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文情动于衷

2014-02-1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生情感作文

(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天津 300400)

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强调作诗写文要以情写文,文以载情。而目前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遇到的瓶颈是学生们面对文题望“文”兴叹,无情可发;写出的文章多半是无病呻吟、生搬硬套。因此,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面对作文题目时能够情动于衷、文思泉涌,这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一、厚积薄发,让作文有情可抒

身处知识经济、信息爆炸时代的中职生们,面对着各种媒体的纷至沓来,却经常感到生活的枯燥、单调。他们整日忙碌于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却深深感到所掌握的知识的单一、语言的贫乏。面对作文,他们经常手足无措、满脑空空,抱怨素材积累微之甚微。此情此景,我们心痛万分,难道置身万顷碧波中却找不到抒情之泉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有情可抒呢,要看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厚积薄发”。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索回情感”

在蜜罐里长大的“90后”生活中并不缺少情感,祖孙之情、父母之恩、亲戚之爱不胜枚举,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却是“薄情寡义”的呢?究其缘由,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孩子们衣食无忧,缺少了与社会的联系;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心理使得他们觉得别人为他付出(情感)理所当然,所以他们麻木了。

从这一症结出发,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发现“情感”。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是感悟的基础。而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培养他们的敏感度、责任感,去感悟“情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让语文真正成为基础科学,我们不能拘于小小的课堂,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于生活舞台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也是这个道理。最后,让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召回那些久违的情感,有情可抒。例如:同一个作文题目《感恩》,在职一和职二两个年级、同时布置,职一的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诉;而经过训练的职二学生,就下笔千言,可抒之情颇多。

2.引导学生在书本中“寻找情愫”

除了观察生活,书本知识是人们对生活的高度总结和精辟概括,所谓“开卷有益”。书中有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总结,“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事理体悟, “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理阐述。因此,作为教师要利用或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借鉴别人的人生体验,勤动笔墨录下对生活的情愫。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勾、画、圈、点、议的读书方法。同时,还要做好从书本知识到自身知识的迁移转换。例如:在课前给学生留出五分钟时间,专门说读书体会。在周记中布置相关的读书任务,写出评论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小水桶也变满了,水也变“活”了,见解也就自然而然深刻了。所以,一旦心灵为某件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 “缘事而发”,“情随物兴”了。

二、寓教于乐,让作文有情敢抒

学生讨厌作文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为了应试,作文时他们往往会受到各种或有形或无形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这就造成了他们所写的并不是他们所想的,更不是他们喜欢的,那又何谈抒发真情实感呢?因此,当务之急还要给孩子们打开束缚的枷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让他们尽情的发挥、创新,打造个性空间。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1.创设情境,增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愉快的富含创造性的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作文就不再困难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文内容,利用多种教法及教学工具深入浅出的指导。比如,可以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画面,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性却,触发学生联类引申。让学生欢欢喜喜作文,始终保持积极的作文心态进行现场描写。在续写《项链》,我就先借助多媒体播放《项链》的影片,正当学生进入剧情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续写,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多了。

2.解放思想,拓宽言路

除了解决兴趣问题外,想要每个学生都敢于抒情,我们还要因人制宜地的确定多个层级发展目标:初级目标定位为爱说爱写,而后定位为会说会写,最后是由情入理。作文不是逼出来的,带有压力的写作往往缺乏情致,人云亦云。因此,为学生设计一个阶梯,让他们能够看到眼前的目标,拾阶而上在不知不觉中体味成功的喜悦、写作的乐趣。当然从文体上,也要“解放思想”,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然而然流露出真情的感悟。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尝试作文,敢于抒发真情,拓宽学生的言路。例如:在日记训练中,我有意识的撇开作文的体裁等束缚,让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尽情展现个人的创意。从文体上,可诗歌、可散文、可童话、可传奇;篇幅上,可短小精辟、可长篇连载;题材上,可现实、可虚幻;风格上,可平时也可见奇。以此激活同学们的不同的写作点,激发写作兴趣,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敢于抒情。

三、迁移引申,让作文情动于衷

《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注重人生体验,抒发自己的人生认知,是中职学生作文在思想情感的基本要求,而真挚而高尚的情感正是人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能否 “让作文情动于衷”关乎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

的确,真挚而美丽的感情发自内心,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它符合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规律,扬善惩恶,表达对人们的良好愿望。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情动于衷呢?

1.抒发真挚的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说明唯有真情实感,才能震撼人心。而无病呻吟的慨叹,浩大空洞的口号,是不能引起共鸣的 。因为真挚的情感真实而真挚;而后者则虚伪矫情。所谓真情是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壮怀激烈,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食尽欢颜”匡时济俗,是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豪放洒脱。这些语句无不在诠释一个道理:凡是有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倾注着作者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是一种发自内心心理感悟。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写作,也要从抒发真挚情感入手,因为真挚情感源自于人的“初衷”,是“情动于衷”的初级阶段。

2.抒发高尚的情感

真情也有高尚与卑劣之分,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唯有崇高的、健康的、积极的感情。如果是卑俗的情感,即使再真实,也不能感人。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迁移引申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格定位。做到既敢于面对社会人生、关注时代热点、注重道德素质养成,又注重于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试想,精忠报国的岳飞同遗臭万年的秦桧相比,我们不难发现“高尚”的魅力。所以,在指导学生“让作文情动于衷“之时,我们更要指导学生把握住“真善美”那人性高峰上的一瞥惊鸿。有了“高尚”的情感,“情动于衷”在学生作文中便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有了“高尚”的情感,“情动于衷”便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大放异彩。

总之,有了心与心的互动与沟通,有了积极的引导,就能构建起孩子们乐于表达的环境,孩子们的作文就可以“情动于衷”,文质兼美。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思考[M].尹曙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4]游国恩.萧涤非.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人生情感作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