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妇女服饰研究述评
2014-02-12苗青青
苗青青
( 安顺学院 政法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堪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伴随着服饰上的变革,政府通过颁布法例和禁令,强制执行,以求与前朝划清界限,由表及里地教化民众。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屯堡妇女服饰仍然保留着传统服饰的很多特征。因此,屯堡妇女服饰不仅可以看作是屯堡文化的彰显,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加强对屯堡妇女服饰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加深对屯堡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国外有关屯堡妇女服饰的研究始于日本学者鸟居龙藏(とりい りゅうぞう)先生。1902年,他经过贵州安平县饭笼塘(即今天的平坝县天龙镇)时,对屯堡妇女服饰作了这样的描述:“妇女的头饰,前发高束,如同凤凰头……至于妇女的装束,所见到就大不一样了……衣袖很大,衣服的颜色有紫红色,也有墨绿色。”同时,还详细描述了她们的具体配饰,“佩戴的耳环比较大,头包白布帕。”从这些妇女的口中,他得知“凤头鸡(凤头笄)不属于苗族。”[1]233后来,鸟居龙藏先生在云南省城也发现了祖先同样是在明代洪武年间迁入云南的屯兵后裔。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他认为,由于地处偏僻,难以接触到新的文化,屯堡妇女仍保持原原本本的头饰发型。并很有见地地提出,对这种事象作研究,应该是人类学者、历史学者最引以注目的好课题[1]324-325。次年(1903),鸟居龙藏先生的同事伊东忠太(いとうちゅうた)旅行到该地时,也对其进行了描述:“凤头苗,头裹五色布,高而尖,身发前扎,往上梳,身穿汉人衣,足穿花鞋,白布缠肘”。从尹东和鸟居记录的资料来看,由于长期处在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氛围中,使屯堡人出现“汉”与“苗”的界限定位模糊[1]328。这一服饰变迁和民族认知背后的民族结构问题引起了塚田诚之(TSUKADA Shigeyuki )先生的注意,他在对贵州调查后进行了历史、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以上提到的这些关于服饰方面的调查发现,由于当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鸟居龙藏和同事的研究并未能深入和系统的进行,不能不说是一种学术遗憾。
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晚于国外,但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从查阅到的文献来看,关于屯堡妇女服饰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
王芙蓉和张志春在《屯堡服饰文化研究》一文中对女子“凤阳妆(装)”及其服装的各类配饰所突出的特点进行介绍,认为现代文化和原有的使用功能与场所的丧失是屯堡服饰变化和消失的主要原因[2]。在他们同王玲合作的《探寻屯堡服饰文化内涵》一文中,也是通过对屯堡服饰的详细介绍,提出要将服饰和文化进行结合研究[3]。此外,三人也曾对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凤头鞋”进行过分析,认为其一反当时传统的“天足”现象,可能也是屯堡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4]。何小英通过分析屯堡妇女服饰的文化内涵,发掘出其中包含的传统哲学思想,将屯堡妇女服饰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结合起来,找到两者的关联[5]。曾芸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透过贵州屯堡妇女服饰的演变轨迹,用新的视角来分析其延续和变迁的社会原因,是一篇对屯堡妇女服饰在理论上较有深度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许多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可以为屯堡现今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6]。
吕燕平的《安顺屯堡服饰景观探析》[7]一文,则是另辟蹊径,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屯堡服饰主要是妇女服饰的构成、源流和变异进行初步的探析。通过研究,最后作出结论:全国存在的屯堡妇女服饰其源流与各自的母源地及迁徙后的环境不无关联。这是将地理空间分布与屯堡服饰文化联结研究的创新性观点,尤其是提出省外类似族群的服饰情况并进行简单描述,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空间分布上体现了立体性和相关性。
徐雯的《贵州安顺屯堡汉族传统服饰》[8]4是与屯堡妇女服饰研究密切相关的一本著作。作者以贵州安顺屯堡妇女的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获得有关的服饰实物图片,通过对比屯堡妇女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布依族和苗族)的各部位细节,论证了其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从而证明屯堡人与周边部分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融和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实地考察图片的展示和说明给服饰这种需要视觉效果的研究增添了说服力和真实性,通过服饰细节处同与异的比较,作者认为这种相互影响既有空间距离、山地环境的作用,又有民族自身的因素。此外,徐雯在《民族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传统服饰生态》[9]一文中,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三例汉族人群的考察,来折射和分析不同的生态状貌和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文化方面的表现,认为屯堡妇女服饰保存至今有着其艺术价值和明显的族群集体认同感,亦有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的考虑在内。
这一视角的研究成果第一手调查资料较翔实,也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为屯堡妇女服饰研究的领域拓宽提供了思路。由于各自论述重点的原因,使其从总体上或是相对较偏重于对实地考察的记录,或是简要分析服饰中的传统文化,普遍都缺少了对屯堡服饰六百年来变与不变这一表象背后的全面思考和分析,还些都有待后人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进行综合性的专门探究,以使实践调查成果更具丰富性和学术内涵。
二、艺术视角的研究
