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稼轩词对杜诗的化用及原因
2014-02-12陈景春
陈景春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论稼轩词对杜诗的化用及原因
陈景春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辛弃疾大量的宴饮、赠答、记游词中对杜甫诗歌信手拈来的化用,表明辛弃疾对杜诗非常熟悉。稼轩词引用化用杜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宋代印刷术为杜诗结集及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二,辛弃疾爱国、忠君、入世的儒家情怀与杜甫的思想一致。其三,宋人对杜甫精神及诗风的普遍推崇。
辛弃疾;稼轩词;杜甫;诗歌;化用
文学史对稼轩词(本文所用底本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有非常高的评价,大概可以总结为:稼轩词以豪放为主要风格,但除此之外又表现出豪放与婉约相融合的风格特点。稼轩词的重要表现是繁奥的引用和化用,这也是稼轩词的精妙之处。
一、稼轩词对杜诗的引用与化用
陈满铭先生《古语古句在苏辛词里的运用》一文中有如下统计:“稼轩所用集语出于杜甫作品的凡一百十二见”[1]168。稼轩词对杜诗的引用程度,表明辛弃疾对杜诗非常熟悉。大量的宴饮、赠答、记游词中对杜诗信手拈来的化用,很好地说明了辛弃疾对杜诗的熟悉已经到了非常深的程度。
(一)祝寿宴饮词
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祝寿词和宴饮词。一般来说学界对此类词分持两种观点,一是辛弃疾的祝寿宴饮词存在着对神仙寿考、富贵荣华的颂扬,二是此类词作中饱含爱国激情,表达了以功业自许、以功业许人的愿望,以及报效国家的忠心,并以之与朋友同僚互勉。这两种说法均是对辛弃疾祝寿词的中肯评价,只是侧重不同,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观点更能代表辛弃疾词的特色。祝寿宴饮词有一个共性是不能忽略的,即此类词绝大多数都是正面抒情,即使有负面情绪也是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这也是祝寿宴饮词的主调。
试举两例:《水调歌头·寿赵漕介菴》中“千里渥洼种”对应杜诗《遣兴五首之二》“君看渥洼种”,“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对应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尽甲兵长不用”;《水调歌头·鞏采若寿》“鲸饮未吞海”对应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二)赠答唱和词
稼轩词中赠答唱和词占了很大比重,此类词中对杜诗的化用也是最多的。而这些化用相较于祝寿宴饮词的单一直露式引用,其适用的范围呈现出了多元化特点,在倾诉友情、夸赞对方、追忆交往、抒发感慨、起兴写景等各个方面都有对杜诗的化用。
如《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化用杜甫《奉侍严大夫》“一生怀抱向谁开”一句,直抒其意,表达与赵景明的知己之情。
又如《生查子·山行寄杨民瞻》“山吐三更月”,化用杜甫《月》“四更山吐月”,用的是兴的手法,景情相融。
再如《水龙吟·题瓢泉,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倒流三峡词源泻”,化用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是直接对友人文采的夸赞。
其他如《贺新郎·和吴明可给事安抚》“眼盼昏鸦千万点,□欠归来野鹤”,化用杜甫《野望》“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则是直抒己情了。
缘于唱和对象、创作地点、时间、创作心境的不同,稼轩词对杜诗的化用也采用了种种迥异的形式,难以用一个概括性的特征来评价。总的来说,稼轩赠答唱和词对杜诗的化用可谓繁杂且准确。
(三)记游登临词
辛弃疾南归以后曾被委任前往多地为官,同时又有十八载的闲居时光。宦游和闲居,为辛弃疾游历南宋各地提供了条件,稼轩词中不少是记游登临词,其中的杜诗化用情况大致是以情景形状切对情景形状。
如《声声慢·嘲红木犀,余儿时常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中“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化用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其意在于描写繁华兴盛之景色、欣欣向荣之气象。
再如《好事近·西湖》“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化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之句。
