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河教育园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几点思考
2014-02-12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已明确指出,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由于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同,侧重专业有别,单靠一所学校的实力无法提供各个专业全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供给前提下,实现同一区域内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职院校资源共建共享的本质内涵是通过整合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集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质资源的共享和放大效应,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办学效能,从而达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教育资源泛指与教育行为相关的所有人和事物。从资源性质上可分为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指高校从事教学的教师,硬件资源主要指实训基地、实训器材、实践场地和硬件设备等。软件资源主要指信息化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教学进程、教学课件、课程设计等信息化教学素材。其中,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受区域限制比较大,仅在小范围内利于实施,而软件资源基本不受区域限制,但真正实施起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重资源的自我开发利用和轻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因为这些学校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学校领导对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共享意识。导致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岛”,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有部分学校也已经对外开放了一些教育教学共享平台,例如国家精品共享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等,这些平台是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但由于平台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使得平台内的资源得不到及时、有针对性的修改和更新,进一步导致平台资源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还有些学校通过国家的财政支持,占有了教学、实验实训资源,并借此来强化和巩固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把资源视为本校所有,宁肯浪费,不愿共享,导致硬件资源也不能充分利用。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园区,规划总用地37平方公里。园区整体形成“一廊两翼”的规划布局,“一廊”是指中央生态绿廊,长10公里,宽800-1200米,总占地8平方公里。“两翼”是指绿廊两侧摆放院校、住宅及配套设施。园区分三期建设,一期为高职园,2011年4月已投入使用,入驻园区的院校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5所高职和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天津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2所中职。二期为高教园,建设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和青年职业学院、铁道职业学院、商务职业学院三所职业院校,以及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科技之家、市委党校,并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区和科研项目转化区。已于2011年12月20日开工建设,三所职业院校今年投入使用。三期为高研园,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将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智力资源和科研力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高端产业。另外,园区一期还建设了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目前园区文化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公共图书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园区管理中心。其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天津市图书馆在园区设立的分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坐席2300余人,设计日接待能力6000人次,总藏书量约100万册。体育中心包括公共实训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其中公共实训中心总建筑面积为7.1万平方米,已建成投入使用;体育场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设有3万个固定坐席。体育馆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游泳馆1.5万平方米。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实现园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海河教育园区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办学、集约发展”的思路,整合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园区内各高职院校处于同一区域,彼此相毗邻,甚至没有围墙之隔,有利于各院校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各高职院校之间实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集中办学、集约办学,这也是园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目前在海河园区领导和天津教委领导指导下,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主持单位与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对思想政治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功。思政课的共建共享打破传统的校别、院系界限,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节约了办学成本;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园区内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资源共建共享要求各高职院校共同承担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共建教学资源且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盘活现有的资源存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借鉴思想政治课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经验,海河教育园区全面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需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设立权威部门,统筹规划全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各校已项目为纽带,建设多个专项实践实训基地与教学网络资源平台,但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合理的资源利益分配方案,导致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建设,使学校教学、实验实训资源的使用率低下,实践性教学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教学网络资源彼此独立、缺乏联系,共享信息渠道不畅,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岛”,已有的共建共享平台缺乏执行力度,资源利用率低。虽然有关部门已开始针对资源共享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成效并不明显,且存在多方面问题。为了提高资源整合的执行力、确定具体实施标准,需要在园区内设立一个权威部门,部门成员可由天津市教委、海河教育园区指导委员会、园区内各高职院校代表组成,对园区的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进行中长期规划,建立起“完善、精简、高效、科学”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产权明晰、管理科学、权责统一”的共享运行机制。针对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资源互用,网络互通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相应规章制度,并督促其落实与执行情况。
二、教学资源互用,网络平台互通
在教学方面,思想政治优质共享课是一个好的开端,以此为基础园区内各院校可依据多校共有的专业及课程,对于优秀教师实行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制度;在实训设备方面,可统计汇总各学校硬件资源,实现实践性教育设备资源的互用;在网络配置方面,可建设一个专门针对海河教育园区统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不仅可将现有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园区内实现共享,同时可将园区内各院校已有的资源系统进行优化整合,通过统一平台接口实现与本平台的对接,真正实现网络平台的互通。
三、优质课程共建,教育成果共享
教学资源的核心是课程资源,园区可通过建立对课程的自荐、推荐、选拔等遴选机制,将各院校内部的优质教学资源选拔出来,发布到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园区内的各学院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针对同一门课程,进行多学院共同开发,真正做到优质课程共建,实现教学成果共享,进而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和园区的总体教学水平。
四、建立评价体系,多维反馈促发展
我国已建或在建的教育教学共享平台(例如国家精品共享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等)为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展示的渠道。但大多数平台缺少用户群的反馈,很难有效的将共享平台内的资源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更新,致使平台内的资源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因此,要对海河园区的师生展开充分的调研,切实了解师生的本质需求,针对教育教学共享平台建立一套有效的资源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多维反馈机制,根据评价信息与反馈信息时时对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真正实现师生、生生、校企几方面的网状互通,促进网络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信息化学习
科技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资源的应用也对教师信息化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的教师年龄层次不同,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为了提高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学校可以采用内外兼修原则:对外聘请信息行业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开拓眼界,引领方向,营造氛围,促进教师学习的热情。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信息化大赛,并为教师提供支持。对内将学院网管人员和信息类专业教师做为骨干,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技能。同时利用学院新进的青年教师信息化水平较高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帮助其他教师逐渐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上两种方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使教师适应了信息化资源网络共享的现实要求。
通过园区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可以合理开发、配置、整合现有园区内多方优势教学资源,建立海河教育园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体系在各职业院校之间实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设备共用,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高职院校办学方式的转变和建构新型的校际关系提供一个最佳的时空交汇点,为滨海新区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园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对高职教育资源合理利用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通过教育教学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在区域内形成一套完整、有机的可行性方案。同时鉴于方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可将使用范围由点及面、分层次、分步骤,逐渐铺开、逐步推进,扩大范围,乃至在全国,为全国区域性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助推了天津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向示范区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郑文,李文玲.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理念、层次和策略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6,(06).
[2]尹睿.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