目前,对于屯堡妇女服饰也有从艺术的角度开展的研究,包括对屯堡妇女服饰各部分的艺术价值、民间刺绣艺术以及服饰的装饰纹样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罗文帝在《贵州屯堡妇女服饰艺术研究》一文中,从头饰、服装、腰带、围腰,一直到绣花鞋,详细地分门别类地进行其主要制作流程和意义的介绍,阐明了服饰各部位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性[10]。同时,他也特别留意屯堡服饰中所有有刺绣的地方,上到帽子、领口、大襟、袖口,下到鞋子、鞋垫、袜底,从大人的服饰到小孩使用的背扇、肚兜和口水兜[11],并对这一最具民间性、传统性和地方性的刺绣艺术的继承和保护工作提出思考[12]。此外,蒋晓昀在《贵州屯堡妇女服饰装饰纹样探析》[13]一文中,对于屯堡妇女服饰中主要的装饰纹样有较为具体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她将其纹样大致分为几何、花草、动物和文字四类,在服装配饰的主要凸显部位进行详细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分析,并说明其中每一类纹样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这一研究领域重在对屯堡妇女服饰的艺术性进行研究和细微的分析解读,为艺术方面的屯堡妇女服饰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分析视角,并能结合其实用性揭示艺术、美学和民间劳动生活等的融合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也涉及到屯堡妇女服饰。如,杨友维的《大明屯堡第一屯 鲍家屯》[14],便是对安顺鲍家屯这一屯堡村寨的调查记录,其中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谈到了屯堡服饰的独特鲜明性。由2002年贵州出版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安顺屯堡》和安顺市文化局主编的《贵州安顺屯堡》两篇著作中,内容均有涉及到屯堡服饰,称其飘逸着明代遗风。彭香忠《贵州民族服饰》一书,在对一部分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彝族和瑶族服饰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将屯堡服饰列入其中。以上著作中,由于屯堡服饰只是其研究内容的一小部分,因此无法也不需要对屯堡妇女服饰的细节和背景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而崔晓棠的《民族服饰的文化感召》[15]虽是由屯堡文化现象引起的一些思考,并不涉及对屯堡服饰的专门分析,但通过对中华民族服饰不同时期演变发展的纵向分析,竭力倡导我们需要回归和传承,这着实为我们提出了屯堡服饰乃至整个民族服饰未来发展的思路和需要关注的方面。
三、评估与展望
在考察目前关于屯堡妇女服饰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屯堡妇女服饰比较性的研究稍显薄弱。在这方面,可以将安顺屯堡妇女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妇女服饰、当地汉族服饰甚至明初时期妇女服饰等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关联性和演变原因。亦可对全国各地现存的主要屯堡村寨的妇女服饰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流变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周边民族服饰特点差异等方面的互相影响。这种对比研究,有利于挖掘出屯堡服饰演变过程中多种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其研究更有现实参考价值。
其次,目前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屯堡妇女服饰的描述,很少采用定量分析,简单的对比和判断使结论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比如,可以采用问卷方式,结合个案访谈来调查屯堡女性、男性对自身服饰变迁的认识和理解,揭示服饰演变背后的人文因素和现实原因;也可在服饰变迁与多种社会因素之间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分析,来论证各变量间的逻辑关联性,这样会使屯堡服饰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最好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还有,目前通过实地调查得到的对屯堡妇女服饰各部分的描述虽然详尽全面,但缺少一些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这种重调查描写轻理论阐释的做法,使学术界在屯堡服饰研究方面缺乏深度和广度。比如,运用史学的理论和视角,可以使我们了解屯堡妇女服饰在中华民族服饰发展中的地位;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屯堡妇女服饰演变的原因,社会性别视角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屯堡妇女服饰与其社会地位的关联;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屯堡妇女对于屯堡服饰的坚持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态度,这种心态对屯堡服饰文化的传承起到怎样的一种作用,等等。由此可见,对其进行多学科的理论分析和多视角的考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屯堡服饰文化、屯堡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屯堡妇女服饰研究现状的评估,我们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各个维度的对比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法的运用以及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都将是该领域研究有待探索和努力的方面。
[1] (日)鸟居龙藏.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M]//黄才贵.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鸟居龙藏博士的贵州人类学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2] 王芙蓉,张志春.屯堡服饰文化研究[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 王玲,王芙蓉,张志春.探寻屯堡服饰文化内涵[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1).
[4] 王芙蓉,王玲,张志春.屯堡女子“凤头鞋”与“天足”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5).
[5] 何小英.屯堡妇女服饰文化与传统哲学思想[J].文化月刊,2009,(6).
[6] 曾芸.贵州屯堡妇女服饰演变的社会透视[J].贵州大学学报,2010,(3).
[7] 吕燕平.安顺屯堡服饰景观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0,(5).
[8] 徐雯编.贵州安顺屯堡汉族传统服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9] 徐雯.民族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传统服饰生态:当代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传统服饰考察三例[J].美术观察,2011,(4).
[10] 罗文帝.贵州屯堡妇女服饰艺术探究[J].美术观察,2009,(5).
[11] 罗文帝.贵州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9,(3).
[12] 罗文帝.浅谈贵州屯堡民间刺绣艺术[J].美与时代(中),2011,(2).
[13] 蒋晓昀.贵州屯堡妇女服饰装饰纹样探析[J].美术大观,2012,(3).
[14] 杨友维.大明屯堡第一屯——鲍家屯[M].成都:巴蜀书社,2008.
[15] 崔晓棠.民族服饰的文化感召:屯堡文化现象的思考[J].中国服装,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