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原则

2014-02-12刘佳英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原则素质教育政治

王 熙,刘佳英..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原则

王 熙1,刘佳英2
1.2.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对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体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遵循科学的原则,包括体系化原则、渗透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并且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把握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指导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高等学校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改革已经开展了近20年,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共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成效有目共睹。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重要依托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呈现出随意性较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使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关课程在设置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体系化原则

当前,我国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高校中,很多学校的课程数量已经较大,有的学校相关课程已达到百余门。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与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强的一致性,事实上却存在着随意性强、不成体系的问题,学生学习后无法真正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要全国统一,毕竟各校都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另外,“全国统一”也违背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轻松、生动、育人于无形的初衷。即便如此,课程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只有数量的优势很容易使课程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而无法发挥课程的实际功能,所以课程设置首先还是要遵循体系化原则。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敦促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有一个较为基础的了解。课程的体系化设置,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其文明的行为举止等有着深远影响,也只有构成体系的课程,才能条分缕析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素质课程设置,也是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多而杂的现象日益消除,取而代之的是规范、有序、重点突出。以哈佛大学为例,它一直走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围绕培养学生思考、表达等能力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想学什么就选什么,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哈佛大学认识到,要真正强化基础还是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而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这种独立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明确了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便于管理;另一方面,这种独立管理更重要的是使开设的课程内部更具有相关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我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体系化原则,将几门课组合起来,以两、三门较为基础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作为第一阶段的学习;再加之若干门辅助类的课程,作为第二阶段的学习。这样学生只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也可以有一个较为基础的知识储备。两个阶段的课程形成课程群,经过阶段性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性、整体性、针对性的知识储备,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渗透性原则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校要保证学生在相关课程上修八个学分,这也是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而确定的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从文化素质教育日益重要的地位来看,也能看出这个标准是偏低的。有些学校自主规定了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上,要修满十五、六个学分才可以毕业。与教育部最初的标准相比,这些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已经很高了,但是与国外的知名大学类似课程的设置做比较,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在本科课程中的比重还是偏低。如果能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深入贯穿于高校课程中,紧密与现阶段的学习、工作相结合,坚持渗透性原则,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就会与高校其它方面的学习、工作一并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各大学把本国语言、文学、艺术和历史课程列入核心基础课程,而核心课程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也非常大,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开设多门相关课程也与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不开。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课程本身就带有社会道德文化的属性,学生通过对文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不仅加深了自身对文化传统的认知,还能增强对国家的自信心、对民族的认同感。课程设置上的渗透性原则,可以敦促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文化,体会知识的力量,而个人多学习一些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可以提升个人的素养与品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只有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文化背景,才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依据。因此,遵循渗透性原则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也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背景。

另外,这里的渗透性原则,不单指高校方面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类别多、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大,更应当对学生本科期间所修的课程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来更进一步贯彻渗透性原则。首先,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应当有两门左右的必修课,还有一些是指定选修课,如依阿华州立大学农学院,早年就把本国语文列入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分两个学期开设80学时的课程,同时把文学、历史列入指定选修课。其次,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重要达到一个较大的比例,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士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程 (含自由选修课)构成,公共必修课部分“包括自然科学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及实验等,课程门数合计17门,约占本科课程总量38门的44.7%。其中,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8门,占总课程的21.1%。”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此重要,且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取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渗透性原则也不意味着要轻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鲜明社会目的性、阶级目的性的活动,是按照特定社会、阶级的要求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我们通常也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素质,所以,既要看到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又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共同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开放性原则

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是“全能”的,每个学校的优势不同,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在国内或者地区内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各个学校或多或少都会拥有自己的优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放性原则,就是为了发扬各校的优势,在一定的地区与范围内“互换”资源,以课程为中心,并衍生出一些别具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开放性原则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调动相关学校的积极性,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有力补充,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共享,同样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容易发挥,并且在更大范围内积蓄更多积极的能量。

开放性原则首先要求各校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最好依照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医科类大学的医学背景、师范类大学的师范理念、理工类大学的工科环境等)形成相关课程。而优质的综合类大学则更应从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出发,创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需要一个网络共享平台,虽然不能够做到每门课程的每节课都有视频资料,但是特色课程的安排、上课的时间地点应当予以提供。除了课程,网络平台还应能够共享学校之间文化素质教育类讲座安排、活动安排等,一场经典的演说、一次精彩的演出都在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都可能改变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完善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在特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应当形成一批精品课程,进而进行巡讲,这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在各校之间形成学分互认的制度。这样一来,首先,为教师设定了课程发展的方向,即成为优质的精品课程,敦促教师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更为教师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做到教书育人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更广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推出精品课程可以提升各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水平,优化相关课程的质量,而巡讲这一活动又给予精品课程一个展示的舞台,不仅使教师的风采有所展示,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风与精神也有所弘扬,更重要的是使外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风格的、优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品味,拉近了学校之间的距离,达到开放的共享的效果,在更大范围中形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氛围。

除了针对课程本身,开放性原则还主张在课堂基础上进行实践的交流。由于文化素质教育不同于高校的专业教育,不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单纯地用考试、考核的方法衡量学生的接受效果,所以实践交流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交流最好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并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来为学生评分。活动可以在有共享联系的学校中,如以校或者以班级为单位,在学习了诗词类课程后共同组织一场朗诵比赛;在学习了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类的课程后共同组织一次相关内容的知识竞赛;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课程后共同组织一场爱国主义演讲等。这样使课程更多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是对性情的陶冶,对德育理念的铺垫,对审美观念的提升,对学生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促使高校更接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1]熊伟.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2]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术版),2011,(5).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黎齐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

[6]吴惠.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2,(8).

[7]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责任编辑:周晓华 王 远

Curriculum Design for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WANG Xi1,LIU Jia-ying2
(1.2.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

The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colleges has represented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Therefore,th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cience including systematic principle,permeable principles and opening principle,and focu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iming at serving for human’s overall development so that it coul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effective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principle

G642.2

A

2095-5537(2014)04-00034-03

2014-05-16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天津市地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EYP5007。

1.王熙(1977—),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工业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2.刘佳英(1989—),女,汉族,山西省太原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原则素质教育政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养生之道应遵守九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