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期望的认知及其启示

2014-02-13胡延吉梁红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

胡延吉 梁红

[摘要]调查研究显示,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均认为重要的25种毕业生能力按6种类型进行分析,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性排在前3位;如果将所有能力分为硬技能与软技能,则受访者认为两类技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能力期望的认知差异、课程体系改革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用人单位毕业生能力 认知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01-05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据悉,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然而,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社会性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扩招造成的毕业生人数过多。从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的“两难”现象(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来看,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脱节,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那么,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哪些能力?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等诸多方面。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而以往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革的主体是高校的教育者,缺少与学生、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沟通,使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学生的素质能力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本研究旨在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角度探究对毕业生能力的认知情况,从而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笔者参考借鉴Raingsbury、Richard、秦好远和王静波等学者的研究,将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概括为6大类:个人素质、职业素质、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每大类能力分别由若干种具体能力构成,共25种(参见表1),构成7分制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25种能力在表中排列的顺序是随机的,附表对每种能力的内涵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能力重要性的等级中,“1”表示不重要,“7”表示非常重要。要求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利克特量表中对每种能力的重要性评价予以打分。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包括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生命科学专业和动物科学专业的2011届毕业生,三个专业均属于应用型本科。笔者于2011年上半年学校进行毕业生产学研基地实习之前发放问卷98份,要求实习结束后上交。之所以选择2011届毕业生,是因为他们已完成了在校期间的全部学习环节,结合毕业实习的亲身体验,对自身素质和能力及学校教育会有较深的体会和反思。用人单位涉及中央、省市级科研院所,各类农、工、畜牧及生物科技企业,食品及日用品生产企业,农场、良种场和林场,动植物检验检疫中心、动物医院以及教育、金融、商贸等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192份。

通过计算每种能力重要性评价得分的均值,求得6大类能力的平均重要性。方法是将大类中各种具体能力的均值相加,然后除以大类中含有的具体能力数目。此外,将25种具体能力按硬技能和软技能划分为两大类,用相同的方法求得两类技能的平均重要性,统计分析用SPSS 17.0完成。

二、结果分析

(一)对25种能力期望的认知分析

本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其中,2011届毕业生91份(生物技术专业学生38份、生物科学专业学生26份、动物科学专业学生27份);用人单位有效问卷107份。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25种能力重要性认知的评分均值、标准差进行排序(表1)。

由表1可知,大学生对各种能力重要性评价的得分均值介于5.32和6.53之间,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重要性评价的得分均值介于5.41和6.87之间。Rainsbury将4作为一个临界点,均值小于4表示被调查者认为该能力是不重要的。据此标准,本研究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均认为所有25种能力都是重要的,这与Rainsbury、Richard和Hodges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

按照25种能力重要性排序,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10种能力分别是“配合和协作”、“首创精神”、“热情和活力”、“自我控制”、“自信”、“解决问题”、“学习意愿与能力”、“分析思维”、“灵活性”和“相互理解能力”;重要性排序最低的5种能力依次为“培养他人”、“影响他人”、“领导能力”、“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组织意识”。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10种能力分别是“个人规划和组织技巧”、“学习意愿与能力”、“解决问题”、“分析思维”、“热情和活力”、“自信”、“配合和协作”、“自我控制”、“首创精神”及“重视次序、品质和精确性”;重要性排序最低的5种能力依次为“培养他人”、“书面交流”、“影响他人”、“成就取向”、“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及“技术专长”(后2种能力并列第20位)。在重要性得分前10位的能力中,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相同的有8种,说明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得到大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认知。在重要性排序最低的5种能力中,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均包括“培养他人”、“影响他人”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3种能力。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认知差异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更重视“个人规划”和“组织技巧”,将其列为第1位,与大学生对该能力重要性认知排序相差13个位次。此外,“书面交流”、“理性思维”、“首创精神”、“重视次序”、“品质和精确性”4种能力的排序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知间亦相差7个位次以上。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得分均值的差异t测验结果表明,“灵活性”、“首创精神”、“热情和活力”等12种能力的重要性得分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知间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大学生的期望值均高于用人单位。其他13种能力的得分均值在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

(二)对6类不同类型能力的认知

笔者根据25种具体能力的属性将其归为6大类(表2),并计算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每类能力重要性期望认知的均值(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6类能力的朗望水平处于“较高”和“高”(5.61-6.22)之间,均把“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排在前3位,而将“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排在最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期望均值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距,除“领导能力”外,学生对其他5类能力的期望均值高于用人单位,尤其是两者对“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期望存在较显著差异(p<0.1)。分析用人单位期望均值低于大学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用人单位更加熟悉社会环境和初入职场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故对培养的期望更加理性和实际。

