灭行为的原始驱动力量是那些企业家利益最大化的天性,故而把突破性观念带入市场的创新行为。

创业本质上是企业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认知能力和行动力,这种冒险意识实质上就是创新精神。这源于在复杂的创业过程中,除少数是在有范本的模式下产生,多数情况是依靠企业家如何看待和回应未曾开发和使用过的机会而形成的。在市场经济中,创新的关键在于赢得市场,至于他有多么巧妙、新颖或具有科学内涵都在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则关键看它能否依靠创新意识来获得利益。由此可见,创新意识是创业的核心和基石,二者紧密联系,没有创新,创业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

二、西方大学创业教育及创业的成功经验是依靠创新

虽然目前学术界不乏对发达国家大学创业教育经验的介绍,也提出了相关的经验总结和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但遗憾是的,这些研究往往因为欠缺对问题核心和本质的深入探索,得出的经验流于表面,所给出的启示也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关于创新是创业教育的核心这一结论的得出,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分析结果,更是发达国家大学创业教育实践的确证。

(一)发达国家的研究性大学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典范及引领者

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最主要创建者,它于上世纪50年代开创了自己的研究园区,迅速而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种模式成为带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典范。据资料显示,截止到90年代,硅谷的4000多家高科技公司拥有30多万的高新技术人才,并创造出超过7000万个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可生产出相当于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就斯坦福商学院提供的数据,到了90年代中期,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占硅谷总产值的60%。而直接由斯坦福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创办的公司约有1200多家,约占硅谷的50%。其中不乏雅虎、惠普这样的著名企业,也有像谷歌这样的新兴企业。

再如美国另一家知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创办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可为富可敌国,是大学创业运营与商务活动成果的典型代表。据1997年波士顿银行发表的报告《MIT:The Impact of Innovation》(麻省理工学院:冲击创新)显示,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所创建的公司如果加在一起看做一个国家的话,经济实力的世界排序应在第24位。全球范围内由麻省理工学院师生和校友创建的公司超过4000家,110万人就业,年赢利额超过2320亿美元,略低于南非的GDP,高于泰国的GDP。考夫曼基金会于2009年发表的后续研究报告显示这些数据都有大幅提升,这篇题为《Entrepreneurial Impact:The Role of MIT》(创业冲击:麻省理工学院的角色)的报告中指出,世界上由麻省理工学院师生创建的公司多达2.58万家,330万的就业人口可创造2万亿美元的价值,就销售量而言可以排在全球第17位,就GDP产出计算,保守估计可排在全球第11位。

通过以上两个大学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美国历史上后起之秀的斯坦福大学,虽然成立仅100多年时间,但已经迅速跃升为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学,获得过诺贝尔奖16次,并在1994年由瑞士的国际教师协会评出的全球十佳高校里名列榜首,被誉为世界最佳大学的称号,这项评比的主要根据是学生素质、科研业绩和大学整体的学术成绩等指标。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新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堪称世界一流,2007年有报道称该学院对于近代“科学革命”的贡献世界领先。截止2009年,共有78位诺贝尔奖产生于麻省理工学院,他们都具备在该学院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该学院也是迄今为止产生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

(二)创新能力是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

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所具备的超强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以及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和引领,是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直接动因。这是因为研究型大学学科齐全完备,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能力也较强,使得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优势。麻省理工学院的50多所跨学科实验室可以很好地突破学科界限,实现科学研究创新。一旦取得研究成果,学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积极支持鼓励师生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专利,以及采取与企业合作或是自己创办企业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斯坦福大学具有同样的特点,“通过建立学校与行业间的紧密合作,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中塑造高新科技创新人才,聘请国外优秀企业科研人员作为顾问教授,真正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学校为激励师生发明新成果,专门设置了负责合同签署和管理的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协调办理师生申请专利等事宜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在鼓励创业方面,设立了以体现利益共享的专利盈利分配制度,即除了专利毛收入的15%作为申请费用和办公费用以外,所余收入由发明人和所在院和系三方分配。据统计,自1954至1967的14年间,斯坦福大学专利收益不超过4.5美元,然而,从1970年知识产权办公室建立之后到1998年,专利为斯坦福带来3亿美元的收入。白宫科学专门小组在1986年的报告《美国大学和学院的健康发展》中指出:美国的富强依赖于大学的科研。

美国几乎所有创业教育成功的事例都与科技创新有关。比尔盖茨为IBM编写操作系统时,还在哈佛大学读书,哈佛大学鼓励创新精的神和所提供的适宜土壤。为WB日后创办世界瞩目的微软公司奠定了基础。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威廉·惠利特和戴维·帕卡特是最早的硅谷创业者,1938年他们在自家车库里试制成功音频振荡器。从而得到了据说是全世界第一笔天使基金538美元,加上之后得到的1000美元的银行贷款,有力地保证了实验资金和发展经费,才有可能创办至今仍实力强劲的惠普公司。

