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育技术
2014-02-13丁慧娟
丁慧娟
[摘要]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教育技术既有技术的属性,又有教育的属性,是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技术在遵循科技与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要注重关注人的生命,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命教育 教育技术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46-03
一、教育的生命性
(一)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
从发生学意义上来讲,首先,人是一种自然的生物体。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是,动物是特定化的生物体,而人是未特定化的生物体。这就决定了人有发展的需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人类学家兰格维尔特指出:“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其根源都在于人的身体素质方面”。其次,人还具有超生物的价值生命。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这意味着人不仅具有生物体生命,还具有超生物的价值生命,表现为人具有意识、意志、价值观,表现为人对价值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的生理生命是通过遗传来传递和延续的,而人的价值生命是通过社会和文化来传递和延续的,而社会和文化的传递和延续又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因此,从生命的发生来看,无论是人的生理生命,还是人的价值生命,都离不开教育。这就意味着,教育源于人生命的需要。
(二)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活动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就是为了满足人生命的需求。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既然如此,那么教育就要尊重人的生命,关爱人的生命,不断地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不断地创造新的精神生命,使人的生命不断地趋向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因为判断教育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基本的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了增值、提升和扩展④,教育在认识与服务人的生命之中体现价值。
二、教育技术的生命性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使生命个体的生长、发展而对一切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系统设计和使用。教育技术是具有教育性的技术,这种教育性来自能动的教育主体。
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领域有最大理论贡献的一个范畴。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系统安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便利教育活动的高效运行。其主要表现为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层次和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便于操作、程序化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开发了诸多精细严密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
教育技术的主体是教育,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活动和行为的目的。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辅助手段。教育技术是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发的技术,其目的是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增强教育效果,促进生命个体更好地生长与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
(二)教育技术的对象
教育技术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比如,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可以说,教育技术理论就像洋葱头,剥开一片又一片,最后才能发现教育技术理论的核。这是为什么?因为每一片都是教育技术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的融合。虽然教育技术理论多而不一,但教育技术的对象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教育技术的对象不同于农业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等的对象,它们的对象是物,而教育技术的对象是人;教育技术的对象又有别于医疗技术、传播技术等的对象,虽然它们的对象也是人,但它们只以人的某些方面为对象,而教育技术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因此,教育技术全程面对具有个性且完整的人,最终指向人个性化且完整的发展。
三、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以人为本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异化
1 重“技术”轻“教育”
教育技术是教育性技术,教育技术的主体是教育,教育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技术的归宿。而今,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中,技术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占绝对优势,而教育基本理论课却被大大压缩,甚至几近于无。更甚者,有些学校把教育技术专业办成了工程技术类专业,只重视技术的训练与培养,而把“教育”两字只做招牌来使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崇尚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明细化、教学内容的规范化,使每一个环节都趋于技术化,只为让所有学生掌握某一知识或培养某一能力,而忽视学生个性和完整人的培养。认为只要把人的每一个要素都训练到了,他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只要每一个部件都具备了就一定能组装出完整的机器。
2 教育技术对人之自然生命的戕害
将技术引入教育领域的初衷是为了让技术更好地促进教育,优化教学。然而,由于技术自身原因或主体的不当使用,抑或其他因素,教育技术在满足人之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的自然生命带来戕害。比如说,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上的文字过小,学生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视力。据调查,我国近视眼患病率已由全世界第三位升为第二位,逐渐攀升的近视率不能说和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大肆使用没有关系。多媒体教学中图像化、可视化知识的过多介入,使学生对知识不愿再去深入思考和理解,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人进行逻辑思维所依赖的器官是大脑,而大脑作为人体的组织架构中枢需要不断地运转才能“永葆青春”。现代脑科学证实,人越使用大脑,脑细胞的新陈代谢的速度越快,大脑细胞衰亡的速度也就越慢。
3 教育技术对人之社会属性的消解
教学机器易弱化人的潜能。集中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机器替代了人的大量工作,剥夺了人锻炼的机会,削弱了人自身的潜能,使人变得越来越懒惰,依赖性日益增强。比如说,形象化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不用再去思考,不用再去想象,长此以往,弱化了人的逻辑思维能、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教学媒体易干扰知识的自然呈现。现代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以非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可能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他们也许认识骆驼的外表,却可能不知骆驼的具体音色与毛质。因此,现代教学媒体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变得虚假空洞,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正确认识。教学机器易抑制人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不只表现在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材料,还应引导学生用自身的感官与感知能力去发现世界,而教学机器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呈现材料的方式是僵化的、统一的这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媒体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便利了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电视学校等传输知识信息,但缺乏面对面教授的真实、亲切,很难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活跃气氛,间隔了主客体或客体间的感情交流,使人的心里越来越疏远,人的性情趋于淡漠。有资料显示,人类长时间面对现代媒体,会严重增加他的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为了教学范围的扩大,经济投资的减少,人们在积极呼吁大力推广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电视学校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教育技术的弊端,探索出更好的办法予以解决。
(二)教育技术的人本化发展
1 教育技术的人本化价值
首先,教育技术要以“人”为本。人本发展观主要是针对“神”和“物”提出来的。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是针对神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主张重视人性的价值;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是针对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强调要人贵于物,主张“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本思想的发展观都是针对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教育技术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其中,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指教育技术的主要使用主体——教师和教育技术的作用对象——学生。教育技术在关注技术本身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水平和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反应。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教学人员才能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技术的教育价值,不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个性的发展。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说:“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2 教育技术发展的人本化路径
强化教育技术教育为主的观念。教育技术的主体是教育,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以技术为辅促进教育的发生、发展。教育技术的研发与运用要充分尊重并考虑人的属性,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关注教师、学生的个性特征,直接指向提高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学习质量和意义,更多地给教师、学生以真正的人文关怀。
教育技术要关注人的能力发展水平与学习策略设计。开发与应用教育技术,我们要基于教师的现实水平和技术提升空间,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识别、鉴定、吸收丰富信息的素养和能力。教育技术的无节制利用不会促进教育的发展,不会优化教学,不会提高教学效果,不会促进学生发展,甚至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或抑制学生的思维。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无形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学习形象化、高效率的优势,同时注重传统教育、学习的自然性、人本性,使二者自由互通,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