(三)对软技能和硬技能的认知比较

硬技能是指与完成某项工作相关的专门知识,通常也包括获得这些知识的能力,主要受个体智商(IO)的影响。软技能(行为技能)强调个人行为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主要与个体的情商(EO)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软技能和硬技能的重要性评价均值均大于5,而且二者间差异的t测验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4),说明对二者重要性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软技能与硬技能被认为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

三、讨论

(一)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本研究中参与调查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均认为所有25种能力都是重要的,与Rainsbury、Richard和Hodges的结论相同,表明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要想成为职业生涯中的成功者,在能力方面要全面协调和提高。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将“配合和协作”、“首创精神”、“学习意愿与能力”、“分析思维”、“解决问题”、“热情和活力”、“自我控制”、“自信”等8种能力排在前10位。王静波的研究表明,用人单位最重视的6种能力素质分别为“责任感”、“诚实正直”、“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吃苦耐劳”;大学生最重视的6种能力素质分别为“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上进心”、“创新精神”。Su通过对台湾649个雇主的调查发现,他们最重视的6种能力分别为“责任感”、“热情和活力”、“学习能力”、“沟通交流”、“配合和协作”、“解决问题”,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重要性期望均值位居前列的诸种能力中,有的属于硬技能,而有些属于软技能(属性划分参见表1)。从软技能和硬技能重要性认知的t测验结果来看,二者间的认知差异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从6类能力培养期望的角度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排在前三位的是“适应能力”、“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这3类能力的构成既有硬技能,也有软技能。上述结果表明,硬技能和软技能被认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大学毕业生要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硬技能和专业技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动机、价值观、性格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和社会的认知诉求与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问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高校长于专业技能(硬技能)的培养,对软技能的培养却相对薄弱,影响了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Mai最近呼吁,软技能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应更加注重将软技能培养纳入课程体系设计和改革之中。

(二)课程体系改革应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

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质要求翔实的培养计划、完整的课程体系予以支撑,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或弊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类高校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颇为相似,课程体系整体统一性较强,而特色则不足;课程口径相对过小,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高;课程设置主体单一,课程体系和内容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软技能的培养则较为薄弱。上述问题导致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择业竞争力不高,亦不利于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长远发展。

为了使应用型本科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在课程体系中,要以“强化能力,注重应用”为原则,全面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建设定位上,应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性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和社会的诉求,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总之,注重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原则在课程整体设置中尤为重要,应以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的核心目标。

(三)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1 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注重能力培养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为原则对课程设置和体系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设计,这是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采用的思路和模式。基本要求是处理好共性与特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宽口径与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等辩证关系,合理确定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等几大模块的学时比例,优化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模式。重点是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软技能的培养,综合当前各高校的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一是压缩必修课,加大选修课比例,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二是设置更多的应用性课程,使学生更多地掌握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三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改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实验、访问等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四是设置跨学科课程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五是加强通识课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修养、兴趣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六是加强合作教育,利用校企不同资源和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2 以核心技能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基本思路是将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核心技能设置专业核心课。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必修的,体现专业特征。将适用于学生个性发展、就业选择的知识、能力设置为选修课。选修课是灵活多样的,供学生选择,体现能力培养多样化和就业方向特征。具体操作时可根据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等模块的教学目标,分别确定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及教学环节,构建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高梦祥等学者据此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笔者据此对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类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理论课在遗传学、植物育种学、种子学三大主干课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选修课模块。选修课分为研究型模块和应用型模块,分别由应用技术与通用类、拓展提高类两大类课程构成,分别适应考研和不同就业方向的需求。实践教学分解为有机联系的4种技能,其中,基本技能即核心技能,是该专业学生从事遗传育种及良种产业化工作必须掌握的,由基本实验、标本园区的管理、调查和教学实习三个环节完成。以此三个环节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促进其他3种技能的培养:创新技能,由综合实验和课程论文两个环节完成;特色技能,由特色实验环节完成;综合技能,由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环节完成。该改革受到学生和社会的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

3 以不同层次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的成长过程,可以将其能力分为不同层次。吴子恺将其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接受知识的能力,第二层次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层次是创新能力。对不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之中。以不同层次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具有脉络清晰、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针对性强、各阶段教与学目标明确等特点,有些高校已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长江大学把能力分为思想道德修养、理解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职业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等层次或类型,按照起点、发现、拓展、超越等四个阶段进行。每阶段确定不同核心培养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及教学活动。盐城工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起以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主线的新“三层楼”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是对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应用领域认识能力的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是在专业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口径,提升相关专业业务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以学生“零距离就业”为目标,灵活设置课程和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三大能力模块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四年学习之中。具体来说,前五学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应用领域认识能力;第六、第七学期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拓展;学生在第七、第八学期的系级选修课环节和为期20周的毕业设计中,再根据自身的就业岗位选择相应内容,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对接。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