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德育工作理念的新思考
2014-02-12
(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天津 300400)
德是人的生存之基,立足之本。中职学校作为培养社会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 他们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这就要求他们在学期间不仅要掌握良好的技能素质,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协作共处的能力以及极强的遵规守纪的意识和约束自己的能力,以使他们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融入角色。那么,如何把职校生变为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锻炼的平台,实在是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必须突破的瓶颈。这里固然需要学校各种制度的完善,但更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者理念的更新和先进。对职校德育工作的理念进行了思考。
一、德育工作者应由注重理论德育向注重实践德育转化,使德育研究由理论性活化为实践性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这足以表明人们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但这只体现出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关注,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学生“知行合一”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践的领域。如何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形成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区教育、社团教育和针对职校生的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学生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却是我们实践中的薄弱一环。
针对德育实践的弱点,如何努力为学生创设“知行合一”的平台,将道德教育理论活用到实践中,将道德教育研究从固定化的传统理论模式中解脱出来,就是职校德育工作者思考的方向。
为此,职校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可以尝试践行就业导向。实习、实训活动也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它使德育工作由单纯的理论教育向实践性转化。同时,职校二年级学生也可以适当增加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和训练,近距离地接触企业和社会,认识企业环境的机会,意在能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让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相融合,并努力使企业文化的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这既是我们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可以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特色。
增强职校生的就业导向的实习实训活动,使德育就可以不再专注于对学生单一的理论教育,也不再局限于让学生学习各种《规程》、《德育手册》等,而是表现在将理论融注在实践中、表现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上、表现在回归学生生活和实践的社区活动上、表现在不断增加的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力度上、表现在让学生已不是单纯地知道理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在活动中逐渐认识理论、体验理论、感悟理论的价值、理解理论的意义。
二、德育工作者应由注重认知德育向注重行为德育转化,使德育过程由抽象性转化为行动性
传统德育模式往往过多关注的是学生对道德观点、思想等内容的认知程度,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国家政策、学校规章、班级制度等都要了解甚至背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但对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在实践中能否真正做到、能否恰当运用,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出现问题,让他学习某些制度、条例;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给学生讲解错在哪里、违反了什么……,诸如此类。但是我们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改善学生的社会行为。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道德行为的变化总是根源于认识、情感、意志等一些的活动的变化。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现代社会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多元化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学生在面对多元社会的多元现象时,道德认知和情感极易产生怀疑和错位,甚至是抵触,这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行为。
德育工作者应力求探索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注重学生在行动中获取并检验道德认知和情感,并在获取和检验的同时,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提升道德情感层次。同时要求教育者要抓契机,要适时放,适当收,让学生在收、放的行为体验中选择道德行为,发展道德行为。
实习、实训活动,让同学们在行动中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改变了道德行为。这体现在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在面对孩子时,他们对“爱心、耐心、细心、诚心”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字的认知上,而是体现在户外活动时,老师为学生扣好每一个纽扣、系好每一根鞋带上;体现在当孩子表现出淘气、调皮、幼稚且对老师的教导无动于衷时,老师的那种一遍遍地嘱咐、不厌其烦的讲解,并努力思考寻找突破口的教育行为上;表现在教师在“孩子的事无小事”的观念指导下的细小行为转变上。体现在如我校机电班的同学们对纪律、规程、团结协作等的认知,也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体现在由过去的松松垮垮到每一次流水线上的争分夺秒和精益求精的行为转变上;体现在为了每一件合格产品而由过去对人对事毫无关心到以极强的责任感拧好每一颗螺丝、对待每一步操作等的行为转变上;体现在为了整个工作程序的流畅而由过去的我行我素到懂得了团结协作和关照彼此的行为转变上;体现在每一次违规操作后企业制度的约束所带来的行为改变上、体现在感受企业文化后所带来的诸如不迟到、不早退、更加遵规守纪等行为的改变上。
诸如此类,正是在践行中,规范了学生言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技能、展示了风采,增强了自信,甚至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也使我校德育由认知德育向行为德育转化,使德育过程由抽象性转化为行动性。
三、德育工作者应注重由说教德育向注重体验德育转化,使德育方式由外在强制性内化为主体体验性
传统德育模式一般是以主观说教为主,即教育者依据相应理论的条条框框,与受教育者以谈心为主要形式,向受教育者灌输德育理论和思想,必要时辅以校规校纪的处罚。这种说教德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当时的客观实际也是相符的。但是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学生接受的信息渠道、数量、质量、层次、深度可谓广、多、差、杂、深,良莠不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德育仍旧沿袭传统的说教模式,不仅会加剧学生的困惑、疑问,更会使学生对教育者的威信打个折扣,既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也收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所以现代德育工作者应力求改变这种传统的说教、灌输德育,转向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具体表现在实践中就是,学校对学生的规范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培养不仅仅停留在讲解说教上;不仅仅停留在班校会上班主任老师给学生的一次次对德育理论的重复、强化教育上;不仅仅局限于课下老师与学生的一次次促膝谈心上。而是将德育教育融化在诸如学生的社区活动等多种活动上,让学生从亲历劳动后改变社区环境的活动中体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带来的幸福感、体验劳动后的快感等;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严明纪律的严肃性、体验团结协作的必要性、体验责任感的重要性、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性、体验做人、做事必须要踏实、认真的道理、体验诚信、感恩等传统美德的作用和意义。应该说体验德育对促使学生“成人、成才”远比说教得来的效果要扎实、有效。
四、德育工作者应注重由被动参与性德育向注重主体主动性德育转化,使德育效果由被动性深化为主动性
德育即是育德,它是主体有意识地将社会规范、社会要求、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德性的过程,它是在社会主体价值所认同、接纳的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的刺激下,通过主体内在的信息加工,最后付诸实践的过程。由此可见,德育活动是一个主体─发展性的德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主体德育的发展,这是德育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顺应这种要求和趋势,德育工作者应树立这样一种意识,无论是社区志愿者服务,还是实习、实训以及社团活动,都应突出一点那就是主动和活动。如可以将“社区、实习(训)和社团”“三位一体”的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品牌,作为主体性德育的重要载体。而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关键,就是如何找到有效的活动载体,避免诸多传统德育的弊端。三位一体的德育活动也使德育工作实现了学生被动参与的德育到主体主动性德育的转变。
学校可以创设多种的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连,与学生的实践相连,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付出的快乐,感悟存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活动中使学生由被动应付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
如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环境,真实地了解了企业操作流程,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如我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实习中逐渐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兴趣在实践中得以有效的挖掘,主动性随之提高,真正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总的来说,适应新形势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就可避免诸多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它促使德育观念转变、助推德育行为转化,也使我们对中职德育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单一的、灌输的、没有突出职校特点的模式化德育绝不是职校德育的全部。
往往世人对职校生的评价是中考的失败者、道德的失落者、负面多于正面的问题生等等。新理念指导下的活动让我们看到职校生的另一面。只要我们理念科学、先进、只要我们德育方式、方法恰当、只要我们途径、措施得当、只要我们时机、活动适当,相信我们的职业教育也会培养出运动场上的“马拉多纳”、也能培养出科学界的“袁隆平”、同样能培养出艺术界的“贝多芬”或教育界的“魏书生”。因为,我们无法评判是爱迪生优于马拉多纳?还是陈景润强于贝多芬?谁又能说职业教育就一定培养不出金凤凰?我们相信,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万物各显其美,世界才能和谐、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坚持,使职校德育工作更有特色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