三、我国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根源

(一)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及现实困境

1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学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我国的创业教育的推开是跟随着创业活动的兴起而逐步开展的。1997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挑战杯”第一届大学生创业项目大赛,之后由团中央、中科协和全国学联又分别在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2002年在浙江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创业项目大赛,从而掀起了全国大学创业的热潮,许多创业小组此时于清华科技园区正式注册了公司,开始了创业生涯。教育部于2002年正式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家开展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其中大部分学校因此创建了创业教育中心或创业管理学院等,以便系统推广创业教育课程,编写创业教育教材。

总的来看,国内大学的创业教育与实践都有重视不足的弱点,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为例,在创业教育方面并没有起到引领作用,拥有国内最好生源的这两所大学所培养的毕业生毕业时往往选择出国留学,毕业后走创业道路的微乎其微。北大校长周其凤对创业教育在北大的遭遇曾有过这样的解释:北大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大学都喜欢的最好的本科毕业生。创业教育为目前的状况就不足为怪了。

2 我国的创业还停留在缺少科技创新的传统行业阶段

与发达国家毕业生创业相比,我国社会关注的“创业”范例多是以传统种植养殖业或小贩式经营为主,而以申请专利或科技创新而创办企业的极少。例如,被媒体广为宣传的濮阳昔日文科状元郭可江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范县种植蔬菜成了千万富翁。再如“山旮旯里的金凤凰”,报道的是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的女大学生陈红梅毕业后养鸡致富,并帮助乡亲们的事迹。这些国内宣传的“创业”案例都具有科技含量低的特点,局限在不用文化程度多高就可以胜任的传统行业。这种提倡勤劳致富的自强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将之作为“创业”范例来报道和宣传定会为国内新兴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带来误导,它科技含量低,与创新也毫无关系。国内这种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显然与发达国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而如果我们都沿着这个层次去理解和实践创业教育,国内的创业教育就很难有所作为,大学也很难在创新体系建设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创新不足的根源

诚然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和实践取得成功有许多因素,科研力量的雄厚、创业文化的氛围、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关于这些因素业内学者已多有论及,以下仅就创新这一角度分析国内创业教育需要正视和克服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缺少创新

1 垄断是国有企业财富增长的主要方式

对比国有企业以行业垄断为主的财富创造方式,发达国家则一向主要采取以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内核的自由竞争方式。例如美国历史上始终不移地坚持采取以法律为主的各种手段反对垄断,保持经济发展处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之中,洛克菲勒集团的拆分便是其中的案例典型。而在国内,国有大企业享有国家最全面的资源和各种优惠政策,如果经营不善还有政府的高额补贴来扶住支持,中国的“电老大”、“铁老大”便是这类垄断企业。对比中美两国2011年评选出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全都是国有垄断的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银行、中国移动等10家企业,这10家企业所创利润占中国500强总利润额的四成;而对比美国排名前lO位的企业多分布在计算机软件行业和硬件设备、汽车、生物制药等科技密集型企业,如通用电气、福特汽车、惠普等。

2 房地产和廉价劳动力是私有企业的主要财富增长方式

我国有“世界工厂”的称号,事实上,低附加值的低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是长期以来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销往世界各国的产品中占大多数的是科技含量极低的初级产品,如农产品、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等,他们之所以能占领市场依靠的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这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性商品所创造的价值,难以与高科技产品所创造的价值相比。具外经贸部一份资料报道,每年我国向法国出口的一亿双鞋是法国人口数量的两倍,而换来的外汇才仅仅等于一架空中客车。中国纺织品出口利润十分低,约8亿件衬衫的出口额才能购买一架空中客车。

另一方面,私有企业对见效快、利润高的房地产业的投入比例远远大于依靠科技创新而发展的实业。在这股靠房地产积累财富的风潮中,有些国有企业也卷入投资房地产的行列中。从中国“2011年度胡润排行榜”前十名的富豪中,可以看到房地业富豪占4位,前100名中占44位,接近一半的比例。而美国富豪人物往往以从事科技创新类行业为主。美国同年“福布斯富豪榜”中,软件业的比尔盖茨位居榜首,其他还有从事IT行业的谷歌公司老总拉里·佩奇。苹果公司老总乔布斯等。与中国的富豪相比,美国富豪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他们在某个领域的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世界。而我国只是有远离科技创新、依靠卖房子积累财富的像潘石屹这样的地产大亨。

