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
2014-02-12蒋雨诗
蒋雨诗,李 敏
( 1.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2.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化、网络化、传媒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新媒介的产生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它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控制并引导着社会舆论,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思维活跃、接受力强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有助于正确发挥媒介的导向作用,创设良好的政治宣传环境,引导大学生塑造稳定的政治心理,使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促进他们良好政治素质的形成。
一、大学生政治心理及其特点
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指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政治群体,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对来自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包括各种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在内的各方面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为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意志,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等[1]。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的政治心理动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的重点。大学生政治心理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时代性
大学生视野更为开阔,知识积累也较以往丰富,有明显的自我意识。他们追求个性,紧跟潮流,同时大学给予了他们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能提升他们社会参与意识。政治事件一直是社会谈论的热点,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对于政治事件有自我更新意识,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去了解国家政治动向。
(二)自发性
与以往的学习生活相比,当代大学生接触的是一个更为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他们自发地通过各种途径去关注国家的政治活动,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这种自发性是受自身的好奇心所驱使,并没有明确、清晰的政治目的,所以缺乏规范和系统的引导。
(三)盲目性
如今社会中关于政治事件的看法,大家各有所持。大学生容易被这些看法所影响,同时,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对政治事件并不总是处于正确的立场去考虑,有时看法过于片面,导致政治心理不稳定,起伏变化大,容易盲目地跟随别人的脚步,短时期内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四)波动性
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波动性是伴随着盲目性而产生的。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心理不够稳定,存在着某些误区,他们不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看待国家的政治行为,因而处在形成稳定政治观的过渡时期,难免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干扰,其政治态度的表达方式过于激烈,缺乏政治理性,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二、网络媒介下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
据调查,当前大学生使用新媒介尤其是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比率占90.25%,而且每天访问网络媒介的人数高达 66.82%[2]。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处于网络媒介传播的最前沿,学习、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都与网络紧密相连。自然,网络媒介对他们的政治心理乃至政治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塑造力和影响力。网络媒介下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是怎样的呢?
(一)政治意识增强,对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颇为关注
网络媒介作为政府公布国家政治活动的主要平台之一,通过微博、网站、论坛等形式让当代大学生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并且参与到讨论中。数据显示,对于网络媒体上发起的社会事件讨论,73.24%的大学生都对其投入一定的关注度,尤其是他们自身感兴趣的政治活动[2]。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媒体获取社会政治信息,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在上网关注的内容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大学生占到64.3%,其中有26.2%的大学生经常关注国际和国内各类政治新闻[3]。在十八大召开之际,76.23%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接受十八大的相关信息,并借助网络发表自身见解[2]。这也表明,通过网络媒介,大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国家动态,关注社会的发展,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政治参与意识。
(二)政治觉悟提高,积极稳定的政治观正在形成
大学生的心智以及素质等各方面日渐成熟,其政治觉悟也相对于以往有了稳定提高。通过使用网络媒介,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拥护度,信任度有所增强。据了解69.3%的大学生对党的拥护程度提高,90.24%对国家自豪感增强,57.02%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44.36%对社会的信任度提高[2]。不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表示充分的肯定,对社会目前的发展状态感到满意。这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政治心态,为向稳定的政治观过渡奠定了基础。调查表明,有39.3%的大学生认为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会对自己专业方面的学习有帮助,有50%的大学生觉得关注政治,了解国家动向是年轻一代公民的责任,有46.4%的则是出于自身兴趣[3]。以上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有所提高,能够意识到关注国家政治动向与实现自身价值息息相关,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加强。
(三)政治理性不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
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实践较少,对政治现象的评价往往以个人喜欢和情绪为依据,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忽视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不能理性地分析社会政治问题[4]。大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基本的政治知识,但是政治认知界限还比较模糊,且变动性较大。对于网络媒介上发布的信息,大学生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会被动地接受,缺乏对网络信息筛选的能力,从而盲目跟从,容易被网络政治评论“牵着鼻子走”,使其思维和价值取向受到干扰。在“你对网上各种涉及政治观点的态度”的调查中,10.42%的学生表示“只相信官方的观点,反对各种对国家不利的言论”,有16.67%的学生“很容易受这些观点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5]。
(四)政治冷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热情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有73.24%的大学生会参与到网络上发起的社会事件讨论,但是其中30.33%的大学生只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剩下的42.91%的大学生偶尔参与其中,而有20.5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参与到讨论中[2]。68%的大学生对于政治还是比较关注的,但也有 21%的大学生对政治态度冷漠③。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消极冷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是否关注政治问题与自己的兴趣有很大的联系,并且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在大学生关注政治的原因中,也有将近26%的大学生是因为无聊而随意看看,或者是出于考试的需要。对于网络上的时事信息超过 70%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只挑自己喜欢的,有3.6%的大学生从来不关注[3]。部分大学生了解政治信息只是出于某一目的,政治行为较为被动,政治热情有待提高。