又如《临江仙》“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疎櫺”,化用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句,则同为春雨之景化对春雨之景。
其他如《菩萨蛮·题雨岩》“西乡小有天”源自杜甫《秦州杂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一剪梅·遊蒋山,呈叶丞相》“独立苍茫醉不归”化用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所言境况大致相同。
对于记游登临类的词,重在景与情之描写抒发上。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后,游览之中文人有了准确的古之往者、今之来者的抒情概念,所以登临必有诗焉。稼轩词中的记游登临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则。而对杜诗的化用,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情景相映。
(四)状物抒情词
状物抒情词多为一种闲趣之作。稼轩词中状物抒情词对杜诗的引用多在于借境借喻。以三首《贺新郎》分赋水仙、海棠、琵琶为例:
《贺新郎·赋水仙》“云卧衣裳冷”化用杜甫的《遊龙门奉先寺诗》“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贺新郎·赋海棠》“十样蛮笺纹错绮,粲珠玑渊掷惊风雨”化用杜甫的《寄李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贺新郎·赋琵琶》“弦解语,恨难说”化用杜甫的《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岂知此声能断肠”。
状物本为拟人,是辛弃疾将自身欣赏的一些品质化入物中,所以此类词多有意象的叠加。辛弃疾《贺新郎·赋水仙》中“云卧衣裳冷”,字面意思是高、冷,比较切合水仙的形象,与杜诗之原句一字不差。而杜诗则入了禅境,包含了心灵境界的提升净化之意。在稼轩词中有“云卧衣裳冷”,又有“水边幽影”和“又独醒”,这又把自己的心态融入其中。对于此词,则有“云卧衣裳冷”字面的含义、水仙之本相、杜诗之禅境、辛弃疾之寄托四层寓意相叠加之义,词意词境更加深远。此处对杜诗的运用直接体现了辛弃疾造境之功力,这种不直付笔墨而借古人悠悠之口点出其思,是辛弃疾此类词的精妙所在。赋海棠、赋琵琶两篇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体来说,此类词化用杜诗主要展现的是情感或者事物本身的相似,要么有所神似,要么形似。
(五)赠别词
南宋文人的生活相比于其他各代而言比较闲适富裕。作为“南归人”的辛弃疾虽然在官任上得不到重用,但是其生活行状是处于有闲田闲钱之态。相对于杜甫常常靠友人接济度日而言,辛弃疾不仅自身生活安逸,还常常提供一些钱财给新进后辈或者清贫的才子,如刘过身为布衣,屡试不中,辛弃疾常与之钱财。辛弃疾往来送别词也多为主送宾之作。宾客散去,收拾残宴又逢离别,主人的心情相较于行者的心情多了一分盛筵不再的凄清。
《贺新郎》中“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化用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中“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杜诗中残破的山河之景被辛弃疾化作好友离别后的凄凉心情,又与寒冬之时,山色残而无青,流水枯而涸泽相照应,离别之萧然顿出。
也有送别词中的引用是作为夸赞之用,如《水调歌头·送信守王桂发》“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借用了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中“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是对将别之友的夸赞,如此类者还有《最高楼·送丁怀忠教授入广》、《声声慢·送上饶黄倅秩满赴调》等。
上述五类,代表了从独立的作品角度上稼轩词化用杜诗中的情况,也正是对杜诗的引用和对其他古语古句的引用化用构成了稼轩词的独特之处。无论对杜诗的运用是其深思熟虑还是妙手偶得,给读者留下的是已经被广泛认可的优秀作品。
总而言之,这五类都是稼轩词对杜诗直接化用时表现出的一些倾向,引用化用方式各异,共同点则是多采用杜诗中的名篇名句,使得词作脍炙人口,其情感外露,有化迹可循,并且可以产生强烈的代入式感情,引人联想,扩展了词的深度和余味。
二、杜诗被稼轩词引用化用的原因分析