(二)缺少创新的传统和文化

多年的应试教育和社会风气,使人们缺少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推崇,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假证满天飞,国内对创新精神的蔑视可见一斑。许多企业即使花费许多时间和成本走科技创新之路,所开发的新产品很快被别人抄袭和模仿去了,在我国“山寨”俨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许多企业有这样的共识,比起庞大的创新科研投入,抄袭和模仿成为成本小、惩罚轻、效率高的获利方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大学生就业首选是国有企业或公务员,而不是创业,目前全国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除高考之外的第一大考试。出现了年薪20万的IT界白领也甘愿报考公务员的事例0。甚至那些拥有很好家族企业背景的“富二代”也不愿意接班,而是热衷于去报考公务员。据一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国内在各行各业居前三位的182个家族企业的调查显示,只有18%的“企业家第二代”愿意接班,82%的企业接班人不愿意或非主动接班,他们的志向和大学毕业生一样,热衷于考公务员,或是热衷于“当官”。创新的环境缺失造成了创新的动力不足,这与支持创新的社会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我国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努力多年仍效果不佳,企业在巨额投入资本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之后,常常很快被“山寨”,配套的法律制度又很难做到切实的保护。这种环境促使企业不再愿意将精力和资金投入于科技创新方面。此外,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传统文化也严重障碍着创新氛围的形成,“当官”的观念要求工作上力求稳妥:缺少冒险精神,这在根本上与创新精神是相悖的。在人们热衷于“拼爹”和“当官”的时代,以冒险为特点的创新创业被人们冷落就不足为怪了。

(三)投资体制不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投资体制倾向于国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利,这种投资体制使创业者在初步发展时期举步维艰。例如中小企业聚集地的温州,近年来出现了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导致私人企业老板出现跑路或自杀的情况,不难看出我国其他中小企业面对的困境是资金来源短缺、税收负担沉、收费名目繁多、利润率低。相比国有企业有国家投资的保障、房地产企业仅仅依靠盖房子和买卖地块就能获得资金的情况,以实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令人堪忧。鉴于此,大学毕业生选择自己创业远远没有去国有企业或进入公务员行列有保障。

总而言之,由于国内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发展现状,使得创新难以找到合适的环境,创业也没有合适的土壤。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回避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否则就是不切实际。只有正视问题,抓住问题的根源,并力图改善,才有可能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一条坦途。

四、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把创业当做一个系统工程看待,创业教育就不可能仅仅是各个大学举办几次创新竞赛,或是在学校开设一些与创业有关的课程那么简单,它应当是从创业理论研究到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到科技发明创新等的系统工程。对创业的认识不应局限在摆个小摊、开个网店或者养鸡、养猪等,而是应当扩展到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风险资金的投入与运用、公司的运营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必不可少,与此同时,适宜的创业环境更是必不可少,科技创新依赖于国家完善的专利申请与保障制度、投资体制的支持和相关税收制度的鼓励。对我国创业教育及实践提出泛泛的解决策略没有实际意义。观念问题、政策问题、体制问题和文化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向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在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目前创业所必需的创新等各种条件在我国还不成熟,创业教育的前景并不乐观,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阶段就不能搞创业教育,与中国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依靠软件行业的发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我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首先,印度参照麻省理工学院模式,建立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印度理工学院,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印度理工学院1951年成立,几年后就迅速成长为全印度教学和科研水平最高的学府之一,到了20世纪80年代,它已经一跃成为知名的世界级一流大学。总结印度理工学院取得成功的原因,其根本在于政府在政策上、办学方向上和经费等方面始终予以全力支持,在办学模式、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特权和自由。印度国会甚至先后几次为印度理工学院立法,使印度理工学院的体制具有合法化依据,不受其他因素干扰来顺利运行,根据立法,印度理工学院属自治的法人组织,因而享有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正是印度理工学院成功办学,才有了今天印度在软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

然后,印度理工学院能够高效地实现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印度理工学院的7个分校几乎都承担了来自科技部、国防部、能源部或人力资源部等政府机构的课题或科研项目。于1998年成立的Kanwal Rekhi信息技术学院成立初衷在于与工业领域密切互动,要素整合和创业领域是他们的研究重点,并负责技术支持和工业咨询,逐渐深化了大学的科研力量与工业界和企业界的联系,同时也扩大了与私企间的互动关系,这些做法都为印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印度理工学院雄厚的科研基础培养了大量的IT界英才,也造就了不少创业成功者,他们的影响力正推动着世界的改变。1990年,据美国硅谷统计,处于创业期的企业有10%属于印度人。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的学子许多担任过世界知名企业的公司主席、执行官、高级工程师或是直接参与公司的创办。印度软件业今天的发达程度,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印度理工学院的高科技人才的成功培养和创业教育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创新
咖啡与音乐沙龙活动在大学校园的开展
大学生微创业实践教育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