(五)网络自律能力不强,政治责任意识淡化
网络媒体是一个可自由发挥的大平台,它具有强大的时效性,传播性,群众参与性,所以它相对于其他的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的驾驭上更加自由。言论上的自由以及空间上的虚拟,容易使大学生缺乏自律,“口无遮拦”地发表一些错误的感想,对国家政治活动进行攻击,放纵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0.16%的学生“曾在网上编造假话、撒过谎”,有15.4%的学生“曾在网络上发过发泄性的帖子和言论”[5]。另外,33.3%的大学生在上网时注意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但是也有33.3%的人不会刻意注意,16.7%的人没有注意到,不知道什么是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的也占16.7%[6]。另一份调查表明,有高达12.8%的大学生表示“曾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在“你遭遇网络安全困扰情况”的回答中,有 65.38%的学生表示“偶尔有过”,6.73%的学生表示“经常有”[5]。但是对于网络上违反道德的信息,66.7%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了解信息安全法律,仅有33.3%人认为有必要[6]。各种迹象表明,大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完全理解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三、网络媒介下培养和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路径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拓宽大学生的政治视野,创新政治观念,是树立积极政治心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它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所以我们要看到它的利与弊,坚持两手抓,既要发挥其有用之处,又要规避其不利方面,做到“趋利避害”,“取长补短”。
(一)加强对网络的监理和建设,优化网络传播环境
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的政治生活,使政务更透明更阳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给他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平台。然而,网络是文化交融,时空交叉,虚实交错的空间,难免出现信息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会混淆大学生视听,影响其判断能力。国家应加大对网络媒介的指导力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利用其开放性、综合性和传播性,宣传主流文化,及时屏蔽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引导积极正面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同时,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完善网络道德规范,才能有效保障网络的良性发展。针对现在人们盲目利用网络,对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的现象,只有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坚持在道德的软约束下进行正确的网络行为,才能促进网络的良好发展。
(二)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介体,不仅要加强与传统介体的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沟通,同时也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大力发展网络政治,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国家政治活动,为其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大学生喜欢运用网络这一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由此可以凭借网络分析他们的政治心理,抓住其兴趣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拓宽其政治视野,深化政治认知,引导大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当然也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培训,指导其正确使用网络,及时掌握其思想变化,提高其信息辨识能力和政治敏锐度。
(三)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政治鉴别力
大学生与网络媒介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虽然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辨别网络上的信息,选择正确的舆论作为人生导向。对于网络上各种复杂的信息,大学生应基于自身需求的同时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吸收有价值的信息,锻炼自身的政治敏锐度和政治判断力,实现“主体客观化”。同时,网络也应该履行其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职责,准确定位网络文化,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信息的传输方式由“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真正满足大学生政治文化的需求,实现“客体主观化”。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
虽然网络作为虚拟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但是大学生应该了解网络不是一个纯自由的空间, 它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而且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并存的,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因此在规范网络秩序、健全网络道德管理的引导下,大学生也应该自觉提高网络自律能力,熟悉并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增强网络免疫力,培养“绿色”上网的习惯,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形成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行为。
[1] 王钢:试论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与政治素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23):28-32.
[2] 李俊杰,王雷,方鹏飞.新媒体影响下90后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调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 大学生政治关注意识的调查报告[R/OL].[2013-06-16].http://blog.sina.com.cn/s/blog.
[4] 李红梅,陈金明.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现状、成因与塑造[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4).
[5] 谢克敏,杨金卫,何霜涛.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调研报告[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1,(2).
[6]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查报告[R/OL].[2013-05-23].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7] 齐纳森,王百涛.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的开辟[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8] 曹如中,郭 华.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9] 陈介忠.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0] 盛文斌,陈 江.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2,(11).
[11] 李 冰.论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12] 张鹏娟,薛亚奎.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状况及教育途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3] 李桂英.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与行为特性及其重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