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霾“军令状”

2014-02-12安传香

祖国 2014年2期
关键词:治霾军令状责任书

十面“霾”伏,用来形容2013年整体糟糕的天气再合适不过。此外,“天气”位列百度搜索风云榜的首位;淘宝网友们花了8.7亿元购买对抗雾霾的用品;雾霾也不再是北方人们的“专属”,现在时不时几乎席卷整个中国。

就在几年前,“霾”还是个生僻字,PM2.5也仅仅是个专业名词。然而今天,它们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并且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12月份,来势汹汹的大范围雾霾,由华北蔓延至大半个国土,涉及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

当有人厌倦了农村生活的简单和单调,跋涉至城市进城打工,换来的却是城市生活的溃败与风险,雾霾就是其中之一。

雾霾下的生活催生了“口罩族”、“绿植控”、“宅生活”。中国人手机里安装着“空气质量指数”,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当日的空气质量。

同时,中国难以驱散的雾霾天催生了新鲜词汇——“环境移民”。一些外资公司则给员工们支付额外的“危险津贴”。

近日,中国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目标责任书的核心内容,各省(区、市)都确立了PM2.5或PM10的年均浓度下降目标。

按照环保部一位官员的说法,在环保系统内,签责任书这种形式非常严格,此前只在四种约束性污染物减排领域采用过,可见国家这次真的要“有所作为”。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也大都用了“签‘军令状”这样的提法,“军令状”的威力无须多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等典故国人皆耳熟能详。

然而,对于这一旨在让各省(区、市)在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上“自我加压,不留后路”的行为,公众的反应并不乐观。疑虑大概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军令状”具体落到谁的头上须明确,最好能与某些人的“官帽”直接挂钩,免得“九龙治水”;再者,“约谈”的威力是否能与“军令状”的威严相衬,“通报批评”、“约谈”、“限期整改”这些举措,在其它领域也曾施行过,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还有,各地方政府能否摸清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实情,找准当地大气污染的真正原因并“对症下药”,如果避开“硬骨头”、只拿市民的开车、炒菜、取暖等说事,怎么办?

环保部与31个省(区、市)签治霾“军令状”,既表明了中央防治大气污染的决心,也表明了地方政府转变发展理念与方式的紧迫性。但要想如期实现责任书上治霾目标,接下来还得做好、做实两件事:一是制定出有针对性、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考核“标尺”;二是打造出有建设性、能对各级领导干部形成威慑力的问责“戒尺”。标尺准确,各地对落实到自己头上的治霾任务才会心服口服;戒尺严格,才能确保地方政府在目标数据上不耍“花枪”、蒙混过关。

改变“好空气基本靠风吹”的现状,从根本上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混加的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加强地域合作的任务。“军中无戏言”,期待在治霾“军令状”的敦促下,各地各部门这一次能真正发力、形成合力,早日把雾霾这一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的顽疾,彻底吹散。

安传香,知名专栏评论员。产生影响的评论文章有:《别让我们的孩子“被染色”》、《道德建设缘何遭遇“双重门”》、《莫让爱心被“短斤缺两”》、《多维度的“中国梦”》、《改革,为了我们向往的生活》、《公务员这个“碗”还端得稳吗?》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霾军令状责任书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重“签署”,轻“使用”
——教育责任书的使用误区
治霾需依法有据
责任书岂能沦为“打白条”
一份扶贫军令状
既立军令状就该“违者斩”
莫让“安全责任书”成摆设
强化对安全责任书的执行力
“军令状”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