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绘画比较之我见

2014-02-1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意境画家对象

谢 凯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一、中西方绘画产生区别的原因

1.哲学意识

西方的哲学一直是和科学相伴随,唯物主义深深的影响着西方的文化,这种影响,在绘画中也明确的表现了出来。西方绘画大部分都是对眼前所看到的形象和外貌进行客观存在的描绘,对于透视、色彩的明暗变化等内容进行较为重点的塑造。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则与西方不同,带有着非常明显的唯心主义特征,在中国的历史中,佛家、道家、儒家文化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三家的思想归根结底来说,都属于唯心主义,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也就不可避免的唯心了,这导致中国画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相对于客观现实,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更注重内心感受。

2.文化基础

中西方的文化差别很大,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别,才会让世界上产生多种艺术风貌,在促进和比较中源源不断的发展着。

不难发现,西方的文化较为外显。随着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兴起,西方人开始探索未知的领域,扩大殖民地,开拓世界,不断的对外扩张,正是这样的背景,逐渐形成了西方绘画外显的特征,这种特征从著名画家梵高张扬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中可见一斑,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外显的特征,使得近代西方绘画门派林立,面貌多样,艺术也由单一走向多元。

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就显得较为含蓄。在中国,儒家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核心思想为封建社会提供了优秀的统治工具,同时,也为人们的行为进行了许多的限制,而且,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也极大的限制了国人的思想,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中国文化含蓄的特征,在艺术上,这种含蓄体现为对于山水和花鸟的钟爱,很少有画家都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予这些含蓄的表达对象中,极少有人直接表达。

3.审美标准

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以美为最终目的,但是,由于哲学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中西方对于绘画的审美也不尽相同。

西方人崇尚探索精神,西方绘画追求将客观存在再现于作品中,他们常常使用形体、色彩做为表现手段,配合画家张扬、激情、奔放的个性,来完成一幅外显的绘画作品。

中国一直崇尚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中国画崇尚自然,以返璞归真为美,作品中的构图、线条、色彩等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推崇,所以大部分中国画看起来都具有宁静、含蓄的特点,意境深远。

二、中西方绘画构图的比较

在西方绘画艺术中,构图的作用十分重要。无论是怎样的一幅绘画作品,无论画家的技巧有多么娴熟,构图在西方绘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西方绘画作品能够极其准确的表达艺术对象的形态,这跟构图无不相关,一幅绘画作品都势必要在构图的时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思考如何调整空间关系能够能让作品在视觉上更完整,如何摆放物品能够让作品在视觉上更协调,如何通过对比能够让作品在视觉上更为舒服。比如在西方绘画中,一般以“均衡”为美,所以,许多画家在构图的时候通过平衡原则来呈现均衡美,这要求构图的时候需要在不同的物像和画面中达到平衡,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分的强调稳定感,而使得画面呆滞、死板,这有要求在均衡构图的同时还要注意画面的变化。当然,构图不可能依靠灵光一闪或者突发奇想,而是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比较、多角度的观察、深层次的思考,然后进行严谨的规划,将绘画作品的主次、前后、虚实等内容进行精细、精确、精准的安排,达到画家想要的艺术效果。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画家的作品,不难发现中国绘画的精髓并不完全取决于构图,许多传世之作的构图都大体相似,但是,每幅作品却又有其独到的精妙之处,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并不是因为构图巧妙,而是构图以外的内容独具匠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不同,西方绘画中的内容大部分是人造的,而中国绘画的大部分内容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大部分画家都想要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营造出一种自然山水所独有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往往通过虚实的方法进行表现。虚实结合,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很多时候,虚实结合的方法会打破构图的常规,而虚实结合产生的气韵和生动又能勾勒出作者想要的意境,由此可见,中国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如果为了构图而构图,反而会让构图拘束了画家的心境,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无法塑造出那份独有的意境,这种情况下完成的绘画作品必然不会是佳作。

三、中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作品的色彩有比较大的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对于色彩的认知不同,比如红色,在西方认为红色表示血腥,进而引申为残酷、灾祸、令人愤怒等含义,所以重大场合基本避免使用红色,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繁荣,每逢重大节日,中国人都喜欢用红色来进行装饰,红衣服、红鞋子、红灯笼、红花等等;在如白色,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白色象征端庄、高雅、纯洁,所以,西方的婚礼中,都采用白色的婚纱,可是在中国,白色却代表哀悼和死亡,一般都是在葬礼上使用的颜色,以上两种颜色在中西方却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这种传统文化的认知差异便成为了中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差异的一个原因。

此外,因为西方绘画作品中的色彩都是直接的摹仿自然色彩,所以,在西方绘画作品中的色彩丰富生动,并且能够突出明暗透视的立体感,将物体表现的十分逼真,具有质感,同时,西方的绘画艺术整体偏向理性思考,描绘的重点在于将客观对象的色彩真实再现,多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带给观赏者极强的视觉感受。

中国的传统绘画的色彩讲究浓墨淡彩,往往是以墨代色,在绘画过程中,画家将墨分为五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通过对它们的掌控来实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如果结合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画家如此偏爱墨色了,即使没有西方绘画绚烂的色彩,但是饱和度不同的墨色却造就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层次感和气韵,将画家所想要体现的意境准确的表达出来。

四、中西方绘画透视的比较

透视,指的是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也就是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将艺术对象所具有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准确的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和绘画有关的透视方法主要包括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和以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又称定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要求每个画面具有一个视点,只是将视域以内的东西进行描绘。西方绘画作品尊重空间规律,重视理性思维,注重细节,更加的追求对于艺术对象描绘的准确性,他们的作品能将艺术对象完美的进行再现,焦点透视强调艺术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性,十分的严谨和科学,这种透视方法符合西方绘画的精准要求,能够让画面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不只具有一个视点,只要是画家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呈现到画面中。这种透视方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的是“意境”,如果将作者的视域进行了局限,要求画家只是对某个范围内的艺术对象进行描绘,对于画家而言,必然是一种限制。这种限制来自于绘画和思想双方面,尤其是对于思想的限制——画家无法将心中的艺术表现出来,这与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背道而驰,必然不会被大众所接受,而散点透视则使用运动的眼光审视艺术对象,强调自由和动态,作品内容丰富,但却结构严谨,更重要的是画家不受视域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挥毫泼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绘画艺术各有千秋,中国绘画重视意境,多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在作品中加入大量作者的情感内容,而西方绘画重视写实,并使用理性的表达方式,将艺术对象客观的进行描绘,比较是为了准确的了解两种绘画艺术的精华所在,并且客观的进行分析,在二者共同的作用下,更好地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

[1]史荣立.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5).

[2]何俊玲.浅谈对中西方绘画的认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3]曾祥斌.中西方绘画构图原则比较及其差异性分析[J].艺海,2009,(07).

[4]宇克伟.浅谈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J].艺术研究,2009,(03).

[5]唐必刚.中西传统绘画透视理论之比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

猜你喜欢

意境画家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酷炫小画家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