(一)宋代印刷术为杜诗结集及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印刷技术开始蓬勃发展的时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生产的批量化,大大提高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度。杜甫诗集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广泛流传的。对杜诗的评价、研究、注释等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至南宋末年已有“千家注杜”之说,由此可见当时对杜诗的尊崇。邓庆笃、张忠纲等编著的《杜集书目提要》前言中说:“唐及北宋,因杜诗散佚世间,人自编摭,踳驳错乱,世无定本,故重在搜集、辑佚、校勘、整理、编撰,如樊晃、王洙、王其等功最卓著。王洙编《杜工部集》二十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是杜集定本,也是一切评注版本之祖本。南宋时期,在辑、编撰成果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编年、分类、集注、评点、年谱、诗话等。赵次公、郭之达、蔡梦弼、黄希、黄鹤诸人用力特深。刘辰翁评点,别开生面,给后世研治杜诗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可谓治杜的第一个高潮。”[2]2这反映了宋朝时杜甫诗集的流行。
(二)辛弃疾爱国、忠君、入世的儒家情怀与杜甫的思想一致
辛弃疾是儒家文人,他出生在一个以儒传家的家庭,根据《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3]世系,自其始祖辛维叶起,代代在朝为官,其高祖辛师古为儒林郎。辛弃疾自幼随祖父辛赞在金长大,辛赞虽仕金,但对辛弃疾耳提面命的是恢复宋的统治。辛弃疾《进美芹十论札子》就回忆道:“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噟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汙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大父臣赞,……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远望,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3]112-113而南归之后的辛弃疾其行为也符合一个儒士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爱国、忠君、入世等几个方面。
其忠君爱国、积极入世贯穿和彰显于辛弃疾一生力图北伐中原,恢复北宋之河山。从其南归之初即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就可以看出其对政治的关心和深刻的认识程度。施议对在《辛弃疾词选评》中引吴世昌之观点说道:“辛弃疾功名热度高到万分”,“到处吵嚷着要做官,但是我们却并不觉得他卑鄙”。[4]2因为他为求做官做大官是强烈忠君爱国之心的外化表现。作为一名归正的“南归人”,右承务郎的职务是很大的礼遇。但是辛弃疾不以之为安,强烈地提出不可偏安的积极观点,有悖于朝廷持重为主的政策观,辛弃疾的忠君爱国是建立在君民一体的前提下来考虑的,而不是愚忠于君王,这种“不识时务”是儒家民贵君轻、国家为一体之观念的外化。
(三)宋人对杜甫精神及诗风的普遍推崇
宋代文坛文尊韩柳、诗崇老杜,尤其北宋后期以来,国力日弱,内外交乏,文人士大夫读杜学杜之风渐盛。这是在宋代暗弱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文学自主倾向。因为同样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以其诗史的风格,描绘了大唐盛衰之变的真实境况以及一个文人在此时代的苦闷挣扎和探索,这很容易引起处于靖康之变相似情形下的南宋文人的共鸣。南宋初李纲《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说:“盖自天宝太平全盛之时,迄于至德、大历干戈乱离之际,子美之诗凡千四百三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见于诗。句法理致,老而益精。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历兵火伤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诗之妙也”[5]17,又如南宋汪元量《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中亦有“少年读杜诗,颇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6]86,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辛弃疾在青年时期其词中就多用杜诗的现象,这是他们同为有抱负的爱国者而产生的共鸣。
[1]陈满铭.古语古句在苏辛词里的运用[J].国文学报,1966(6).
[2]邓庆笃,张忠纲,等.杜集书目提要[M].济南:齐鲁书社,1986.
[3]邓广铭.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杨胜宽.说宋人读杜诗[J].杜甫研究学刊,2004(3).
[6](宋)汪元量(著),孔凡礼(辑校).湖山类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72-2035(2014)05-0054-03
I206.2
A
2014-05-01
陈景春(1975-),男,江西南康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